天天看点

太极拳的出脚 踢脚 震脚

作者:真知趣

 一、出脚如运掌。

  陈式太极拳进退讲究“动必进步,进必‘套插”“‘胜在进步,不败在退步”。抬脚进退是陈式太极拳实用技击的灵魂所在。“足踏出,如前有深渊,说回即收回,至虚至灵。”“足运行极其缠绵不直,又能随手运行,不失螺丝缠劲。”“肾藏志,以足从志,亦顺着转圈”“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官骸十三目》陈鑫)这些动作规范说明了一个不为人们重视的规律,就是“出脚如运掌”,左右出脚,同样须有折叠。抬脚逆缠上步则足尖内扣,顺缠迈步则足尖外摆是其中特点之一。如陈式太极拳一路起势金刚捣碓,抬左脚逆缠趟出,与上身双手右捋形成错劲;左脚内扣即可对敌踹其膝盖,勾其脚踝,然后虚变实,实变虚发敌。单鞭、揽扎衣、斜行拗步等都是这种步法。顺缠足尖外摆,则见之于一路拳第十式“前蹚拗步”等。在谈及云手一式时,陈鑫说:“云手:二足更迭转……如右手顺转一圈,前半圈中气由腋里边向外斜缠到指,后半圈自外回来,劲自外斜缠到腋下,左手亦然。至于足,如右足前半圈由腿根内向外缠到指,回来自外向里缠至腿根,左足亦然。”在这里,足与手同样需要走缠丝劲,同样需要“力达指尖”(指:脚趾)。

  这样的动作要领是从实战出发,裆走下弧,虚实转换,出脚讲究缠丝。作为根、中、梢的梢部的足尖,应随胯(根)、膝(中)而动。这一原则如同掌的运动,“足随手运,圆转如神”,这种弧形曲线的运动,可以最大地迷惑敌方,隐藏自己的攻击意图。翘起的脚尖直接可撩敌攻击之鞭腿作防守动作,内扣的脚掌弧形逆缠平面击出,可踹敌膝盖,侧蹬其胯。擦地铲出可管敌脚踝。而万一脚掌被捉,可借侧身即刻拧腰、转膝,借势将内扣之脚外摆,变足弓朝下为足弓朝上,实际是一次足部的顺缠就变成了脚腕的擒拿,使敌捉我足之手转为反关节背势,我随即可以蹬脚击敌。见陈式一路拳“前膛拗步”,这是仅见于陈式太极拳的充满智慧,最为经典的足部被捉后解脱击敌的动作。

  凶悍的泰拳是以肘击、膝击为主要的技击手段而闻名于世,殊不知中国的太极拳也是最为讲究膝击、肘击的拳术。陈式太极拳讲究“劲走三节”,根、中、梢,节节均可攻击,而恰恰被人们忽视的就是膝击。抬脚必用膝,如金刚捣碓,左上撩掌,如敌逃脱,则右拳右膝同时击敌,上打咽喉下打阴,是必杀的杀招。就脚而说,就是根、中、梢的“中”——膝的一次上步抬脚。上下相随,膝部的攻击原理上基本相当于上肢的肘击。

  二、踢脚如开弓

  虽然陈式太极拳不提倡轻易抬高腿踢人“脚踢拳打下乘拳,妙手何处不浑然”(陈鑫《官骸十三目》顾留馨:浑,写作混),但也没有放弃这一攻击手段。陈长兴《用武要言》:“足来提膝,拳来肘拨……远便上手,近便用肘,远便足踢,近便加膝。”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起脚、蹬一根,也包括十字摆莲、旋风脚等仍保留着具有实用技击意义的踢脚动作。

  实战意义的衡量标准并不单指腿部的柔韧性,实战技击动作的有效与否,往往也不在于你掌握技击动作的多少,而在你掌握这个动作的质量。踢脚常见的毛病是踢脚重滞,一脚抬起,全身拔根,系孤注一掷之举。一旦落空,全身失控,完全处于被动挨打境地。太极拳陈、武两家的口授诀窍中,全身整体劲的蓄发相变需要“一身备五弓”,“身躯犹如一张弓,两手为两张弓,两足为两张弓”“足弓以膝为弓把,胯骨与足跟为弓梢”(顾留馨),就是要求周身均有棚劲,一旦发力,如离弦之箭,弹射而出,“踢脚如开弓”是陈式太极拳踢脚的基本技术要求。踢脚至少要达到轻、快、准、狠,才具有攻击的意义。“脚掌应分为踢腿与蹬脚二式。踢腿时则注意脚尖,蹬腿时则注意全掌。意到而气到,气到而劲自到,但腿节均须松开平稳出之。此时最易起强劲,身躯波折而不稳,发腿亦无力矣。”(杨澄甫)

  通常的武术爱好者常常只练习一种姿势的踢腿,而压腿又将腿搁得过高。正确的压腿不求过高,根据自己的能力,但必须身正、敛臀、缩胯、勾脚,这样做是为了拉开韧带,更利于腿在各个方向的“放长”运动。压腿应分斜腿(左脚尖对右耳朵)、正腿(脚尖对鼻尖)、旁腿(侧身,左脚尖对左耳,拉开髋部韧带),踢腿同样应分以上三种姿势,并加内外蹁腿,只有拉开韧带才能避免“强劲”“不稳”“无力”。

  要做到“踢脚如开弓”,还要求踢脚应具有出拳相同的规范要求。首先是松、沉,做到能收、能发。正面的踢脚应是松胯、松腰,气往下沉,劲往上领,身躯放松而正直,先抬后踢。踢脚要发劲,将腿抬到一定高度,小腿由膝部弹出,这是一种意念上的“劲走三节”,并不一定表现为踢脚时的膝部弯曲,套路演练时表现为脚过膝部,加速发力。蹬脚要通三节,根(胯)、中(膝)、梢(足)节节贯穿,与冲拳发劲完全一样。抬腿先动胯有靠意再用膝击,然后用小腿、足,视敌距离伺机而动。膝击则脚不发,足击则膝不曲。比如蹬一根、旋风脚。也可单腿跃起,另一腿交叉踢脚,比如二起脚(又名“踢二起”),同样是先膝后腿再足。先起左脚踢向对方裆部,再飞右膝攻击对方胸部;或虚起左脚跳起飞右脚直击对方面门。也可跳起,两膝轮流视需击,这是极有杀伤力的攻击手段。这个招式在泰拳中也有。踢脚的关键是快和力。需要指出的是,踢脚要快,落地要轻,以便立即进入下一步的攻击准备,才能展其长,避其险。这种快速踢脚可以与套路中的慢速蹬脚、分脚同时练习,慢速的踢脚可以帮助提高腿部控制能力,对韧带有较高的要求,而快速踢脚对腿部力量、平衡能力有极高的要求,两者相得益彰。

  三、震脚如出拳

  震脚也如出拳,震脚也存在着“用意不用力”的问题。不用拙力是震脚的原则。震脚时五趾分开,脚面放平,脚底板平面落地“足心含空,涌泉穴要虚”,这类似于拍巴掌,掌心空,响声大,力量足。震脚之足意到气到力到,发寸劲,脚未接触地面腿已全部放松,靠惯性击地震脚,重心保持不变,震脚之足为虚,立足之足为实。由于提前停止用力,震脚之后没有反作用力,不会因震脚而伤及膝关节、腰椎、大脑。在演练震脚时应避免足跟落地,重心随足落下身体向所震之足偏移。这是很不科学的震脚方法。震脚的反坐力毫无缓冲地通过足跟、膝盖、脊椎传到大脑,久练必受伤害。

  震脚实战技击的内容,首先表现在两种实用技击含义:一种就是陈鑫所说的“跺地如金石声,以跺敌人之足“,如“金刚捣碓”。而另一种震脚是步伐进退之间的虚实快速转换,“以引进搏击之术,行于手足中”(陈鑫),如“掩手肱锤”、“指裆锤”。

  为了攻击较远距离的敌手,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陈式太极拳采用跳跃的方法接近敌人或化解来敌。为了在跃起后落地时保持随时可以虚实变化的攻击状态,先落地的脚要震脚,这是为了要探明虚实同时身体落地时起缓冲作用,是强调虚实的辅助动作,它只能是单足震脚, 绝不会是双足同时震脚。一路拳“双震脚”虽 为双足震脚,却是依次落地,落地后,双足分虚实。不论跃起多高,落地后均要求保持仆步或偏马步的稳定姿势,像现在竞技太极拳自选项目中常见的跃起后正马步落地,在传统套路中较为少见,虽很漂亮却没有多少实用技击价值。身体跃起后将要落地之时震脚,此时震脚之足为虚,震脚时重心仍在空中,震脚完毕重心落于震脚之足此时转为实,而另一足为虚。此距离极难掌握,远则脚与地面距离过大,无法震脚,震脚之足没有缓冲,全身体重落于此足,人必落地即仆。而近则无震脚后放松的时间,多半变成足跟落地,重心随足而下,使拙力震脚。这样不仅极容易造成受伤,而且落地后也极难站稳。偏马步与仆步震脚落地比之于跃起后不震脚正马步落地要困难得多,绝非可轻易掌握。

  震脚,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功夫内容,综观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中的拳术套路中,都有震脚一法的修炼内容,而有些套路中,震脚都频频出现,可见其重要性,然而套路中的震脚,确存有两种功夫效果的作用:一是在套路进行到一个阶段,须要调整自身内劲,形体,使之舒松沉静时的震脚,目的是通过震脚方法重新调整自己,这一方法多用于套路编排长的长拳套路中;一是在套路招法中,震脚作为攻防招法而修炼的一种功夫内容,目的是充分体现震脚的攻防作用,这一方法多见于套路编排短的短打套路中。然而,此两种震脚的内在功夫,艺境,实质,又不能截然分开,故作为舒松沉静的调节自身的震脚方法,其内容简单,而作为攻防招法所修炼的震脚方法,其内容较复杂, 然而两种震脚功夫的实质内容确是一个。

  一般习拳术者,不遇明师,是很难分辩清楚明白的,在习拳时,因不明震脚的理法,而乱用震脚方法,非但震脚功夫未得,长期修炼,反而会造成自己出现脚、踝、膝、胯、腰、脊、脑等不同部位的各种暗伤出现,及病伤已成,悔之晚矣!增加很多自身体疼痛和心理障碍的苦恼。 由于此种人较多,只因练武不明理法而造成,故皆认为震脚方法而造成,产生了拳术界之人谈震脚而色变的怪现象,这是自然的了。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当从震脚方法立名的来源,才能认识清楚震脚的方法及其所指功夫内容是什么,这就是修炼拳术攻防之道“探本穷源”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又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唯一正确的方法,偏离这一法则,都不是正道。

  在《易经·说卦传·第九章》中说:“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这是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所遵从的宗旨,阐明了震脚的道理,为了现代年轻人能明瞭其内容,翻释成现代语言为:乾卦代表天,在上方,象征人的头;坤卦代表地,包藏万物,象征人的腹;震卦代表阳动,象征人的脚;巽卦代表谦逊,象征随脚而走的大腿;坎卦,外空内实,象征为耳;离卦,阳外中空虚,象征眼睛;艮卦代表止,象征手可以支持使物停止。以上之卦对身体部位的确认,皆诸家拳门所采用,由此可知《易经》亦为拳家经典之一,并非杜撰,乃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一脉相承之佐证。

  由上述分析,可以知道震脚是这一方法的正名, 然又有名跺脚或跺子的,甚有以“跺子脚”命名的。如太极拳门称为震脚,八极拳门和有些拳门大都称为跺子脚。

  由于存在着震脚之正名,跺子脚之别名,充分地显示出震脚功夫的体、用的分别。而在修炼的过程中,须求不同,故震脚的演练外在形式不同,就有“原地震,上步震,退步震,单脚震,双脚连震,磨盘碾震”等不同的方法;又有内在劲势的“轻、沉、缓、急、明、暗、透、空”八法之区别。亦显示出,同一震脚功夫艺境,各人修为不同,自有艺境水平高低不同,所以说,震脚功夫,亦是衡量一个拳手功夫艺境水平的一个标准,习拳术攻防之道怎能忽视震脚的修炼呢。这乃是不容质疑的了。

  震脚效用

  震脚的功夫效用有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变步换势;助拳生威势;固强根基;强化足之功夫;作为有效的具体攻招使用。但如何才能达到练为所用,先须明白震脚的自身内在之机制,即可明白震脚之理法了。

  前论已知震脚是正名,我们就从震来入手解决。震乃八卦中“震卦”之名,震卦。

  其卦爻之象,显示出:二阴由上下落之势,一阳生于下而有上升之势,此乃震脚方法的真实含义及其作用已然非常明确了。震脚是正名,而跺子脚乃是用于招法攻防之名,于此可知了。

  拳术中,“一阴一阳是为拳”,乃言说一阴之形体和一阳之内劲,相互逆从为用是根本的大法则。作为一阴的形体,其实含有“筋劲、骨力”的二阴。明说是“一阴一阳是为拳”,内含“一阴为二,一阳为一,符合元气含三的法则”。即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作为形体之一部位的脚,向地上落下,是筋劲骨力二阴落下,触地刹那间其脚之“一阳之内劲上升之劲势”产生,其全部过程正应合震卦之二阴落下,一阳上升之象,然须知,一足之落下乃全身形体之势所成,并非单指足而言;一足落下触地刹那间,一阳之内劲的上升之势,乃因内劲在体内独立存在所造成,皆全身的功夫艺境之体现。

  由于明白了上述震脚方法的基本道理,我们在具体分析震脚功夫几个方面的效用之内含,也就容易认识和理解了。

  一所谓“变步换势”乃指垫步换势的震脚方法而言说的,有上步、退步、单双脚震、磨前碾震等诸法,皆可作为变步换势之用。由于变步用震脚法,可使自身之劲势得到瞬间的相机应势的换转变化之用,是较技时抢机占势或等机待势的用法之一,常有“冷、快“突然的效果,是取得致胜的有效手段之一法。

  二所谓“助拳生威势”,乃由于震脚法,落步生根,阴形之体稳固于瞬间而又通顺,一阳之内劲势上升,腾挪胸间,运化于胸,贴背转肩至于两臂达两手,可使守招劲势稳固,攻招发势击人之势威猛浑厚不可阻挡,又可使自己精神为之一变,凛然不可侵犯之气势骤现,故可威慑对手魂魄,使之胆颤心惊,这是一个功夫艺境的描述,并非无此功夫之人的造作之假气势。这就是震脚之助拳生威势的道理,知此法,可产生威力极猛的拳法之厚势,增加打击的效果。

  三所谓“增加足之功夫”,由于在正确方法的修炼过程中,反复习练震脚,可使双足连震;单脚上步震、退步震;磨盘碾震,等诸法娴熟,变换迅速,是身法攻防变姿换势的根基外,又增强了足的瞬间蹬踩诸法的敏感度,而又能使足作为直接攻击手段增强了敏捷的效用,可使双足的攻防变换转化的频率快,击打效果自然巧妙。谚云:“知拍任君斗”,也说明了足在“震脚”方法不断的习练过程中,自然就提高了足为支撑时的稳定性;双足的攻防变点换位的实效性,而更能充分发挥步法的“踏中门,踩边门,击打对手桩腿,拦截对手各种腿击法和防止对手击打自己桩腿的作用。

  震脚方法精熟,可以增强自身上中下三路的整体攻防技术的实施;可以贯彻内中外,天地人三盘顺逆攻防的一致性,充分发挥传统拳术最节能、全方位攻防招法技术、技巧、功夫的实施, 是体现周身一家的功夫的一个内容。

  故震脚功夫历来是拳术功夫大家极其为擅长的自身内在功夫之一种。但习拳者,不明震脚功夫的实质性功夫内容为何。而在修炼震脚时,往往以错误的方法而习练之,所谓错误的方法有几种表现:用力下跺;抬脚过高;力点不明;震脚不实;劲力不合等。分析如下:

  所谓“用力下跺”,此乃根本不明白震脚功夫的根本内容,而产生的错误方法。前面已经论述“震卦”, 爻象一阳而二阴,二阴者,筋劲、骨力也,足之形,为民;一阳者,内劲也,修炼而得者,为君。震卦,在人身为足,震脚者,足之筋劲、骨力之形落地之象,而同时内劲一阳升,此两者合一之法名为震脚,即落足之筋劲骨力之落势触及地面的瞬间而内劲升起,是为“震”,即两阴落地一阳内升之象。由上述分析可知,震脚之法非“筋劲,骨力”的用力之说,可以明白了!那习练震脚之方法不在于用力不用力之处;而在于自身松静的落足之刹那间,有无震憾大地之感;有无内劲上升之势的产生,两者皆有,是为震脚之法。而两者,何者为主,何者为次,乃根据震脚的具体目的而有分别。如用于松静自身,则震脚形静而内劲上升之势微,是套路中分阶段修整的震脚之作用;如用于跺对手之足而使用,足形亦静,但落势疾,而内劲上升之势厚而缓;如用于助拳之威势的震脚:形体松静,足落势沉冷,内劲上升之势雄猛浑厚而疾;因各种目的之震脚,因定根基的作用,皆在其中,这是各种震脚功夫的共性所决定的。

  抬脚过高,是习拳者不明白震脚之震撼力的产生不在抬脚高低上说,容易产生高抬脚而用力下跺的弊病,久而伤及自身。

  力点不明:震脚乃脚敷平了的功夫有了,才能习练的方法。而脚敷平的功夫,是在初习站马步架功夫中得到的,是自身筋劲、骨力去拙换灵具体表现在双足上的功夫。故初习拳者往往用脚掌或脚跟用力下跺,即为力点不明,亦会伤及自身。

  震脚不实:是所震之脚敷不平,产生不了落地时共鸣的震撼作用,是功夫太浅,表现为震脚浮而无效果,劲、形是内在根本原因。正确的震脚,是脚落地后,筋劲、骨力自然直透地表,深入地下,产生浑厚沉闷的声音,而其声音又像从地下发出。如在土地的拳场内习练,场边之人皆可觉得大地有颤抖的感觉。震从雷,犹如震雷一般, 此乃是自身形体松静“形整”的功夫,非在用力跺之。

  劲力不合:即内劲和筋劲、骨力不相和谐,乃是修炼震脚方法不能得功夫根本原因,是指全身的“劲力不合”而说的。即练震脚时千万不可将阴形的筋劲、骨力有意用力求之,更不要“内劲”随足之下落而下沉。这样筋劲、骨力、内劲三者合一并滞在足中,造成错误的练法。如果使自己的震脚功夫这样的动力定型,以后会弊病百出,于己不利,最终会怏及自身。正如拳师所讲:“由于练功方法不对,结果是功夫未得, 自身先伤,错不在功法,而在自己不明其法尔。”

  由上述各方面的分析,认识可以知道:震脚先是技术,后是功夫。全在于明理知法。

  故此传授“震脚”功夫,要在弟子的内外功夫达到:形体柔若无骨,松静自然,筋劲、骨力去拙换灵;内劲修炼到在体内独立存在, 且升、降、涨、渺运用自如时,方才教授“震脚”的具体方法。结合其所达到的功夫艺境,分别讲清楚“轻沉、缓急、明暗、透空”八法不同的练法和运用方法。故弟子在“好手”艺境时,皆能出震脚功夫,并精熟的运用于攻防较技当中,而不会产生负作用。震脚的功夫虽然妙不可言,然功夫达到妙手艺境时,在攻防较技时,外人也看不到震脚的使用了。因为震脚功夫达到“透空”的艺境,使用时皆不显象而已。这就是前贤所云:“有形练到无形处,练到无形是真功。”震脚功夫也离不开这个道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