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说说那些,在当下依然保持着祭祖习惯的家庭

作者:宁宁0918
说说那些,在当下依然保持着祭祖习惯的家庭

前一阵有网友私信我,让我写写清明祭扫的题材,我这人不爱凑热闹。没写。不过清明节过了,我倒愿意写写祭扫的题材。

我户口上是个北京人。

老伴从部队转业之后,他带我来到了天津。于是我们就在天津市里住了下来,我们这个小区是个中产小区,现在房价把住宅分成了好几等,在这里咱也就不展开说了,我只是想说说这个小区里的住户分两大类!

一类是父母买的房。

就是20年前的一些生活条件还可以的人,还有一波政府机关的人,银行的人,反正这几拨人凑在一起就成了这个小区的原住民。

再后来呢,陆陆续续随着房地产的交易,第二波居民也来了。

他们一般都是来自于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的年轻人。毕竟天津这个大城市不像北上广虹吸效益没有那么强,吸引的大概也就是山河四省的精英

这拨人是到天津来工作的。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国企,什么科研所,什么大工厂大医院。

因为收入不错,所以也买了房,慢慢的这波人年龄大点了,也都有孩子了,把老人接过来看娃,就这样。老中青三代人凑在一起,成立了一个一个的安乐祥和之家。

我是个50多岁的大妈,

因病退休退的早,所以我的小伙伴们自然也都是些退休的大妈大爷,他们往往都是那些在家看娃的老人。

这不清明节假期一过,大家又都冒出来了。

几天不见,甚是想念,大家伙互相打着招呼:

哎,老张前两天没瞧见你?

我回趟老家。哎,老李前两天没瞧见你。

哦,回了个老家!

晚上遛弯的时候有好几个大爷大娘都跟我打招呼:

老孟没瞧见,你回北京了吧?

我听了这话,倒摇头了,我说:

嗨不是。我是这两天累着了,在家里趴窝呢。

有个大爷不解了,他问我:

哎,那你没回去上坟啊?这大爷还记着我。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回的北京呢。

我赶紧告诉他,我们上坟不趁假期了,好几家假期都有事,我们提早就上坟了。

我们一群大爷大妈们凑在一块儿,一边遛着弯,一边欣赏着春日里院子中盛开的那些鲜花。

唉,生命就是这样,一晃而逝,正如这鲜花一般。不知为何在我们这个年纪里赏花,别有新意。

如果说重了,仿佛应该带着一些落花流水春去也的心态,如果说轻了,那就是人生豁达,万事看开的境界。反正不管怎么说,用伟人的话讲:

世界是你们的!我们呢就跟着看看热闹吧。

当然后半句是我自己添的!

我们这个岁数的人,像个拱桥,一边连着年轻人,连着如今社会的中间,一边连着那些古稀老人,甚至于连着那些已经故去的人。

所以我们的社会活动就格外多,比如说那天看见张大姐,我问她,今年回老家了没有?

张大姐听了这话,很平和地对我说,回了!回老家了。今年回去办的事儿还挺多。

说到这里,张大姐这位70出头的老知识分子长舒了一口气,仿佛刚刚挑了20里的担子。她把扁担放在路边,拿着毛巾擦了一把汗,随后对我缓缓道来:

前个回去了。

回去把老爹的坟给修了修,前两年说闹着要征地。唬的我们到处去给老爹选新址。哎,这两年怎么又说算了,白折腾一通。

唉,这回叫了几个小后生把那块地整个收拾了一下,草也拔了,石圈子也码好了,这下来雨水也不怕了…

大姐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过许多曲折的人生故事。说来话长,这故事里既包含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也夹杂着大姐自己,甚至于她的家族的辛酸起落。

大姐的父亲是一个地主的小儿子。是的,如果往前倒,大姐家是个地主,隶属于地富反坏右的行列。

那天大姐还跟我说呢,现在网上总炫富,炫富。

不知咋的,我这脑瓜子好像还是没转过来,我总觉得富是一件很磕碜的事儿,我听了之后也赶紧点头说道:

可不是。咱这辈子可是不敢富。

农村文革那会儿斗地主,还带挖祖坟的。说是打大姐的祖坟,里起出个大瓷坛子来,坛子里全是银洋。大姐的父亲当时就吓傻了,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埋的。这下更得斗了,这个地主家的小少爷顿时吓得体似筛糠,据说自此之后落了病!

过去,河北许多大地主的族谱,都可以追溯到晚清的旗人。也就是说,很多满族贵族家庭的田庄祖坟都在河北一带,而这样祖祖辈辈过了300年,往地底下埋点东西,那不是很正常的事儿吗?过去那银行又没有。钱庄又不靠谱,反正贵金属是恒定的,所以大家就埋吧。

东埋西埋。到最后埋来埋去,自己也给忘了。就像是个糊涂老太太往抽屉里瞎塞金戒指似的。反正最后从祖坟里取出了一坛子大洋,这不是个小事,得斗!

我那回听了这事儿,还跟大姐打岔呢,我说:

我的运气比你强多了,九二年那会儿我们老家要盖个什么大楼,正好用了我姥爷家的一块老地。

结果呢,组织上三传两导找到了我,问迁坟的时候,家属要不要到场。我那会儿哪有这功夫啊,就给他回了一个书面材料,说地方政府看着办,我们就不去了。

要知道那会儿我姥姥姥爷,姑姥姥都已去世了,我的母亲也去世了,一个舅舅漂泊海外多少年都不联系了。我上哪儿找去?还有个五姥爷,也就是我姥爷的堂弟,他和我们的关系并不近,人家表示这事儿也不掺和了,祖坟那点事儿都交政府吧。

于是就开挖吧!

挖呀挖呀挖,好家伙,东西真不少,挖出来四五个大箱子都是拿白铜打的。当地的文物部门也来了,政府也来了,公安也来了,全都来了,就等着从这儿起财宝了。

我对此倒是很淡定,要知道根据国家的规定,从地底下起出来的所有东西都归国家。跟咱没关系。于是呢,我也不大上心,可谁知过了一阵子才传来消息,你猜那地里那几大箱子埋的是啥?

大姐听了这话,眨眨眼睛问:是啥,全是金银财宝吧!

我笑着对她摆了摆手,说:

啥金银首饰啊!起出来之后,一开箱,大伙儿都傻了,全不认识。有几个大箱子里,全是用麻绳棕草绑成的,一个一个大铁疙瘩。跟铅球铁饼赛的。乌黑黑,沉甸甸。

可不是谁也不认识。

肯定是个好东西呀,要不然埋这儿干嘛?可是这是啥宝呢?

还有几箱呢,取出来之后都是一个一个的油纸包着,打开之后一看。一大堆废铜烂铁,这是啥?大伙也不认识,于是乎用小汽车,拉来了八十岁的村里长者。

白胡子老头往这一站,一瞧。

嗨。他一拍大腿,说道:这是烟土和长枪!

随即,老头进一步解释说:

过去那会儿金银这东西虽说值钱,但是不如长枪和烟土来的实在。这玩意儿是硬通货。

你看这些铁疙瘩,这是大栓,这是枪筒,这是枪托子。而这个黑乎乎的饼子。这玩意儿放到大锅里,再加上其他配料,熬啊熬啊,就能熬成烟膏,这玩意儿也值钱。有一度军阀张作霖还拿这个发过军饷呢!

于是有人就问呀,听说这都是大地主家的祖坟,怎么里面没有金银财宝呢?

那个长者听了之后想了想,说:

这事儿不好讲,听说四九年那会儿,好像是一开春,咱这儿的大地主赫老二家的少爷,就从北平来了。开着两辆军车,带着兵。在祖坟的边上旁边都支起了通天大幕,不让我们看,我琢磨着,人家把坟里的好东西都起走了吧!

若干年之后,我又跑到香港,遇到了我五姥爷,我问他东西是不是起走了?老头嫣然一笑,说道:

是我带人起走的,那是咱们家的银窖所在!

好家伙!看来这狐狸还是千年的老!

据我五姥爷说,过去的银窖一般就放在祖坟边上,往往是挨着祖坟的一块地。但也有一定距离。

那会祖坟前面,都要画出一条甬道,而这条甬道,就是指挥着子孙去找埋银窖的坐标,至于在哪儿,只有族长知道。别的人找不出来。

之所以在祖坟边上埋,是因为怕惹怒天子,皇上抄家。

红楼梦里,秦可卿就曾经对王熙凤说过,在坟营之处,多置房屋。

可见那会儿大族人家都有后手。

我在那儿一通云山雾罩,大姐听得津津有味儿,随后她说:

''好家伙,准备的够全乎的,你们家这是要复辟呀?

哎,看来修祖坟这事儿,搁过去是刚需呀,要不然那银钱都往哪藏啊。

又不是一小疙瘩,放在保险柜里就行。''

俺俩一边走一边乐。随后大姐接着说起,她的祖先故事!

''唉,我那个爹呀,一辈子身体不好!在生产队里,人家愣给他算半个工。跟妇女一样待遇。

后来好在文革后期了,让他当了个教书先生,这才算能够填饱一家的肚子,我娘出身也不好,那会儿的日子也很苦。

所以娘40头上就走了。要不是我后来上了大学考出来了,我爹这后半辈子不定怎么着呢?''

大姐说的挺感慨!听说她后来在石家庄工作,大学毕业之后分到了某个局,是个干部,所以奉养老爹的能力也就有了。

她爹,后来就和她在一起住,倒也想了20年的福。这大姐除了父母之外,家里还有个弟弟,可这弟弟就不争气了。

弟弟也聪明,但不忘功课上使。大学是上不了了,姐姐后来给他找了个工作,开车。

但是也就是因为这个,在80年代挺不错的工作,弟弟手头富裕了就染上了坏毛病,和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滚在一起,结果呢,好像是被卷进了一个什么案子里,一下子判了好多年。

这么多年来,大姐年年去探望弟弟,而父亲呢,临死之前也说:

到什么时候也得想着点儿你弟弟呀!

弟弟出来的时候,父亲已经入土为安了,在父亲的坟前,弟弟把头都磕破了,懊悔呀!

再往后呢,弟弟就住在老家,大姐给他买了一套小房,老家的房子也不贵,如今也城镇化了。弟弟开了个小卖部,生意还不错,后来越做越大,成了一家粮油批发站,手下也雇了十来个人,日子如今还行,也拉扯出一家人了,不过他的孩子小,今年老大刚上大学。

每年春节的时候,弟弟都给姐姐送来一大堆年货,而每年清明的时候,姐姐都要去和弟弟在一起给爹妈上坟。把周围的地整理整理。

他们虽然是来自于两位母亲,但是手足之情很深,如今姐姐白发苍苍,弟弟满头霜雪,整理完坟之后,姐弟俩就坐在父母的坟边,看着这三个鼓起来的土包,就像是望着三位如同还在眼前的长辈!

每次上坟的时候,姐姐得跨个篮子,里面有酒有烟有点心,还有一副茶具,就是那种简单的茶碗,茶壶倒上点茶水。

大姐的母亲,也就是老爹爹的第一任夫人爱喝茶,第二位夫人也就是弟弟的母亲爱吃点心,长辈的这些爱好,姐弟俩都记住了。

''到什么时候咱娘家有人。这也是心里的一份踏实!''

这是一个有研究生学历的知识分子大姐说的话。

的确西学给中国带来了工业化进程,但是传统的宗族观念,姐弟俩都没有丢,用大姐的话说,有父母在,我们就是一家人,父母不在了,我们在清明节的时候也能团聚。

大姐前年得了乳腺癌,足足丢了半条命。而弟弟呢?听了这信之后,打老家急急火火的赶来。

安顿好之后,和大姐的老伴儿开始排班,他每隔一天到天津来一次,给大姐带来了乌鸡鹌鹑鸽子,说是炖炖给她滋补,还让自家媳妇给大姐做了那种袖子特别宽的棉质衣服,因为大姐的胳膊抬不起来,夏天又开不了空调,腋下容易有汗渍。

''就这么连拉带拽的,往前奔,我们这姐弟俩是分不开了,老了老了,有个兄弟,有个娘家人,咱这心里总是踏实。''

大姐这样对我说,我听了之后点点头!

于是我也跟她唠起了类似的嗑。

我说:

我父母是不用操心了,他们在革命公墓里,我们一般不会在清明节那几天休假的日子去看他们,因为那时候人很多。都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是提前几天去,即便是春节人聚不全,但去祭扫的时候,家族里上上下下这二十多口子,也都会聚得齐齐整整的。

今年我们照了张全家福,人挺齐,我是这家门里唯一的姑奶奶,按照满蒙民族的习惯照相的时候,姑奶奶坐中间,后面全是一群兄弟,在后面站着,娘家大侄儿。今年见三辈人了,不过小朋友就不往这带了,我们家的传统是七岁之后才来扫墓呢!

不过我们也有祖坟,在老家。

是我们的爷爷奶奶安息的地方。

我爷爷这边不像我姥爷那边是大地主,我的爷爷是早年间在中俄边境库伦古商道上的骆驼客。

就相当于如今跑运输的。

后来修了铁路,这买卖就没有了。爷爷这哥仨不知怎的,好像是和一个河北人认识,随后就同着自己的兄弟来到了河北唐山。

唐山这地方,当时是个挺繁荣的城镇,在这里爷爷认识了我的奶奶,于是呢,这位双肩合一口的蒙俄混血大汉,就去奶奶家做了上门女婿,本打算踏踏实实的种地磨面。奶奶家有个小磨坊。日子过起来还不错!

可谁知鬼子来了。哎,一切都被打乱了,爷爷打鬼子,去世的很早,奶奶守寡守的时间很长,奶奶一直见到了孙子,见到了解放后的新中国,甚至还见到了80年代。

当然,最后奶奶也入土为安了,就埋在爷爷的身边,老两口在地下团聚了。爷爷奶奶的坟也是几经修缮,如今保存的挺好,正好那地方也寸,征地呀,修路啥的,也一直都没赶上。

前年的时候,正赶上奶奶的冥寿,是个整数,所以我叫弟弟和弟媳妇一起去给爷爷奶奶整整墓地。

与此同时,我也支会了大房,就是我的大堂哥,到最后大家商量了一下,堂哥堂嫂,还有我大堂侄滕老乐,再加上我弟弟弟媳妇和弟弟的长子,就这样,这几位,组团做了个代表。

兜里揣着所有子孙后代,凑来的份子钱,到当地忙活了两天,总算是把祭扫工作做完了!

其实这里有个插曲,当时我弟媳妇是很不想去的,她那会儿心情很差。

丈夫和她闹了离婚,俩人那会已经办理离婚了。这位大奶奶对丈夫忠心耿耿,可却被男人给赚了,丈夫跟她说是技术性离婚,为了保住财产,以防在生意上的不测。

弟弟很早就意识到房地产的方向不对了,所以他这样做财务切割也有道理。弟弟当时满口答应离婚不离家,一切都照旧。

可实际上呢,他对大奶奶的承诺真正到执行起来,比清政府对小宣统的皇室优待条例,承诺时间还短。

很快,弟弟就再婚了。在上海另筑爱巢,并且拉着新欢小太太在社交界上开始露面了。

消息传来,让身在北京守着两个儿子,看着一个婆婆的原配大奶奶,伤心不已,泪眼婆娑。

唉,我只好在两方面,这个劝呀!

我一边儿劝着大奶奶,一边痛斥着那个花心的出轨男,这叫什么事儿啊?

那段时间我的心情也很糟,家里一团纷乱,弟媳妇有一段时间不愿意见弟弟了。她说:

你也别一个礼拜回来一次,回上海去!

她把弟弟推到家门外,其实人家这样做也没错,可我这心里总是觉得难受,弟弟也请我去做他妻子的工作,想挽回。

最后呢,就是以这回祭祖为契机,我对弟媳妇说:

你终是这个家里的人呀,你的两个孩子以后是这个家族的继承人呀!你现在还照顾着你的婆婆呢。这就说明你还留恋这个家,而这个家呢,也不能没有你呀。

祭祖是个大事,必须得是像你这样的大奶奶来主持。旁的人,我是不让她来的!

我们蒙满民族有个特点,

一个大家族里的内事,婆婆在听婆婆的,婆婆不在,姑奶奶当家。也就是说姑奶奶能够回到自己的娘家,给兄弟主持家务,这一点也是个民族特色。

我弟媳妇呢,也很尊重我。她抹了抹委屈的眼泪,说道:

大姐,要没有你,我就真走了,你知道我在这个家有多委屈吗?

最后弟媳妇还是以大局为重,她带着孩子携着丈夫,一起出席了这场,对于我们家人来说,很神圣的归乡祭典活动。

在那里,她以二房长媳的身份,为太公公太婆婆奉酒送菜!

又过了若干年之后,鉴于各方面的原因,也鉴于各方面的压力,弟弟和他外面的那个女人离婚了,最后又回来和弟媳妇破镜重圆了。一家人终是走到了一起。

前一段时间,这一家四口,这重回圆满的一对夫妻,又郑重的回到老家,为爷爷奶奶扫墓。

在墓前弟弟低声的对奶奶说:

孙媳妇没走,我给您带来了,我们一家都很好,老奶,您在那边也放心吧,我以后和媳妇好好过!

国之大事,在祭与戎!

这句话是刻在甲骨上的。据说是由郭沫若先生破译出来的,具体是谁说的?学术界尚有争论。

但是起码是从殷商时代开始,中国人就把祭祀与征战,视为国家唯二的重要大事。

现在想想也对!国家就像是一个公司。祭祀呢,就是团建。戎征呢,就是拓展业务,二者缺一不可!

站在祖先的墓碑前,看看身边那未成年的青青少年。看看那站在头排的垂暮老者!

生生不息,继往开来,中国人就是这么一代一代的,走过了五千个春秋。

清明时节,斋守沐身,扶老携幼,砥砺前行。

此为:祭!

说说那些,在当下依然保持着祭祖习惯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