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看下蘇德戰争的軍力比:蘇德戰争中雙方的最大兵力值,是德國780萬蘇軍1280萬,這個比值大約是6比10,意味着一個德國兵至少要對付兩個左右的蘇軍士兵,才能維持戰線的均勢。曼施坦因曾經回憶道,德軍在東線的勝利比如克裡木半島戰役,主要依靠“重量與品質”,所謂重量,是指德軍的技術兵器尤其是火炮的先程序度,所謂品質,是指德國士兵和基層軍官、軍士的戰鬥素質和紀律性,而唯一不占優勢的,就是“數量”。可見兵源對德三的重要性。
我們看下1943年的戰争形勢;随着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結束,德國精銳的第六集團軍被殲滅,則等于蘇軍在南線騰出了50萬以上的機動兵力,如果以整個會戰期間德軍損失150萬人計算,意味着蘇軍騰出了300萬的兵力。
同時意味着德國的“藍色計劃”的破産,根據“藍色計劃”的要求,首先是資源上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經過烏克蘭,直插入黑海與裡海之間的高加索地區,搶下該地占蘇聯當時70%石油産量的油田,解決坦克坦克缺油的困境。再而是戰略上經過高加索,進一步突入中東地區,在那裡先是切斷美國補給船到達蘇聯的通道,然後是配合隆美爾指揮的非洲軍團,一舉拿下整個中東地區,對蘇聯形成一個蠍子形狀的進攻布局。
考慮到斯大林格勒為蘇聯高加索方向防線最後的大城市,是以假如蘇聯失去了它,德軍将獲得整個中東以及高加索,以及他們上面的石油,德國也就不會陷入了資源困乏,美國能不能打赢這樣的德國,将成為一個未知數。第6集團軍是藍色行動方案的主鍊條,它的折斷直接導緻整個行動方案前功盡棄。
斯大林格勒戰役,軸心國總共損失兵力在60W,括: 30萬德國軍隊,15萬羅馬尼亞軍隊,7萬意大利軍隊,5萬匈牙利軍隊和5萬左右的蘇聯投降部隊。德軍傷亡人數中陣亡和俘獲的比例非常之高(96000人左右被俘)。斯大林格勒會戰後,德軍完全喪失了蘇德戰場的戰略主動權,正如德國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将軍所說的:“我們在斯大林格勒損失25萬官兵,那就等于打斷了我們在整個東線的脊梁骨。“
進入1943年,對于德意日軸心國陣營來說,随着戰争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同盟國更加雄厚的資源、技術和工業優勢逐漸開始發力,戰争勝負的天平已經開始向同盟國傾斜。在歐洲戰場,東線蘇德戰場德軍在1941年的莫斯科戰役和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兩場關鍵性的大戰中接連失利,不但損失了大量有生力量和技術裝備,而且戰場主動權也已然易手,開始出現了夏季作戰德軍獲勝冬季作戰蘇軍占據上風的規律性“魔咒”,戰争陷入了對德國極為不利的膠着拉鋸狀态;西線英美盟軍已經逐漸取得了制空權,對德國的戰略轟炸投入的兵力逐漸增加,轟炸規模和強度穩步提升,德國的軍事、經濟和工業目标都遭到了越來越猛烈的轟炸,更令人不安的是,英美盟軍在西歐登陸開辟第二戰場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北非戰場上盟軍已經在法屬北非成功登陸,和突尼西亞的盟軍形成夾擊之勢,德意軍隊在北非的徹底失敗已經為時不遠;在大西洋戰場德國潛艇的海上破交作戰正進入最高潮,但是随着盟軍反潛兵力的增加和戰術的改進,德國潛艇的損失也在急劇增加,正開始走向低谷;在太平洋戰場日本接連在中途島海戰和瓜達爾卡納爾島争奪戰中遭到慘敗,兵員和裝備的損失難以彌補,盟軍已經開始轉入戰略反攻。是以,軸心國陣營的一些仆從國如羅馬尼亞、匈牙利、芬蘭都已經開始出現動搖的迹象,土耳其也放棄了加入軸心國對蘇宣戰的打算。面對如此嚴峻的戰局,希特勒自然迫切希望能在1943年的夏季攻勢中赢得一場至關重要的勝利。1943年3月,德軍再度占領哈爾科夫,這是德國在東線取得的最後一次勝利。曼斯坦因和希特勒指出我軍兵力有限,難以全面阻擋蘇軍的攻勢。我們唯一的機會在于憑借機動靈活的防禦戰術,充分利用我軍長于指揮和能征善戰的優勢。
第一種是以攻代守先發制人,以此來遏制蘇軍的進擊。那樣的話,發起攻勢的時間越早越好,要搶在蘇軍恢複兵力,尤其是坦克數量得到補充之前。進攻的第一步必須分割庫爾斯克凸出地帶的蘇軍,摧毀其準備投入戰鬥的後備裝甲部隊。然後我軍全部裝甲部隊朝南進軍,橫掃南烏克蘭地區的蘇軍防線。必須在5月初發起進攻。
第二種方案更好,那就是以靜待動後發制人,我軍等着蘇軍發起進攻,他們肯定會向我南烏克蘭前沿陣地發起進攻,目标是摧毀我黑海北部的前沿陣地。敵軍開始進攻後,我軍就主動後撤。然後集中兵力在基輔地區向正在進攻的蘇軍北翼發起猛攻,一舉拿下蘇軍在南部的前沿陣地。
是以有了後面的庫爾斯克會戰,庫爾斯克戰役,我認為德軍取得了戰術性勝利,其消滅的蘇軍數量遠遠高于自己的損失。但是,庫爾斯克會戰損失了德軍最後的精銳部隊。緻使德軍在戰役後,完全失去蘇德戰場的主動權。而就戰役的實力結果來看,德軍沒有達成自己預期的戰略目标,應該算是德軍戰敗。耗光了德軍最後的戰略預備隊,喪失了東線戰場上的戰略主動權……。就是說德國沒有實作其戰略目标。此後,德國再也打不出哈爾科夫作戰的翻版,因為沒有預備隊了。
最重要的還是第六集團軍的被滅,左宗棠有句名言,“素練之卒,不如久戰之兵。以練技而未練膽故也”,強調膽氣對戰鬥力的重要性。誠然,膽氣是戰鬥精神的重要表現,也是平時練兵的關鍵環節。但是,“素練之卒”與“久戰之兵”的差異,豈止“膽氣”? 德國第6集團軍,前身是德國第10集團軍,該集團軍組建于1939年10月,是滅亡波蘭的德國集團軍之一。到了1940年初,第10集團軍改編為德國第6集團軍,該集團軍下轄四個步兵軍和一個裝甲軍。整個集團軍共12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近20萬人。希特勒最為精銳的核心部隊,士兵們不僅擁有過硬的軍事素質,而且全都在20到30歲之間,屬于年輕力壯且有經驗的那幫人。第6集團軍是德軍中裝備最精良和兵員最多的突擊集團外,德軍的紀律嚴明和進攻能力也是不容置疑的。并且不少老兵還是優秀新兵的“教官”老兵的缺失,讓德國後續兵源素質下滑厲害。其實每個國家精銳部隊就那麼幾隻,一場戰争的得勝就是靠這麼幾隻精銳部隊,這樣你就可以了解,為什麼解放戰争我們哪怕付出巨大代價也要消滅張靈甫的整編74師,而蔣介石知道整編74師被滅後,痛哭流淚。對于士氣的打擊。
另外,德軍東線防守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本來可以集中兵力固守重要的地點,卻被迫去死守漫長的防線。這樣就永遠失去了戰争的主動權。我認為僅靠死守沒法拖垮蘇軍,但是如果采取靈活機動的防禦戰術,縮短防線,騰出部隊進行有效的反攻,就可能扭轉局勢。
但是希特勒從來不向指揮員咨詢防守方案和戰術。希特勒總是要德軍寸土必争,以軍法懲治來威脅任何不聽話的人。沒有他的正式準許,任何撤退都不可以,甚至于極小規模的後撤也不行。如:蒂佩爾斯基希繼海因裡希後接任第四軍指揮,他見證了靈活機動防禦戰術的價值,也看到了沒法在最大程度上實施這種戰術所造成的災難性後果。“1944年3月,我在莫吉廖夫(Mogilev)指揮僅由三個師組成的第十二軍團。蘇軍在進攻的第一天動用了10個師,到第六天共計上了20個師。然而他們隻是攻占了第一道防線,在第二道防線就被擋住了。我利用暫時的間歇,趁着月色發起反攻,一舉收複失地,我軍損失比較輕微。”
1941年,德軍已經裝備齊全,準備好冬季作戰,也具備了在這樣的條件下與蘇軍較量的實力,進行戰略撤退并不會挫傷士氣。我軍具有在冬季機動作戰的能力。這樣不僅可以養精蓄銳,還能讓我們發起強有力的反攻。而到了1943年,開始德軍在各個戰線兵力都捉襟見肘。趨于防守,又不能以攻代守。
德軍失敗的根源在于德國常常采取一些徒勞無功的行動,尤其是在一些錯誤的時間和地點進行無謂的防守,緻使兵力受損,這都得怪希特勒。我們的一些戰役毫無戰略意義可言。曼陀菲爾說:“如果我們采取機動靈活的防禦戰術來牽制敵軍,斯大林格勒戰後紅軍在各個階段的進攻結果就會大不相同。我運用這種戰術曾屢次獲得成功,即使面對兵力占優勢的對手,也能克敵制勝。”
迪特馬爾(Dittmar)将軍的視野更為開闊,立場也更為不偏不倚,他的觀點也很有意思。作為一個德國軍事評論員,他的戰時廣播評論出奇地客觀,遠遠超過其他任何國家的軍事評論。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所面臨的新聞限制和危險遠遠大于西方盟國的軍事評論員。我問他怎麼做得到在許多場合如此直言不諱。他告訴我,這得歸功于廣播電台主管弗裡奇的寬容。我的廣播稿播出前隻要通過他一個人的審查就行了。我感到他内心對納粹政權深感失望,是以樂于借他人之口來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評論播出後自然會收到一些抗議,弗裡奇盡其所能保護迪特馬爾。“我總感到自己頸脖上的絞索越來越緊。”
我問迪特馬爾如果采取靈活機動的防禦戰術,德軍能否拖垮蘇軍。他回答:“我看能行,靈活機動防禦戰術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由于希特勒的反對,我軍将領沒法适當地運用這種戰術。總參謀部不準下令組織後防,甚至不許探讨萬一我軍後退後應該采取的作戰方案。希特勒禁止他們準備任何撤退的預案。然而,在1943年,總參謀部還是悄悄地做了一些預案,他們将一些措詞謹慎的指令以傳單的形式散發到各個部隊,不過沒有任何文字表明這些指令出自總參。”
我問迪特馬爾在蘇軍1943年7月和1945年1月先後發起強大的攻勢之前,德方是否曾試圖進行戰略性撤退。他回答道:“沒有。由于希特勒硬要死守,每次的結局都是防線被徹底突破。有些聰明的下層軍官,不顧希特勒不惜一切代價寸土必争的指令,在自己可行的範圍内,作了一些小規模的撤退。有些指揮官死抱希特勒指令不放,結果無非是被分割圍殲。每次災難性的後果都應歸咎于希特勒冥頑不化的死守戰術。最慘的一次是1945年1月蘇軍從維斯瓦河發起的攻勢。在緊要關頭原先準備上去的增援部隊卻被調去解救布達佩斯。”這支部隊由裝備最為精良的三個裝甲師組成。
戰争初期的慘痛教訓,讓蘇聯學會了戰争的藝術,蘇軍實施每一場戰役的目的都非常明确,即必須徹底包圍并殲滅敵人,并不僅僅是追求戰術上的突破,蘇軍最終的目的是在縱深的戰鬥中殲滅敵主要集團。為了追求戰役級的勝利,蘇軍必須組建強大的突擊部隊,這樣就隻能無情的削弱次要方向上的力量,也就是說蘇軍的部署強調主次,在進攻方向上力求最大的兵力兵器優勢。
而反觀德國:如同迪特馬爾說的:
“拼命死守的戰術一次又一次地重演,緻使戰争的格局每況愈下。舊的缺口尚未補上,新的缺口又頻頻告急,左支右绌的被動應戰最終使德軍走向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