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婆婆是一个女强人,家里家外一把手。
她退休前是一个公司的负责人,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她养育一男一女,虽然都已成家,但在她面前,依然是听话乖巧的样子。
我跟他儿子结婚后,各自独立生活。适逢节假日,我们会去探望她,跟她一起吃饭,聊天。大家相处客气、愉快。
她70多岁时,我们应她改变生活环境的需求,将她接到身边一起生活。
开始前两周,我除了上班外,其它时间都在家陪她。听她讲职业生涯中那些闪光的经历,也听她发泄对生活的抱怨。
毕竟是古稀之年的老人,她的诉说来来回回都绕不过那些事。坦白说,我已经听得有点难受和厌倦,况且我原本有自己的生活安排。
半个月后,我开始恢复自己原来的生活节奏。我晚上吃完晚饭后,收拾好家务,会出去跑步。
她看不惯,絮絮叨叨说我:“晚上出去跑步不好,要跑就必须白天跑。”我跟她说:“我知道白天跑步更好,但白天我要上班,确实没有时间,我只能晚上跑。”她不接受,又对我说:“干嘛要跑步?你看我整天没活动,不也身体好好的?”我很无语,只好对她说:“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我喜欢跑步,我只有跑步才感觉身体舒服。”她听了不大高兴。每次我出去,她都要对我一番规劝和教导。
她不仅对我,对她儿子也一样。他每次出去,她都要叮嘱他多穿衣服,还问他去哪里?跟谁在一起?强调不能喝酒,不能晚回等。如果他没有做到,她就说我没管他、没关心他……
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住到家里的婆婆,总摆出一副家长的样子,见缝插针的对我们的生活各种评价和指导,虽然没有发生发生矛盾冲突,可我的心里堵得慌。以前很愉悦的我,忽然变得很丧气,很暴躁,时不时有想哭、想砸东西的情绪。我甚至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
我的心里很难受、很矛盾。一方面,我知道她对我们说的任何话都没有恶意,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认知去看待问题,况且她又是长辈,脱离社会很久,我无需去跟她解释、争辩,而且任何辩解也没有效果。另一方面,我觉得自己的世界被侵犯,这样的生活让我失去了自我,我觉得非常压抑。
苦闷中,我只能自救。我借出差之名,逃到异地静静回想跟她相处的日常,梳理自己的心情。我想面对这样一位老人,我或许应该把她看成“孩子”,调整好自己,以另外一种心态去跟她相处。
反思中,我不仅释然了跟婆婆的关系,厘清了如何跟她相处的头绪,还从另外一个层面,明白了女儿为什么会叛逆,邻居家的儿子为什么会抑郁。我得到了一份意外的收获。
我的女儿刚刚度过一段青春叛逆期。我一直以为女儿的青春叛逆,完全在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在于女儿的心智不成熟。跟婆婆相处的心里感受,让我体悟到家长的过分在乎和关心,其实是对子女的一种伤害。
我想起自己也无数次在女儿要出门的时候,忍不住问她:“你要去哪里?跟谁在一起?”然后絮絮叨叨叮嘱:“要注意安全,要早点回家。”女儿给我的回应几乎都是厌烦和冷淡。我看见了,但我不是反思自己,而是觉得女儿不知好歹。
我想起自己经常性对女儿说:“天气冷了,赶紧去加衣!别自以为是惹来感冒。”但每次女儿都不理不睬。说多了,女儿就不耐烦回了一句:“我不冷!”把我的关心亳不留情挡回。
我想起自己总是忍不住要去帮助女儿规划她的学习,过问她的成绩,然而常常遭到女儿的拒绝和嫌弃。可我仍然乐此不疲,执着于自己,不知道我所做的一切,已激起女儿的对抗和叛逆。
女儿确实不成熟,可她已经在成长,她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我用我的感知和认知去要求她,无疑让她觉得难受,让她站到我的对立面,跟我渐走渐远。
两代人相处,除了原则性问题,更多的是要给出充分的尊重和信任。
教育家杜威曾说:“以昨日之法教今天的孩子,我们将剥夺他们的明天。”
现实中,很多家长都会情不自禁用自己的所谓经验去教导孩子,从不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我自己不知不觉也成了这样的人。如果不是婆婆的所作所为让我有了体悟,我或许还不会自省。
隔壁邻居家的儿子,其父母对他的无意伤害或许更深。
他的父母是普通的打工者,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所以对儿子的学习盯得很紧。他们要求儿子每天除了必要的吃饭,睡觉外,其它时间都必须用以学习。儿子也没辜负他们的期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只是儿子因此没有跟同学交往,渐渐变得性格内向,独来独往。
当他的儿子表现出沮丧时,他的父母总会对他说:“我们是为了你好,为了你有好的未来。”正是这“为了你好”,他的行为受到父母的诸多限制。他每一次考试不理想,都会受到父母的责骂。他尽管学习成绩不错,可学习对他而言,是苦不堪言的一件事。
高中考入重点中学后,他的学习成绩不再突出,只保留在班级中游水平。他的父母不懂得重点中学的学生都是选拔出来的优秀生,要保持以前的名列前茅非常困难,对他各种批评各种骂。他要是顶嘴,还可能招来一扇耳光。本来成绩不突出,他已经很伤心、自卑,父母的责难,让他的精神走向崩溃,最后患上抑郁症。
身为家长,不管任何时候,都要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人,用爱心给足孩子自由的空间。唯有如此,孩子才得以快乐、健康成长。
做为家长要记住这么几点。
第一,要有边界感,对已经不再是婴幼儿的孩子也一样,尤其是已经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自我的空间。家长的经验或者教导,只能循循善诱,只能是建议或者引导。
第二,唠叨是看不见的限制。道理只要讲明白即可,多次的重复可能让言语成了垃圾。过度的关注和关心,会让人不舒服甚至引起对立情绪。
第三,亲子关系不管任何时候都不能硬碰硬。心理学的“海格立斯效应”揭示出一种弹簧似的反抗行为表现:父母管教越严格,孩子越叛逆;父母言行越激烈,孩子的反抗行为越极端。理解和包容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最有效办法。
第四,家长能够及时醒悟,及时转变是家庭教育的最优状态。成为家长从来没有预演,而且每个孩子各有各的特点,一切都得靠自己感悟和摸索。一旦意识到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家长要从自身找原因,并自我改变,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伤了孩子、误了孩子,也让自己留下深深的遗憾。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