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个家庭“有毒”的说话方式,无非这三种

作者:读者

在阅读最新一期的《读者》杂志时,我发现了一个“有毒家庭”的概念。

作者贝小戎在文章里说:

如果说正常的家庭像一个温暖的港湾,可以让人充电、疗伤,那么不正常的家庭就像一个冰窟窿,甚至像一个战场。在作战中,如果你选择不伤害别人,那么往往受到伤害的就是自己。

——《为什么我们不愿在家久留》

一个家庭“有毒”的说话方式,无非这三种

《读者》杂志 2024年第10期

这里的后者就是所谓的“有毒家庭”。事实上,它并不如字面意思那么骇人,更多时候是“机能不全”。

机能不全的家庭,往往无法拥有正向的能量循环,给家庭成员带来极大的痛苦。

其中,最为直接、普遍的伤害,往往与说话方式有关。

好好说话,是每个家庭成员的必修课。可那些“有毒”的说话方式,往往出现在最亲近的人之间。

一个家庭中,最让人窒息的说话方式,无非以下这三种。

一个家庭“有毒”的说话方式,无非这三种

习惯性否定

习惯性否定的家人,常常把“不语言”和“但是语言”挂在嘴边:

“这不可能”“这很难”“你做不到”……

这些话就像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一个人所有的热情。

电影《万箭穿心》中,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女主角李宝莉是个城里姑娘,却嫁给了从乡下来的马学武。

因为两人条件不匹配,李宝莉看不起自己的丈夫,日常生活中总是对丈夫各种打压和否定。

有一次,马学武跟儿子说,自己因为工作努力,被提拔为厂办主任,还分了新房子。

这本是一件喜事,李宝莉却满脸不屑:“嘁,我说他啊,没什么大出息。”

甚至当着搬家工人的面,嘲讽丈夫:“他以为他是谁啊,还当个官……芝麻绿豆大的官……”

她说的每一句话,都透着一股刻薄劲儿,让马学武在外人面前颜面尽失。

而回到家中,她也没给过丈夫好脸色,不是挖苦就是训斥,常常把丈夫说得一无是处。

长期被否定的马学武,后来遇到了一个温柔的女同事。

在女同事那里,他得到了尊重和仰慕,两人慢慢发展成了情人关系。

得知真相的李宝莉,一怒之下选择了报警。

事情败露后,马学武身败名裂,又遭遇了下岗潮,对生活彻底失去了希望,最后跳江自杀。

李宝莉永远也想不到,自己对丈夫长期的否定和打压,会将他推向绝路。

一个家庭“有毒”的说话方式,无非这三种

来源:视觉中国

心理学家费尔贝恩说过一句话:“提到早期环境,我们就不能不提及那些在儿童时期(包括幼儿和少年)破坏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互动。”

其中,最会破坏亲子关系的,就是父母的否定式语言。

因为,没有什么比被最亲的人否定,更让人挫败的了。

来自家人的否定,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暴力”。

这种“暴力”会日复一日地折磨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孩子一生都抬不起头来。

与习惯性否定的人生活在一起,是对人精神和意志的真正摧毁。

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在指责、否定的环境中长大,未来也一定会不停地否定自己、怀疑自己,陷入莫名的自卑和恐惧中。

这种自我怀疑和恐惧,将会严重透支一个人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所以,请将对家人的否定换成一种鼓励和肯定。

只有建设性的沟通和积极关注,才能让家人获得向上的力量。

一个家庭“有毒”的说话方式,无非这三种

习惯性抱怨

有调查显示,父母在孩子面前抱怨和争吵,是给孩子带来最大伤害的行为之一。

因为,孩子基本上都是依靠父母来认识这个世界的,也从父母的情感表现中,去学会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处理情感关系。

如果父母总在孩子面前抱怨,孩子便会学会这种不良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有一期《超级育儿师》中,来了一对母子。

孩子经常蛮不讲理、大声哭闹,而孩子的妈妈在面对儿子时,也总是充满怨气。

吃饭的时候,孩子坐不住,妈妈就大声嚷嚷:“这是你自己的事情啊,老是要我来盯着你!”

孩子要去上学前,不配合妈妈穿鞋子,妈妈就又开始了抱怨模式:“每次都想让我伺候你!”

后来,节目组才得知妈妈经常抱怨,是因为她一个人带孩子,还要操持家务,身心疲惫。

育儿师兰海指出了这位妈妈的问题所在:

在跟孩子交流时,总是使用负面的、抱怨的语言,这会让孩子非常没有安全感,且无法判断出到底什么是正确的。

并且,这还会激发孩子的叛逆意识。因为没有好好地跟孩子沟通,并且一厢情愿地为孩子做这做那,孩子长大后也容易产生一种愧疚心理。

这样,其实是在剥夺孩子幸福的权利。

最后,孩子还学会了父母这种最无效的沟通方式——抱怨。并且,会在面对困难时本能地将失败的原因归于别人。

这样,孩子很难真正长大、承担起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

一个家庭“有毒”的说话方式,无非这三种

来源:视觉中国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爱抱怨者的本质:

他们所谓的“抱怨”,不仅是无能的最好诠释,而且是无能行为的不断重复,简直就是彻底远离进步的“进步终结者”。

抱怨是本能,而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改变现状才是本事。

一个只会抱怨的家庭,往往会陷入无尽的内耗之中。

父母只有戒掉无效的抱怨,孩子才能学会正确处理负面情绪,进而形成积极、主动、开放的行为模式。

一个家庭“有毒”的说话方式,无非这三种

习惯性挑剔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对孩子总是百般挑剔,总是用嫌弃的语气说话,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渐渐失去自信。

有的父母还会频繁地拿自家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更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

电影《阳光普照》中,阿文和阿豪是同一对父母所生的两个孩子。

但哥哥阿豪优秀懂事,从小就被父母寄予厚望;而弟弟阿文则顽劣叛逆,总被父母挑剔和嫌弃。

后来,因为阿文没考上大学,爸爸直接把他送去复读学校,一年到头也没来看过他几次。

甚至,在得知阿文再次被学校开除后,爸爸直接表示:“我不希望他再回家,最好永远别回来!”

在父母的长期打压和挑剔下,阿文破罐子破摔,和别人打架、偷东西,还因此入狱。

出狱后,爸爸还是没有一句好话:“我希望他关到老,关到死。”

后来,阿文不堪重负,选择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一直被父母看作骄傲的阿豪,其实也一直活在父母的高期待和“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里。

在一个夜晚,他也悄无声息地从楼上跳下,离开了这个世界。

《中毒的父母》一书中写道:“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口头的嫌弃、“打压式”教育的初衷是为了鞭策孩子进步,可是,对于分辨力还没那么强、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孩子来说,你随口的一句挑剔,可能会成为他心头的一根刺。

即使在成年后,这种负面影响也无法完全化解。

一个家庭“有毒”的说话方式,无非这三种

来源:视觉中国

前段时间,和母亲聊起童年时的事,聊起一些事情发生时自己的感受,我说:“我当时很尴尬、很羞愧。”

妈妈说:“你那么小,就已经知道尴尬、羞愧了吗?”

她说她从来不会想到,自己随口说的话,竟给孩子带来那么大的影响。虽然我对这些事早已释然,母亲也不会再那样讲话,可那些话曾经确实伤害到了一个小女孩的自尊心。

所以啊,人非草木,孩子也是一样。

与其过度挑剔孩子,不如试着接纳他们的不完美,多让孩子感受到你的信任、爱与支持,而不是一味的挑剔、嫌弃、打压。

风雨虽然有利于孩子成长,可是在极端天气面前,一棵柔弱的树苗,往往会被狂风暴雨连根拔起。

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

一个家庭“有毒”的说话方式,无非这三种

写在最后

一位主持人曾说:“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首先要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父母若想孩子懂得尊重他人,自己就要先学会尊重孩子。

只有温暖和睦的家庭环境,才能培养出性格健全、情绪稳定的孩子。

不是每一句话都要说得那么漂亮,但也不是每一句话都可以脱口而出。

戒掉在孩子面前的习惯性否定、习惯性抱怨和习惯性挑剔,告别“有毒家庭”,一起传播爱意与善良。

愿你我,都能好好说话。余生很长,请与孩子一起成长。

一个家庭“有毒”的说话方式,无非这三种

作者:柘林,以文字为林,栽种智慧与感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