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阳明与董萝石的师徒情缘(含视频)

作者:王阳明心学大本营

从吾道人记

王阳明

1524年 甲申

翻译

王阳明与董萝石的师徒情缘(含视频)

海宁董萝石,

今年已经六十八岁了,以能作诗闻名于江湖间。他与其家乡以作诗为专业的十多人结为诗社,日夜拿着纸吟哦写作,

互相研讨诗句字词的工巧,

以至忘记了饮食睡眠,荒废了家中的生计。世俗的人一起讥笑他们,他也不顾惜,认为这是

天下最快乐的事情。

嘉靖三年的春天,萝石到绍兴来游玩,听说我和学生们正在山中讲学,就用拐杖背着水瓢、笠帽和诗卷来访。进门以后,作了个揖就昂然坐在上首。我见到他的这种神气相貌,年纪又老,心中惊异,对他很敬重有礼。

又问其姓名而得知他就是董萝石,便和他从白天一直谈到晚上。萝石的

语气越来越恭敬,执礼越来越谦下,

其坐席也不觉越来越往旁边挪移。从我这里出去后,萝石对我的学生何秦说:“我以往看见

世上的儒者,

学问都零碎琐屑,只注重仪表的修饰,做出一副木偶的形状。其中那更没有出息的,则贪得无厌,成天与人争夺于富贵名利的场所。我曾因瞧不起他们的行为,认为世上

哪里真有什么圣贤的学问,

无非是一些人借此为手段以求实现其私利罢了。所以就

专心一致于吟诗,逍遥于山水之间。今天听了老师的

‘良知’之说,好像忽然从大梦中醒来,这才知道我以往为了作诗而日日夜夜使自己

精神衰弊,筋力劳瘁,和世上那些忙碌于追求利禄的人,不过是所追求的事情有点清、浊的不同罢了,这中间的差别其实是很小的。真幸运啊!我假如今天不来上老师的门,这辈子几乎是虚度了!我将要

一辈子做老师的学生,不知会不会因为我已老了而不被许可呢?”

何秦起立向萝石拜贺说:“先生的年纪是老了些,但先生的志向却是多么地弘壮!”随即进来向我请示。

我感叹地说:“有这样的事!像这样的老人我倒从来没见过。不过,他的年龄长于我,老师和朋友其实是一样的,假如我的话能使他信服,又何必一定要行师生之礼呢?

”萝石听到我的意见后,说:“老师大概是觉得我的诚意还不够吧!”

萝石告辞回去后过了两个月,没再带水瓢、笠帽,捧着一匹缣来了,对何秦说:“这缣是我的老妻亲手织的,我的诚意之深厚就像这缣上的丝线那样无法计量,老师这次可以接纳我了么?”

何秦进来请示。我说:“有这样的事吗!这样的老人我确实没见过。现在的年轻人,只要学会了执笔写文章,稍微懂得些古书的字义,就已经自以为很了不起,不再觉得有拜师求学问的必要,看到有人拜师请教学问,就一齐哄然讥笑,将那人指斥为怪物。萝石以擅长作诗而教诲学生,在江湖间处处有向他学诗的人,确实已是一位前辈了。一旦听了我的话,就像扔掉双破鞋一样,放弃了他数十年来已经有所成就的事业,要求作为学生来向我行礼致敬,这样的人不但今天难以遇见,就是在古人的传记中所记载的,也并不多啊!

君子从事学问,只是为了求改变自己的气质。人的气质之所以难于改变,都是因为虚傲的习气在作怪,所以不能向人谦虚学习,以至自以为是,自我欺骗,掩饰过错,滋长傲气,最后变成凶恶卑鄙的人。世上凡是做儿子不能孝敬、做弟辈不能顺从、做臣子不能忠诚的人,都起于不能向人谦虚学习,而这都是虚傲的习气在作怪罢了。假如我们能唯理是从,而不怕向人谦虚地学习,那么虚傲的习气就会消失,而良知就得以畅行无阻了。如果不是天下的大勇之人,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那么像萝石这样的人,已经是我的老师了,我哪里配作萝石的老师呢?”

萝石听了我的话,说:“老师拒绝我真够厉害呀!我不能再等候在外面来请求老师的同意了!”就进屋来,硬是要我收下拜师的礼物,并向我下拜。

我再三推辞不成,只好允许与他的关系介于老师和朋友之间。这以后,和他一起去探寻禹穴,攀升香炉峰,登陟秦望山,又同访兰亭遗址,徘徊游赏于云门、若耶,鉴湖和剡溪边。萝石每天听到以前所未知的道理,其收获日益丰富,就欣欣然乐而忘归。

萝石家乡的子弟亲友,以及平时一起搞诗社的人,有的讥笑非难,有的作诗寄来招他回去,而且说:“你已经老了,何必还这样使自己受苦呢?”

萝石笑道:“我刚在庆幸自己逃出了苦海,也刚懂得可怜你们的自讨苦吃,怎么你们反而认为我在受苦?我现在正像一条大鱼扬鳍在渤海中遨游,像一只大鸟展翅在云霄上翱翔,怎么还肯重返网罗,重入樊笼!各走自己的路吧!我从此只顺从自己的爱好了。”于是自号为“从吾道人”。

我听见以后感叹说:“萝石真是了不起!既已到了

‘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的阶段了,

谁还能挺然独特地努力奋发,像年轻人那样英勇进取呢?他真正称得上能‘顺从我自己的爱好’了。

世人顺从其对于名的爱好,而彼此相争,把自己凌驾于别人之上;

顺从其对于利的爱好,而贪得无厌,相互夺取;

顺从其心意耳目的爱好,而用诈伪互相欺骗。

他们都以为是在顺从我自己的爱好,但这些人哪里知道‘我’之所以成为‘真我’的东西呢?我之所以

成为‘真我’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良知。做父亲的慈爱,做儿子的孝顺,这都是出于良知的爱好;而不慈爱、不孝顺,那就是良知所憎恶的了。

言语忠信,行为笃敬,这都是出于良知的爱好;而言语不忠信,行为不笃敬,那也都是良知所憎恶的了。

对于名利、物欲的爱好,是‘私我’的爱好,是天下人共同憎恶的;

发于良知的爱好,则是‘真我’的爱好,也是天下人共同的爱好。所以,顺从‘私我’的爱好,天下的人就都憎恶他,尽管他费尽心力,也只会越弄越糟,终生地忧愁苦恼,这就是所谓外物的仆役。

听从‘真我’的爱好,则会受到天下人的喜爱,他们

不论是处置国家以至天下的事务,都不会不适宜,

不论置身于富贵、贫贱、患难、夷狄之中,都不会不怡然自得,

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

能顺从我自己的爱好。孔子曾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下求学问的志向’,这是他顺从自己的开始;孔子又说:‘我到了七十岁的时候,能随心所欲而行为不违反规矩’,这是他顺从自己而进入了变化自如的境界。

萝石年过六十才开始懂得顺从自己的学问,不要以为已经为时过晚。发扬萝石的勇气,要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又算得了什么?唉!世上忙碌地追求物欲的人,听说了萝石的风采,也应知道该归向追随什么了吧!”

视频加载中...

从“私我”走向“真我”:王阳明与董萝石的师徒情缘

在明代的学术史上,有一段颇为传奇的师徒情缘,

那便是王阳明与董萝石的相遇与相知。

董萝石,

一位以诗才闻名的老者,

在年近七十的高龄,

毅然放弃了原有的诗名与爱好,

投身到王阳明的门下,

探求致良知的学问。

他的这一转变,

不仅彰显了其个人的勇气和决心,

更体现了王阳明心学的深远影响力。

董萝石的故事,

始于他对诗歌的热爱。

他与乡间的诗友们结成了诗社,

日夜吟咏,

追求字句的工整与完美。

然而,他的内心并不满足于此。

当他听闻王阳明在山中讲学,

便毅然前往拜访。

这次会面,成为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在与王阳明的交谈中,

董萝石被其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心学理念所吸引。

他意识到,自己过去所追求的诗歌技艺,

虽然能带来一时的欢愉,

却并不能满足内心深处的渴望。

于是,他决定放弃原有的爱好和名声,

拜王阳明为师,

专心探求致良知的学问。

王阳明对董萝石的决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为他取号“从吾道人”。

这个称号寓意着董萝石要听从内心的良知追求,

实现自我的真实表达。

王阳明进一步指出,

“从吾”并非盲目地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

而是要听从内心的良知之声,

达到孔子所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在王阳明的指导下,董萝石开始了他的心学之旅。

他探访了禹穴、炉峰等名胜古迹,

与王阳明一同探讨学问、修养身心。

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充实和满足。

他不仅感受到了心学的博大精深,

更在实践中体悟到了致良知的真谛。

董萝石的故事传遍了乡间,

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有人嘲笑他的决定,认为他放弃了诗歌这一高雅的爱好,

转而投身到看似枯燥的学问中。

然而,董萝石却坚定地回应道:

“吾方幸逃于苦海……安能复投网罟而入樊笼乎?”

他深知自己已经找到了真正的归宿和追求。

王阳明对董萝石的转变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和肯定。

他认为董萝石的行为体现了“从吾所好”的真谛

即从“私我”走向“真我”的勇气与决心,

是真正的勇士所为,

并鼓励更多的人能够像董萝石一样

勇敢地追求内心的真实与良知。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王阳明心学的魅力与影响力,

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追求内心真实与良知的过程中

所展现出的勇气和决心,

也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

勇敢地听从内心的声音、追求真实的自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