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對女兒和兒媳一視同仁,大病一場才明白,外人或許比自己人要好

我對女兒和兒媳一視同仁,大病一場才明白,外人或許比自己人要好

01.艱難的成長環境

那個年代,村裡人家普遍都很貧窮,吃不飽穿不暖是常事。作者家裡兄弟姐妹多達6個,父母操持着一個龐大的家庭,日子自然過得拮據。

作者父親生有4個女兒2個兒子,雖然孩子數量可觀,但對于傳宗接代的兒子,他格外看重。姐姐們從小就被安排在地裡幹農活,白天汗流浃背,難有讀書機會。父親對他們的态度也格外嚴厲,教育女兒要盡早"擔起家裡重擔"。

相比之下,兩個兒子就受寵若驚了。父親總是讓他們先吃好飯菜,等兒子們吃飽了,剩餘的才分給姐妹們解饞。一家人圍坐在案幾時,父親也明目張膽地偏袒兒子。看在母親眼裡,她雖不能張揚,但内心是頗有怨言的。姐妹們從小就在這種環境長大,平白無故就肩負了比兒子多出許多的勞作和委屈,将來能否走出陰霾成疑。

我對女兒和兒媳一視同仁,大病一場才明白,外人或許比自己人要好

02.母親為女兒們擇佳婿

在那個保守的年代,對于女兒的婚姻大事,母親可是格外上心。她深知這關乎女兒們的整個未來命運,一旦嫁錯了人家,就得吃足了苦頭。是以母親唯一的期望,就是讓姐妹們嫁入一個好人家,過上逍遙自在的生活。

母親看重的不是婆家的富有程度,而是公婆和藹可親、丈夫善良正直的品德。在她看來,這才是幸福美滿婚姻的重要基礎。窮富暫且不論,隻要将來女兒們不受委屈就好。

為了給女兒們物色佳婿,母親可謂是操盡了心機。那年頭相親可不像現在這麼便捷,全靠媒人在鄉間遊說牽線。村裡隻有那麼兩個老婆子當媒人,母親為了讨好她們,沒少買東西送人情。每逢聽說哪家有适齡男兒,母親就千方百計去摩拳摩掌、設法安排女兒們見上一面。

有時候,媒婆捎來家裡不富裕、條件一般的親事,母親也毫不扭捏就欣然應允,隻要對方人品良好就行。她牢牢記住,隻有将女兒嫁入善良之家,才能保證她們将來免受欺負和委屈。

我對女兒和兒媳一視同仁,大病一場才明白,外人或許比自己人要好

03.婚後的生活

多虧母親的一番苦心,作者最終嫁入了一個老實本分的人家。丈夫和婆家人都是鄉村幹淨人,在村裡口碑極好,從不做虧心事。

婚後的生活過得十分順遂安康。雖說婆家家境隻是一般,但公婆從不把家裡的活全部推給作者一人。地裡的農活,大家總是一起幹;家裡的事務,他們也會主動與作者商量。看着作者一年比一年發福紅潤,親朋好友無不稱贊她嫁對了人家。

最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對待自己的女兒和兒媳,從來沒有分過彼此。她心地純善,視兒媳如同親閨女一般疼愛。無論是起居飲食,還是節日饋贈,兒媳和女兒在作者眼裡是一視同仁的。

兒媳懷孕時,作者就是以同等分内的陪嫁迎接了女兒的出嫁。村裡人對于作者這種做法也是啧啧稱奇,直誇她仁慈公平,毫無半點偏袒兒子的私心。

一家老小吃過年飯時,作者和老伴坐在院子裡看着孩子們嬉笑打鬧,心裡樂開了懷。兒媳和兒子為他們敬酒,又見女兒和女婿恭順有禮,一時間滿屋子洋溢着其樂融融的祥和景象。路人行經作者家,便聽見裡頭陣陣熱鬧的笑語,不禁由衷稱贊一聲"好福氣"。看着這和睦景象,讀者也感慨作者母親的一番苦心終是有了圓滿的歸宿,實在是福澤深重。

我對女兒和兒媳一視同仁,大病一場才明白,外人或許比自己人要好

04.丈夫去世後的日子

在丈夫去世三年後的一個春天,一場大病重重擊垮了作者。回想起來,失去兒時就陪伴左右的丈夫,作者的生活頓時失去了重心,曾經溫馨熱鬧的家也變得冷冷清清。

在無助的日子裡,兒媳倍顯可貴。她放下了生計,專心在家照顧垂暮的婆婆。為了讓作者好好休養,兒媳不辭勞苦,無微不至地侍候着。從洗涮到燃火做飯,從擦身到曬太陽,她全都親力親為,樣樣不在話下。兒媳忙前忙後,暈頭轉向間滿頭大汗,作者看在眼裡,内疚萬分。然而兒媳并不以為意,反而懇切地安慰婆婆要多活些年頭,好好孝順她。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自己的骨肉女兒了。雖然暫時回娘家住幾天,但女兒始終把自己當作客人,對作者的病痛毫不關心。有時兒媳忙于侍奉,女兒也從未主動幫上一把手。鄰裡誇贊女兒孝順時,她竟然也接受不疑。

更令人痛心的一幕是,女兒給卧病的母親換洗時,滿懷不耐煩的神情。作者托她幫忙換件衣裳,竟被她嚴詞厲色地斥責"你是老糊塗了嗎?"眼看兒媳曾毫無怨言地多次為作者換洗,女兒卻如此嫌棄親母的病痛,對比之下顯得格外刺眼。

女兒的話語無疑像一記重錘,狠狠擊打在作者的心頭。相比兒媳全心全意的孝順關懷,女兒的行為簡直冷酷無情,作者痛心疾首之馀,不禁反思自己是否對待兩人有所偏頗?讀者被這出人不谷的一幕深深震撼,好奇最終會有怎樣一個結果?

我對女兒和兒媳一視同仁,大病一場才明白,外人或許比自己人要好

05.對女兒和兒媳态度的轉變

大病之後,作者對女兒和兒媳的态度産生了轉變。她開始清晰地意識到,盡管自己從未有意将兩人差別對待,但她們對婆婆的行為卻存在着天壤之别。

兒媳時刻牢記着作為兒媳婦的分内之事,全心全意侍奉着年邁的婆婆。即便操勞得精疲力盡汗流浃背,她依舊不知疲倦地把一切做得有條不紊。看着兒媳對自己的孝心耕耘,作者倍感欣慰。

相反,女兒卻撇清了對母親的責任和義務。她把自己當作完全的外人,對婆婆的病痛置之不理,甚至責怪婆婆給她添麻煩。女兒如此恃寵而驕的行為,令作者怵目驚心,反思自己是否偏袒了一方呢?

就這樣,從女兒和兒媳對母親的不同态度中,作者真切地體會到了她們之間存在着根本的差距。作者意識到,自己确實太過單純地一視同仁,卻忽略了親兒女和兒媳之間的天然界限。

于是,作者決心改變以往的想法。她不再固步自封地待見兒女,而是要學會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畢竟,她也已步入暮年,不知道還能活到幾時。作者深知,孝順父母是兒女們的心意,她也不再苛求誰更孝順。隻要自己節儉度日,少給兒女添麻煩,便是最大的孝行了。

我對女兒和兒媳一視同仁,大病一場才明白,外人或許比自己人要好

06.父母對兒女的期望

作者的一生,飽經滄桑艱辛,但她最終還是迎來了晚年的甯靜時光。回首過往,作者對兒女的期望其實很質樸:不求富貴,隻求他們安康,不受人欺負就好。

在與丈夫相濡以沫的大半生裡,作者盡了一個母親應盡的責任。她視兒女和兒媳為等同的親人,無微不至地呵護着他們的生活起居。可惜好景不長,丈夫離世後,作者倍感寂寞和無助。幸虧有兒媳時刻陪伴左右,作者才得以渡過那段艱難歲月。

兒媳毫無保留地獻上了全部的孝心。在作者卧病在床的日子裡,她暫時放下了生計,全心全意侍奉着婆婆。洗衣做飯、擦身曬太陽,兒媳盡心盡力又精勤能幹。她不知疲倦的付出換來的,正是作者切身的感動。

反觀女兒,她的行為卻讓人啼笑皆非。雖然名義上回了娘家,但對于照顧母親的責任,女兒竟看都不看一眼。更可笑的是,當母親需要簿最起碼的幫助時,她還厭惡地将其視為"添麻煩"。眼看着兒媳無怨無悔,女兒的冷漠實在令人扼腕。

不過,作者并沒有是以而耿耿于懷。她意識到人之自然,親兒女和兒媳确有不同。于是作者放下了過多的期待,寄希望于自己健康長壽,少些給子女添麻煩。讀到這裡,作者寬厚的胸懷令人敬佩,她的寬容睿智也足以成為人生楷模。或許,人活到暮年,最重要的是懂得知足常樂,其餘的委屈和不如意又算得了什麼呢?

我對女兒和兒媳一視同仁,大病一場才明白,外人或許比自己人要好

結語

人生在世,誰也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和委屈。但正如這位農家婆婆所做的那樣,用寬闊的胸懷和積極樂觀的心态去面對,才是上上之選。

她的一生,經曆了貧窮、男尊女卑的陋習、丈夫去世的痛失,以及兒女對她孝心有别的傷痛。這些都足以讓她消沉絕望,耿耿于懷。但她沒有就此放棄,反而以出人意料的寬容睿智武裝了自己。

她意識到人之自然,兒女和兒媳有不同的分内之事,強求于人也是徒勞。于是她學會了放下期待,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生活起居上。她明白,隻要自己節儉度日,少些給子女添麻煩,便是至高無上的孝行了。

這種豁達大度的情懷,正是她走過艱辛歲月的精神支柱。她并沒有蜷縮在委屈和痛苦中苟延殘喘,而是直面現實,尋找改變的出路。這種樂觀積極的生活态度,正是我們去學習和效仿的楷模。

畢竟,人生并不是日日春光明媚,難免會有陰霾的時候。但隻要像她一樣,永遠對生活懷有希望和勇氣,就一定能穿雲破霧,擁抱更加美好的明天。

"少些給子女添麻煩",是她對兒女最後的囑托和祝福。這句樸實無華的話語,飽含了一個母親對子女無私至極的愛。讀到這裡,我們内心不由得一陣溫暖,對這位善良正直的婆婆肅然起敬。

是啊,人生的旅途雖然崎岖,但隻要心存善意、懷揣希望,一定能書寫出不平凡的精彩篇章。讓我們一起像這位農家婆婆那樣,用積極向上的人生态度,直面生命的種種挑戰,笃定前行!

我對女兒和兒媳一視同仁,大病一場才明白,外人或許比自己人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