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太極拳的出腳 踢腳 震腳

作者:真知趣

 一、出腳如運掌。

  陳式太極拳進退講究“動必進步,進必‘套插”“‘勝在進步,不敗在退步”。擡腳進退是陳式太極拳實用技擊的靈魂所在。“足踏出,如前有深淵,說回即收回,至虛至靈。”“足運作極其纏綿不直,又能随手運作,不失螺絲纏勁。”“腎藏志,以足從志,亦順着轉圈”“手足運動不外一圈,絕無直來直去。”(《官骸十三目》陳鑫)這些動作規範說明了一個不為人們重視的規律,就是“出腳如運掌”,左右出腳,同樣須有折疊。擡腳逆纏上步則足尖内扣,順纏邁步則足尖外擺是其中特點之一。如陳式太極拳一路起勢金剛搗碓,擡左腳逆纏趟出,與上身雙手右捋形成錯勁;左腳内扣即可對敵踹其膝蓋,勾其腳踝,然後虛變實,實變虛發敵。單鞭、攬紮衣、斜行拗步等都是這種步法。順纏足尖外擺,則見之于一路拳第十式“前蹚拗步”等。在談及雲手一式時,陳鑫說:“雲手:二足更疊轉……如右手順轉一圈,前半圈中氣由腋裡邊向外斜纏到指,後半圈自外回來,勁自外斜纏到腋下,左手亦然。至于足,如右足前半圈由腿根内向外纏到指,回來自外向裡纏至腿根,左足亦然。”在這裡,足與手同樣需要走纏絲勁,同樣需要“力達指尖”(指:腳趾)。

  這樣的動作要領是從實戰出發,裆走下弧,虛實轉換,出腳講究纏絲。作為根、中、梢的梢部的足尖,應随胯(根)、膝(中)而動。這一原則如同掌的運動,“足随手運,圓轉如神”,這種弧形曲線的運動,可以最大地迷惑敵方,隐藏自己的攻擊意圖。翹起的腳尖直接可撩敵攻擊之鞭腿作防守動作,内扣的腳掌弧形逆纏平面擊出,可踹敵膝蓋,側蹬其胯。擦地鏟出可管敵腳踝。而萬一腳掌被捉,可借側身即刻擰腰、轉膝,借勢将内扣之腳外擺,變足弓朝下為足弓朝上,實際是一次足部的順纏就變成了腳腕的擒拿,使敵捉我足之手轉為反關節背勢,我随即可以蹬腳擊敵。見陳式一路拳“前膛拗步”,這是僅見于陳式太極拳的充滿智慧,最為經典的足部被捉後解脫擊敵的動作。

  兇悍的泰拳是以肘擊、膝擊為主要的技擊手段而聞名于世,殊不知中國的太極拳也是最為講究膝擊、肘擊的拳術。陳式太極拳講究“勁走三節”,根、中、梢,節節均可攻擊,而恰恰被人們忽視的就是膝擊。擡腳必用膝,如金剛搗碓,左上撩掌,如敵逃脫,則右拳右膝同時擊敵,上打咽喉下打陰,是必殺的殺招。就腳而說,就是根、中、梢的“中”——膝的一次上步擡腳。上下相随,膝部的攻擊原理上基本相當于上肢的肘擊。

  二、踢腳如開弓

  雖然陳式太極拳不提倡輕易擡高腿踢人“腳踢拳打下乘拳,妙手何處不渾然”(陳鑫《官骸十三目》顧留馨:渾,寫作混),但也沒有放棄這一攻擊手段。陳長興《用武要言》:“足來提膝,拳來肘撥……遠便上手,近便用肘,遠便足踢,近便加膝。”陳式太極拳一路二起腳、蹬一根,也包括十字擺蓮、旋風腳等仍保留着具有實用技擊意義的踢腳動作。

  實戰意義的衡量标準并不單指腿部的柔韌性,實戰技擊動作的有效與否,往往也不在于你掌握技擊動作的多少,而在你掌握這個動作的品質。踢腳常見的毛病是踢腳重滞,一腳擡起,全身拔根,系孤注一擲之舉。一旦落空,全身失控,完全處于被動挨打境地。太極拳陳、武兩家的口授訣竅中,全身整體勁的蓄發相變需要“一身備五弓”,“身軀猶如一張弓,兩手為兩張弓,兩足為兩張弓”“足弓以膝為弓把,胯骨與足跟為弓梢”(顧留馨),就是要求周身均有棚勁,一旦發力,如離弦之箭,彈射而出,“踢腳如開弓”是陳式太極拳踢腳的基本技術要求。踢腳至少要達到輕、快、準、狠,才具有攻擊的意義。“腳掌應分為踢腿與蹬腳二式。踢腿時則注意腳尖,蹬腿時則注意全掌。意到而氣到,氣到而勁自到,但腿節均須松開平穩出之。此時最易起強勁,身軀波折而不穩,發腿亦無力矣。”(楊澄甫)

  通常的國術愛好者常常隻練習一種姿勢的踢腿,而壓腿又将腿擱得過高。正确的壓腿不求過高,根據自己的能力,但必須身正、斂臀、縮胯、勾腳,這樣做是為了拉開韌帶,更利于腿在各個方向的“放長”運動。壓腿應分斜腿(左腳尖對右耳朵)、正腿(腳尖對鼻尖)、旁腿(側身,左腳尖對左耳,拉開髋部韌帶),踢腿同樣應分以上三種姿勢,并加内外蹁腿,隻有拉開韌帶才能避免“強勁”“不穩”“無力”。

  要做到“踢腳如開弓”,還要求踢腳應具有出拳相同的規範要求。首先是松、沉,做到能收、能發。正面的踢腳應是松胯、松腰,氣往下沉,勁往上領,身軀放松而正直,先擡後踢。踢腳要發勁,将腿擡到一定高度,小腿由膝部彈出,這是一種意念上的“勁走三節”,并不一定表現為踢腳時的膝部彎曲,套路演練時表現為腳過膝部,加速發力。蹬腳要通三節,根(胯)、中(膝)、梢(足)節節貫穿,與沖拳發勁完全一樣。擡腿先動胯有靠意再用膝擊,然後用小腿、足,視敵距離伺機而動。膝擊則腳不發,足擊則膝不曲。比如蹬一根、旋風腳。也可單腿躍起,另一腿交叉踢腳,比如二起腳(又名“踢二起”),同樣是先膝後腿再足。先起左腳踢向對方裆部,再飛右膝攻擊對方胸部;或虛起左腳跳起飛右腳直擊對方面門。也可跳起,兩膝輪流視需擊,這是極有殺傷力的攻擊手段。這個招式在泰拳中也有。踢腳的關鍵是快和力。需要指出的是,踢腳要快,落地要輕,以便立即進入下一步的攻擊準備,才能展其長,避其險。這種快速踢腳可以與套路中的慢速蹬腳、分腳同時練習,慢速的踢腳可以幫助提高腿部控制能力,對韌帶有較高的要求,而快速踢腳對腿部力量、平衡能力有極高的要求,兩者相得益彰。

  三、震腳如出拳

  震腳也如出拳,震腳也存在着“用意不用力”的問題。不用拙力是震腳的原則。震腳時五趾分開,腳面放平,腳底闆平面落地“足心含空,湧泉穴要虛”,這類似于拍巴掌,掌心空,響聲大,力量足。震腳之足意到氣到力到,發寸勁,腳未接觸地面腿已全部放松,靠慣性擊地震腳,重心保持不變,震腳之足為虛,立足之足為實。由于提前停止用力,震腳之後沒有反作用力,不會因震腳而傷及膝關節、腰椎、大腦。在演練震腳時應避免足跟落地,重心随足落下身體向所震之足偏移。這是很不科學的震腳方法。震腳的反坐力毫無緩沖地通過足跟、膝蓋、脊椎傳到大腦,久練必受傷害。

  震腳實戰技擊的内容,首先表現在兩種實用技擊含義:一種就是陳鑫所說的“跺地如金石聲,以跺敵人之足“,如“金剛搗碓”。而另一種震腳是步伐進退之間的虛實快速轉換,“以引進搏擊之術,行于手足中”(陳鑫),如“掩手肱錘”、“指裆錘”。

  為了攻擊較遠距離的敵手,改變自己的不利處境,陳式太極拳采用跳躍的方法接近敵人或化解來敵。為了在躍起後落地時保持随時可以虛實變化的攻擊狀态,先落地的腳要震腳,這是為了要探明虛實同時身體落地時起緩沖作用,是強調虛實的輔助動作,它隻能是單足震腳, 絕不會是雙足同時震腳。一路拳“雙震腳”雖 為雙足震腳,卻是依次落地,落地後,雙足分虛實。不論躍起多高,落地後均要求保持仆步或偏馬步的穩定姿勢,像現在競技太極拳自選項目中常見的躍起後正馬步落地,在傳統套路中較為少見,雖很漂亮卻沒有多少實用技擊價值。身體躍起後将要落地之時震腳,此時震腳之足為虛,震腳時重心仍在空中,震腳完畢重心落于震腳之足此時轉為實,而另一足為虛。此距離極難掌握,遠則腳與地面距離過大,無法震腳,震腳之足沒有緩沖,全身體重落于此足,人必落地即仆。而近則無震腳後放松的時間,多半變成足跟落地,重心随足而下,使拙力震腳。這樣不僅極容易造成受傷,而且落地後也極難站穩。偏馬步與仆步震腳落地比之于躍起後不震腳正馬步落地要困難得多,絕非可輕易掌握。

  震腳,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的一項重要的技術功夫内容,綜觀傳統拳術各門派,各拳種中的拳術套路中,都有震腳一法的修煉内容,而有些套路中,震腳都頻頻出現,可見其重要性,然而套路中的震腳,确存有兩種功夫效果的作用:一是在套路進行到一個階段,須要調整自身内勁,形體,使之舒松沉靜時的震腳,目的是通過震腳方法重新調整自己,這一方法多用于套路編排長的長拳套路中;一是在套路招法中,震腳作為攻防招法而修煉的一種功夫内容,目的是充分展現震腳的攻防作用,這一方法多見于套路編排短的短打套路中。然而,此兩種震腳的内在功夫,藝境,實質,又不能截然分開,故作為舒松沉靜的調節自身的震腳方法,其内容簡單,而作為攻防招法所修煉的震腳方法,其内容較複雜, 然而兩種震腳功夫的實質内容确是一個。

  一般習拳術者,不遇明師,是很難分辯清楚明白的,在習拳時,因不明震腳的理法,而亂用震腳方法,非但震腳功夫未得,長期修煉,反而會造成自己出現腳、踝、膝、胯、腰、脊、腦等不同部位的各種暗傷出現,及病傷已成,悔之晚矣!增加很多自身體疼痛和心理障礙的苦惱。 由于此種人較多,隻因練武不明理法而造成,故皆認為震腳方法而造成,産生了拳術界之人談震腳而色變的怪現象,這是自然的了。

  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應當從震腳方法立名的來源,才能認識清楚震腳的方法及其所指功夫内容是什麼,這就是修煉拳術攻防之道“探本窮源”的方法,而這個方法,又是“繼承和發揚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唯一正确的方法,偏離這一法則,都不是正道。

  在《易經·說卦傳·第九章》中說:“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這是傳統拳術各門派,各拳種所遵從的宗旨,闡明了震腳的道理,為了現代年輕人能明瞭其内容,翻釋成現代語言為:乾卦代表天,在上方,象征人的頭;坤卦代表地,包藏萬物,象征人的腹;震卦代表陽動,象征人的腳;巽卦代表謙遜,象征随腳而走的大腿;坎卦,外空内實,象征為耳;離卦,陽外中空虛,象征眼睛;艮卦代表止,象征手可以支援使物停止。以上之卦對身體部位的确認,皆諸家拳門所采用,由此可知《易經》亦為拳家經典之一,并非杜撰,乃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一脈相承之佐證。

  由上述分析,可以知道震腳是這一方法的正名, 然又有名跺腳或跺子的,甚有以“跺子腳”命名的。如太極拳門稱為震腳,八極拳門和有些拳門大都稱為跺子腳。

  由于存在着震腳之正名,跺子腳之别名,充分地顯示出震腳功夫的體、用的分别。而在修煉的過程中,須求不同,故震腳的演練外在形式不同,就有“原地震,上步震,退步震,單腳震,雙腳連震,磨盤碾震”等不同的方法;又有内在勁勢的“輕、沉、緩、急、明、暗、透、空”八法之差別。亦顯示出,同一震腳功夫藝境,各人修為不同,自有藝境水準高低不同,是以說,震腳功夫,亦是衡量一個拳手功夫藝境水準的一個标準,習拳術攻防之道怎能忽視震腳的修煉呢。這乃是不容質疑的了。

  震腳效用

  震腳的功夫效用有幾個方面的具體内容:變步換勢;助拳生威勢;固強根基;強化足之功夫;作為有效的具體攻招使用。但如何才能達到練為所用,先須明白震腳的自身内在之機制,即可明白震腳之理法了。

  前論已知震腳是正名,我們就從震來入手解決。震乃八卦中“震卦”之名,震卦。

  其卦爻之象,顯示出:二陰由上下落之勢,一陽生于下而有上升之勢,此乃震腳方法的真實含義及其作用已然非常明确了。震腳是正名,而跺子腳乃是用于招法攻防之名,于此可知了。

  拳術中,“一陰一陽是為拳”,乃言說一陰之形體和一陽之内勁,互相逆從為用是根本的大法則。作為一陰的形體,其實含有“筋勁、骨力”的二陰。明說是“一陰一陽是為拳”,内含“一陰為二,一陽為一,符合元氣含三的法則”。即老子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理。作為形體之一部位的腳,向地上落下,是筋勁骨力二陰落下,觸地刹那間其腳之“一陽之内勁上升之勁勢”産生,其全部過程正應合震卦之二陰落下,一陽上升之象,然須知,一足之落下乃全身形體之勢所成,并非單指足而言;一足落下觸地刹那間,一陽之内勁的上升之勢,乃因内勁在體内獨立存在所造成,皆全身的功夫藝境之展現。

  由于明白了上述震腳方法的基本道理,我們在具體分析震腳功夫幾個方面的效用之内含,也就容易認識和了解了。

  一所謂“變步換勢”乃指墊步換勢的震腳方法而言說的,有上步、退步、單雙腳震、磨前碾震等諸法,皆可作為變步換勢之用。由于變步用震腳法,可使自身之勁勢得到瞬間的相機應勢的換轉變化之用,是較技時搶機占勢或等機待勢的用法之一,常有“冷、快“突然的效果,是取得緻勝的有效手段之一法。

  二所謂“助拳生威勢”,乃由于震腳法,落步生根,陰形之體穩固于瞬間而又通順,一陽之内勁勢上升,騰挪胸間,運化于胸,貼背轉肩至于兩臂達兩手,可使守招勁勢穩固,攻招發勢擊人之勢威猛渾厚不可阻擋,又可使自己精神為之一變,凜然不可侵犯之氣勢驟現,故可威懾對手魂魄,使之膽顫心驚,這是一個功夫藝境的描述,并非無此功夫之人的造作之假氣勢。這就是震腳之助拳生威勢的道理,知此法,可産生威力極猛的拳法之厚勢,增加打擊的效果。

  三所謂“增加足之功夫”,由于在正确方法的修煉過程中,反複習練震腳,可使雙足連震;單腳上步震、退步震;磨盤碾震,等諸法娴熟,變換迅速,是身法攻防變姿換勢的根基外,又增強了足的瞬間蹬踩諸法的敏感度,而又能使足作為直接攻擊手段增強了靈活的效用,可使雙足的攻防變換轉化的頻率快,擊打效果自然巧妙。諺雲:“知拍任君鬥”,也說明了足在“震腳”方法不斷的習練過程中,自然就提高了足為支撐時的穩定性;雙足的攻防變點換位的實效性,而更能充分發揮步法的“踏中門,踩邊門,擊打對手樁腿,攔截對手各種腿擊法和防止對手擊打自己樁腿的作用。

  震腳方法精熟,可以增強自身上中下三路的整體攻防技術的實施;可以貫徹内中外,天地人三盤順逆攻防的一緻性,充分發揮傳統拳術最節能、全方位攻防招法技術、技巧、功夫的實施, 是展現周身一家的功夫的一個内容。

  故震腳功夫曆來是拳術功夫大家極其為擅長的自身内在功夫之一種。但習拳者,不明震腳功夫的實質性功夫内容為何。而在修煉震腳時,往往以錯誤的方法而習練之,所謂錯誤的方法有幾種表現:用力下跺;擡腳過高;力點不明;震腳不實;勁力不合等。分析如下:

  所謂“用力下跺”,此乃根本不明白震腳功夫的根本内容,而産生的錯誤方法。前面已經論述“震卦”, 爻象一陽而二陰,二陰者,筋勁、骨力也,足之形,為民;一陽者,内勁也,修煉而得者,為君。震卦,在人身為足,震腳者,足之筋勁、骨力之形落地之象,而同時内勁一陽升,此兩者合一之法名為震腳,即落足之筋勁骨力之落勢觸及地面的瞬間而内勁升起,是為“震”,即兩陰落地一陽内升之象。由上述分析可知,震腳之法非“筋勁,骨力”的用力之說,可以明白了!那習練震腳之方法不在于用力不用力之處;而在于自身松靜的落足之刹那間,有無震憾大地之感;有無内勁上升之勢的産生,兩者皆有,是為震腳之法。而兩者,何者為主,何者為次,乃根據震腳的具體目的而有分别。如用于松靜自身,則震腳形靜而内勁上升之勢微,是套路中分階段修整的震腳之作用;如用于跺對手之足而使用,足形亦靜,但落勢疾,而内勁上升之勢厚而緩;如用于助拳之威勢的震腳:形體松靜,足落勢沉冷,内勁上升之勢雄猛渾厚而疾;因各種目的之震腳,因定根基的作用,皆在其中,這是各種震腳功夫的共性所決定的。

  擡腳過高,是習拳者不明白震腳之震撼力的産生不在擡腳高低上說,容易産生高擡腳而用力下跺的弊病,久而傷及自身。

  力點不明:震腳乃腳敷平了的功夫有了,才能習練的方法。而腳敷平的功夫,是在初習站馬步架功夫中得到的,是自身筋勁、骨力去拙換靈具體表現在雙足上的功夫。故初習拳者往往用腳掌或腳跟用力下跺,即為力點不明,亦會傷及自身。

  震腳不實:是所震之腳敷不平,産生不了落地時共鳴的震撼作用,是功夫太淺,表現為震腳浮而無效果,勁、形是内在根本原因。正确的震腳,是腳落地後,筋勁、骨力自然直透地表,深入地下,産生渾厚沉悶的聲音,而其聲音又像從地下發出。如在土地的拳場内習練,場邊之人皆可覺得大地有顫抖的感覺。震從雷,猶如震雷一般, 此乃是自身形體松靜“形整”的功夫,非在用力跺之。

  勁力不合:即内勁和筋勁、骨力不相和諧,乃是修煉震腳方法不能得功夫根本原因,是指全身的“勁力不合”而說的。即練震腳時千萬不可将陰形的筋勁、骨力有意用力求之,更不要“内勁”随足之下落而下沉。這樣筋勁、骨力、内勁三者合一并滞在足中,造成錯誤的練法。如果使自己的震腳功夫這樣的動力定型,以後會弊病百出,于己不利,最終會怏及自身。正如拳師所講:“由于練功方法不對,結果是功夫未得, 自身先傷,錯不在功法,而在自己不明其法爾。”

  由上述各方面的分析,認識可以知道:震腳先是技術,後是功夫。全在于明理知法。

  故此傳授“震腳”功夫,要在弟子的内外功夫達到:形體柔若無骨,松靜自然,筋勁、骨力去拙換靈;内勁修煉到在體内獨立存在, 且升、降、漲、渺運用自如時,方才教授“震腳”的具體方法。結合其所達到的功夫藝境,分别講清楚“輕沉、緩急、明暗、透空”八法不同的練法和運用方法。故弟子在“好手”藝境時,皆能出震腳功夫,并精熟的運用于攻防較技當中,而不會産生負作用。震腳的功夫雖然妙不可言,然功夫達到妙手藝境時,在攻防較技時,外人也看不到震腳的使用了。因為震腳功夫達到“透空”的藝境,使用時皆不顯象而已。這就是前賢所雲:“有形練到無形處,練到無形是真功。”震腳功夫也離不開這個道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