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艰难的成长环境
那个年代,村里人家普遍都很贫穷,吃不饱穿不暖是常事。作者家里兄弟姐妹多达6个,父母操持着一个庞大的家庭,日子自然过得拮据。
作者父亲生有4个女儿2个儿子,虽然孩子数量可观,但对于传宗接代的儿子,他格外看重。姐姐们从小就被安排在地里干农活,白天汗流浃背,难有读书机会。父亲对他们的态度也格外严厉,教育女儿要尽早"担起家里重担"。
相比之下,两个儿子就受宠若惊了。父亲总是让他们先吃好饭菜,等儿子们吃饱了,剩余的才分给姐妹们解馋。一家人围坐在案几时,父亲也明目张胆地偏袒儿子。看在母亲眼里,她虽不能张扬,但内心是颇有怨言的。姐妹们从小就在这种环境长大,平白无故就肩负了比儿子多出许多的劳作和委屈,将来能否走出阴霾成疑。
02.母亲为女儿们择佳婿
在那个保守的年代,对于女儿的婚姻大事,母亲可是格外上心。她深知这关乎女儿们的整个未来命运,一旦嫁错了人家,就得吃足了苦头。因此母亲唯一的期望,就是让姐妹们嫁入一个好人家,过上逍遥自在的生活。
母亲看重的不是婆家的富有程度,而是公婆和蔼可亲、丈夫善良正直的品德。在她看来,这才是幸福美满婚姻的重要基础。穷富暂且不论,只要将来女儿们不受委屈就好。
为了给女儿们物色佳婿,母亲可谓是操尽了心机。那年头相亲可不像现在这么便捷,全靠媒人在乡间游说牵线。村里只有那么两个老婆子当媒人,母亲为了讨好她们,没少买东西送人情。每逢听说哪家有适龄男儿,母亲就千方百计去摩拳摩掌、设法安排女儿们见上一面。
有时候,媒婆捎来家里不富裕、条件一般的亲事,母亲也毫不扭捏就欣然应允,只要对方人品良好就行。她牢牢记住,只有将女儿嫁入善良之家,才能保证她们将来免受欺负和委屈。
03.婚后的生活
多亏母亲的一番苦心,作者最终嫁入了一个老实本分的人家。丈夫和婆家人都是乡村干净人,在村里口碑极好,从不做亏心事。
婚后的生活过得十分顺遂安康。虽说婆家家境只是一般,但公婆从不把家里的活全部推给作者一人。地里的农活,大家总是一起干;家里的事务,他们也会主动与作者商量。看着作者一年比一年发福红润,亲朋好友无不称赞她嫁对了人家。
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待自己的女儿和儿媳,从来没有分过彼此。她心地纯善,视儿媳如同亲闺女一般疼爱。无论是起居饮食,还是节日馈赠,儿媳和女儿在作者眼里是一视同仁的。
儿媳怀孕时,作者就是以同等分内的陪嫁迎接了女儿的出嫁。村里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也是啧啧称奇,直夸她仁慈公平,毫无半点偏袒儿子的私心。
一家老小吃过年饭时,作者和老伴坐在院子里看着孩子们嬉笑打闹,心里乐开了怀。儿媳和儿子为他们敬酒,又见女儿和女婿恭顺有礼,一时间满屋子洋溢着其乐融融的祥和景象。路人行经作者家,便听见里头阵阵热闹的笑语,不禁由衷称赞一声"好福气"。看着这和睦景象,读者也感慨作者母亲的一番苦心终是有了圆满的归宿,实在是福泽深重。
04.丈夫去世后的日子
在丈夫去世三年后的一个春天,一场大病重重击垮了作者。回想起来,失去儿时就陪伴左右的丈夫,作者的生活顿时失去了重心,曾经温馨热闹的家也变得冷冷清清。
在无助的日子里,儿媳倍显可贵。她放下了生计,专心在家照顾垂暮的婆婆。为了让作者好好休养,儿媳不辞劳苦,无微不至地侍候着。从洗涮到燃火做饭,从擦身到晒太阳,她全都亲力亲为,样样不在话下。儿媳忙前忙后,晕头转向间满头大汗,作者看在眼里,内疚万分。然而儿媳并不以为意,反而恳切地安慰婆婆要多活些年头,好好孝顺她。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自己的骨肉女儿了。虽然暂时回娘家住几天,但女儿始终把自己当作客人,对作者的病痛毫不关心。有时儿媳忙于侍奉,女儿也从未主动帮上一把手。邻里夸赞女儿孝顺时,她竟然也接受不疑。
更令人痛心的一幕是,女儿给卧病的母亲换洗时,满怀不耐烦的神情。作者托她帮忙换件衣裳,竟被她严词厉色地斥责"你是老糊涂了吗?"眼看儿媳曾毫无怨言地多次为作者换洗,女儿却如此嫌弃亲母的病痛,对比之下显得格外刺眼。
女儿的话语无疑像一记重锤,狠狠击打在作者的心头。相比儿媳全心全意的孝顺关怀,女儿的行为简直冷酷无情,作者痛心疾首之馀,不禁反思自己是否对待两人有所偏颇?读者被这出人不谷的一幕深深震撼,好奇最终会有怎样一个结果?
05.对女儿和儿媳态度的转变
大病之后,作者对女儿和儿媳的态度产生了转变。她开始清晰地意识到,尽管自己从未有意将两人区别对待,但她们对婆婆的行为却存在着天壤之别。
儿媳时刻牢记着作为儿媳妇的分内之事,全心全意侍奉着年迈的婆婆。即便操劳得精疲力尽汗流浃背,她依旧不知疲倦地把一切做得有条不紊。看着儿媳对自己的孝心耕耘,作者倍感欣慰。
相反,女儿却撇清了对母亲的责任和义务。她把自己当作完全的外人,对婆婆的病痛置之不理,甚至责怪婆婆给她添麻烦。女儿如此恃宠而骄的行为,令作者怵目惊心,反思自己是否偏袒了一方呢?
就这样,从女儿和儿媳对母亲的不同态度中,作者真切地体会到了她们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距。作者意识到,自己确实太过单纯地一视同仁,却忽略了亲儿女和儿媳之间的天然界限。
于是,作者决心改变以往的想法。她不再固步自封地待见儿女,而是要学会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毕竟,她也已步入暮年,不知道还能活到几时。作者深知,孝顺父母是儿女们的心意,她也不再苛求谁更孝顺。只要自己节俭度日,少给儿女添麻烦,便是最大的孝行了。
06.父母对儿女的期望
作者的一生,饱经沧桑艰辛,但她最终还是迎来了晚年的宁静时光。回首过往,作者对儿女的期望其实很质朴:不求富贵,只求他们安康,不受人欺负就好。
在与丈夫相濡以沫的大半生里,作者尽了一个母亲应尽的责任。她视儿女和儿媳为等同的亲人,无微不至地呵护着他们的生活起居。可惜好景不长,丈夫离世后,作者倍感寂寞和无助。幸亏有儿媳时刻陪伴左右,作者才得以渡过那段艰难岁月。
儿媳毫无保留地献上了全部的孝心。在作者卧病在床的日子里,她暂时放下了生计,全心全意侍奉着婆婆。洗衣做饭、擦身晒太阳,儿媳尽心尽力又精勤能干。她不知疲倦的付出换来的,正是作者切身的感动。
反观女儿,她的行为却让人啼笑皆非。虽然名义上回了娘家,但对于照顾母亲的责任,女儿竟看都不看一眼。更可笑的是,当母亲需要簿最起码的帮助时,她还厌恶地将其视为"添麻烦"。眼看着儿媳无怨无悔,女儿的冷漠实在令人扼腕。
不过,作者并没有因此而耿耿于怀。她意识到人之自然,亲儿女和儿媳确有不同。于是作者放下了过多的期待,寄希望于自己健康长寿,少些给子女添麻烦。读到这里,作者宽厚的胸怀令人敬佩,她的宽容睿智也足以成为人生楷模。或许,人活到暮年,最重要的是懂得知足常乐,其余的委屈和不如意又算得了什么呢?
结语
人生在世,谁也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委屈。但正如这位农家婆婆所做的那样,用宽阔的胸怀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才是上上之选。
她的一生,经历了贫穷、男尊女卑的陋习、丈夫去世的痛失,以及儿女对她孝心有别的伤痛。这些都足以让她消沉绝望,耿耿于怀。但她没有就此放弃,反而以出人意料的宽容睿智武装了自己。
她意识到人之自然,儿女和儿媳有不同的分内之事,强求于人也是徒劳。于是她学会了放下期待,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生活起居上。她明白,只要自己节俭度日,少些给子女添麻烦,便是至高无上的孝行了。
这种豁达大度的情怀,正是她走过艰辛岁月的精神支柱。她并没有蜷缩在委屈和痛苦中苟延残喘,而是直面现实,寻找改变的出路。这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正是我们去学习和效仿的楷模。
毕竟,人生并不是日日春光明媚,难免会有阴霾的时候。但只要像她一样,永远对生活怀有希望和勇气,就一定能穿云破雾,拥抱更加美好的明天。
"少些给子女添麻烦",是她对儿女最后的嘱托和祝福。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饱含了一个母亲对子女无私至极的爱。读到这里,我们内心不由得一阵温暖,对这位善良正直的婆婆肃然起敬。
是啊,人生的旅途虽然崎岖,但只要心存善意、怀揣希望,一定能书写出不平凡的精彩篇章。让我们一起像这位农家婆婆那样,用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直面生命的种种挑战,笃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