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看下苏德战争的军力比:苏德战争中双方的最大兵力值,是德国780万苏军1280万,这个比值大约是6比10,意味着一个德国兵至少要对付两个左右的苏军士兵,才能维持战线的均势。曼施坦因曾经回忆道,德军在东线的胜利比如克里木半岛战役,主要依靠“重量与质量”,所谓重量,是指德军的技术兵器尤其是火炮的先进程度,所谓质量,是指德国士兵和基层军官、军士的战斗素质和纪律性,而唯一不占优势的,就是“数量”。可见兵源对德三的重要性。
我们看下1943年的战争形势;随着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结束,德国精锐的第六集团军被歼灭,则等于苏军在南线腾出了50万以上的机动兵力,如果以整个会战期间德军损失150万人计算,意味着苏军腾出了300万的兵力。
同时意味着德国的“蓝色计划”的破产,根据“蓝色计划”的要求,首先是资源上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经过乌克兰,直插入黑海与里海之间的高加索地区,抢下该地占苏联当时70%石油产量的油田,解决坦克坦克缺油的困境。再而是战略上经过高加索,进一步突入中东地区,在那里先是切断美国补给船到达苏联的通道,然后是配合隆美尔指挥的非洲军团,一举拿下整个中东地区,对苏联形成一个蝎子形状的进攻布局。
考虑到斯大林格勒为苏联高加索方向防线最后的大城市,所以假如苏联失去了它,德军将获得整个中东以及高加索,以及他们上面的石油,德国也就不会陷入了资源困乏,美国能不能打赢这样的德国,将成为一个未知数。第6集团军是蓝色行动方案的主链条,它的折断直接导致整个行动方案前功尽弃。
斯大林格勒战役,轴心国总共损失兵力在60W,括: 30万德国军队,15万罗马尼亚军队,7万意大利军队,5万匈牙利军队和5万左右的苏联投降部队。德军伤亡人数中阵亡和俘获的比例非常之高(96000人左右被俘)。斯大林格勒会战后,德军完全丧失了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正如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所说的:“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
进入1943年,对于德意日轴心国阵营来说,随着战争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同盟国更加雄厚的资源、技术和工业优势逐渐开始发力,战争胜负的天平已经开始向同盟国倾斜。在欧洲战场,东线苏德战场德军在1941年的莫斯科战役和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两场关键性的大战中接连失利,不但损失了大量有生力量和技术装备,而且战场主动权也已然易手,开始出现了夏季作战德军获胜冬季作战苏军占据上风的规律性“魔咒”,战争陷入了对德国极为不利的胶着拉锯状态;西线英美盟军已经逐渐取得了制空权,对德国的战略轰炸投入的兵力逐渐增加,轰炸规模和强度稳步提升,德国的军事、经济和工业目标都遭到了越来越猛烈的轰炸,更令人不安的是,英美盟军在西欧登陆开辟第二战场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北非战场上盟军已经在法属北非成功登陆,和突尼斯的盟军形成夹击之势,德意军队在北非的彻底失败已经为时不远;在大西洋战场德国潜艇的海上破交作战正进入最高潮,但是随着盟军反潜兵力的增加和战术的改进,德国潜艇的损失也在急剧增加,正开始走向低谷;在太平洋战场日本接连在中途岛海战和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中遭到惨败,兵员和装备的损失难以弥补,盟军已经开始转入战略反攻。因此,轴心国阵营的一些仆从国如罗马尼亚、匈牙利、芬兰都已经开始出现动摇的迹象,土耳其也放弃了加入轴心国对苏宣战的打算。面对如此严峻的战局,希特勒自然迫切希望能在1943年的夏季攻势中赢得一场至关重要的胜利。1943年3月,德军再度占领哈尔科夫,这是德国在东线取得的最后一次胜利。曼斯坦因和希特勒指出我军兵力有限,难以全面阻挡苏军的攻势。我们唯一的机会在于凭借机动灵活的防御战术,充分利用我军长于指挥和能征善战的优势。
第一种是以攻代守先发制人,以此来遏制苏军的进击。那样的话,发起攻势的时间越早越好,要抢在苏军恢复兵力,尤其是坦克数量得到补充之前。进攻的第一步必须分割库尔斯克凸出地带的苏军,摧毁其准备投入战斗的后备装甲部队。然后我军全部装甲部队朝南进军,横扫南乌克兰地区的苏军防线。必须在5月初发起进攻。
第二种方案更好,那就是以静待动后发制人,我军等着苏军发起进攻,他们肯定会向我南乌克兰前沿阵地发起进攻,目标是摧毁我黑海北部的前沿阵地。敌军开始进攻后,我军就主动后撤。然后集中兵力在基辅地区向正在进攻的苏军北翼发起猛攻,一举拿下苏军在南部的前沿阵地。
因此有了后面的库尔斯克会战,库尔斯克战役,我认为德军取得了战术性胜利,其消灭的苏军数量远远高于自己的损失。但是,库尔斯克会战损失了德军最后的精锐部队。致使德军在战役后,完全失去苏德战场的主动权。而就战役的实力结果来看,德军没有达成自己预期的战略目标,应该算是德军战败。耗光了德军最后的战略预备队,丧失了东线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就是说德国没有实现其战略目标。此后,德国再也打不出哈尔科夫作战的翻版,因为没有预备队了。
最重要的还是第六集团军的被灭,左宗棠有句名言,“素练之卒,不如久战之兵。以练技而未练胆故也”,强调胆气对战斗力的重要性。诚然,胆气是战斗精神的重要表现,也是平时练兵的关键环节。但是,“素练之卒”与“久战之兵”的差异,岂止“胆气”? 德国第6集团军,前身是德国第10集团军,该集团军组建于1939年10月,是灭亡波兰的德国集团军之一。到了1940年初,第10集团军改编为德国第6集团军,该集团军下辖四个步兵军和一个装甲军。整个集团军共12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近20万人。希特勒最为精锐的核心部队,士兵们不仅拥有过硬的军事素质,而且全都在20到30岁之间,属于年轻力壮且有经验的那帮人。第6集团军是德军中装备最精良和兵员最多的突击集团外,德军的纪律严明和进攻能力也是不容置疑的。并且不少老兵还是优秀新兵的“教官”老兵的缺失,让德国后续兵源素质下滑厉害。其实每个国家精锐部队就那么几只,一场战争的得胜就是靠这么几只精锐部队,这样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解放战争我们哪怕付出巨大代价也要消灭张灵甫的整编74师,而蒋介石知道整编74师被灭后,痛哭流泪。对于士气的打击。
另外,德军东线防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本来可以集中兵力固守重要的地点,却被迫去死守漫长的防线。这样就永远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我认为仅靠死守没法拖垮苏军,但是如果采取灵活机动的防御战术,缩短防线,腾出部队进行有效的反攻,就可能扭转局势。
但是希特勒从来不向指挥员咨询防守方案和战术。希特勒总是要德军寸土必争,以军法惩治来威胁任何不听话的人。没有他的正式批准,任何撤退都不可以,甚至于极小规模的后撤也不行。如:蒂佩尔斯基希继海因里希后接任第四军指挥,他见证了灵活机动防御战术的价值,也看到了没法在最大程度上实施这种战术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1944年3月,我在莫吉廖夫(Mogilev)指挥仅由三个师组成的第十二军团。苏军在进攻的第一天动用了10个师,到第六天共计上了20个师。然而他们只是攻占了第一道防线,在第二道防线就被挡住了。我利用暂时的间歇,趁着月色发起反攻,一举收复失地,我军损失比较轻微。”
1941年,德军已经装备齐全,准备好冬季作战,也具备了在这样的条件下与苏军较量的实力,进行战略撤退并不会挫伤士气。我军具有在冬季机动作战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养精蓄锐,还能让我们发起强有力的反攻。而到了1943年,开始德军在各个战线兵力都捉襟见肘。趋于防守,又不能以攻代守。
德军失败的根源在于德国常常采取一些徒劳无功的行动,尤其是在一些错误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无谓的防守,致使兵力受损,这都得怪希特勒。我们的一些战役毫无战略意义可言。曼陀菲尔说:“如果我们采取机动灵活的防御战术来牵制敌军,斯大林格勒战后红军在各个阶段的进攻结果就会大不相同。我运用这种战术曾屡次获得成功,即使面对兵力占优势的对手,也能克敌制胜。”
迪特马尔(Dittmar)将军的视野更为开阔,立场也更为不偏不倚,他的观点也很有意思。作为一个德国军事评论员,他的战时广播评论出奇地客观,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的军事评论。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所面临的新闻限制和危险远远大于西方盟国的军事评论员。我问他怎么做得到在许多场合如此直言不讳。他告诉我,这得归功于广播电台主管弗里奇的宽容。我的广播稿播出前只要通过他一个人的审查就行了。我感到他内心对纳粹政权深感失望,所以乐于借他人之口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评论播出后自然会收到一些抗议,弗里奇尽其所能保护迪特马尔。“我总感到自己颈脖上的绞索越来越紧。”
我问迪特马尔如果采取灵活机动的防御战术,德军能否拖垮苏军。他回答:“我看能行,灵活机动防御战术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希特勒的反对,我军将领没法适当地运用这种战术。总参谋部不准下令组织后防,甚至不许探讨万一我军后退后应该采取的作战方案。希特勒禁止他们准备任何撤退的预案。然而,在1943年,总参谋部还是悄悄地做了一些预案,他们将一些措词谨慎的指令以传单的形式散发到各个部队,不过没有任何文字表明这些指令出自总参。”
我问迪特马尔在苏军1943年7月和1945年1月先后发起强大的攻势之前,德方是否曾试图进行战略性撤退。他回答道:“没有。由于希特勒硬要死守,每次的结局都是防线被彻底突破。有些聪明的下层军官,不顾希特勒不惜一切代价寸土必争的命令,在自己可行的范围内,作了一些小规模的撤退。有些指挥官死抱希特勒命令不放,结果无非是被分割围歼。每次灾难性的后果都应归咎于希特勒冥顽不化的死守战术。最惨的一次是1945年1月苏军从维斯瓦河发起的攻势。在紧要关头原先准备上去的增援部队却被调去解救布达佩斯。”这支部队由装备最为精良的三个装甲师组成。
战争初期的惨痛教训,让苏联学会了战争的艺术,苏军实施每一场战役的目的都非常明确,即必须彻底包围并歼灭敌人,并不仅仅是追求战术上的突破,苏军最终的目的是在纵深的战斗中歼灭敌主要集团。为了追求战役级的胜利,苏军必须组建强大的突击部队,这样就只能无情的削弱次要方向上的力量,也就是说苏军的部署强调主次,在进攻方向上力求最大的兵力兵器优势。
而反观德国:如同迪特马尔说的:
“拼命死守的战术一次又一次地重演,致使战争的格局每况愈下。旧的缺口尚未补上,新的缺口又频频告急,左支右绌的被动应战最终使德军走向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