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陽明與董蘿石的師徒情緣(含視訊)

作者:王陽明心學大學營

從吾道人記

王陽明

1524年 甲申

翻譯

王陽明與董蘿石的師徒情緣(含視訊)

海甯董蘿石,

今年已經六十八歲了,以能作詩聞名于江湖間。他與其家鄉以作詩為專業的十多人結為詩社,日夜拿着紙吟哦寫作,

互相研讨詩句字詞的工巧,

以至忘記了飲食睡眠,荒廢了家中的生計。世俗的人一起譏笑他們,他也不顧惜,認為這是

天下最快樂的事情。

嘉靖三年的春天,蘿石到紹興來遊玩,聽說我和學生們正在山中講學,就用拐杖背着水瓢、笠帽和詩卷來訪。進門以後,作了個揖就昂然坐在上首。我見到他的這種神氣相貌,年紀又老,心中驚異,對他很敬重有禮。

又問其姓名而得知他就是董蘿石,便和他從白天一直談到晚上。蘿石的

語氣越來越恭敬,執禮越來越謙下,

其坐席也不覺越來越往旁邊挪移。從我這裡出去後,蘿石對我的學生何秦說:“我以往看見

世上的儒者,

學問都零碎瑣屑,隻注重儀表的修飾,做出一副木偶的形狀。其中那更沒有出息的,則貪得無厭,成天與人争奪于富貴名利的場所。我曾因瞧不起他們的行為,認為世上

哪裡真有什麼聖賢的學問,

無非是一些人借此為手段以求實作其私利罷了。是以就

專心一緻于吟詩,逍遙于山水之間。今天聽了老師的

‘良知’之說,好像忽然從大夢中醒來,這才知道我以往為了作詩而日日夜夜使自己

精神衰弊,筋力勞瘁,和世上那些忙碌于追求利祿的人,不過是所追求的事情有點清、濁的不同罷了,這中間的差别其實是很小的。真幸運啊!我假如今天不來上老師的門,這輩子幾乎是虛度了!我将要

一輩子做老師的學生,不知會不會因為我已老了而不被許可呢?”

何秦起立向蘿石拜賀說:“先生的年紀是老了些,但先生的志向卻是多麼地弘壯!”随即進來向我請示。

我感歎地說:“有這樣的事!像這樣的老人我倒從來沒見過。不過,他的年齡長于我,老師和朋友其實是一樣的,假如我的話能使他信服,又何必一定要行師生之禮呢?

”蘿石聽到我的意見後,說:“老師大概是覺得我的誠意還不夠吧!”

蘿石告辭回去後過了兩個月,沒再帶水瓢、笠帽,捧着一匹缣來了,對何秦說:“這缣是我的老妻親手織的,我的誠意之深厚就像這缣上的絲線那樣無法計量,老師這次可以接納我了麼?”

何秦進來請示。我說:“有這樣的事嗎!這樣的老人我确實沒見過。現在的年輕人,隻要學會了執筆寫文章,稍微懂得些古書的字義,就已經自以為很了不起,不再覺得有拜師求學問的必要,看到有人拜師請教學問,就一齊哄然譏笑,将那人指斥為怪物。蘿石以擅長作詩而教誨學生,在江湖間處處有向他學詩的人,确實已是一位前輩了。一旦聽了我的話,就像扔掉雙破鞋一樣,放棄了他數十年來已經有所成就的事業,要求作為學生來向我行禮緻敬,這樣的人不但今天難以遇見,就是在古人的傳記中所記載的,也并不多啊!

君子從事學問,隻是為了求改變自己的氣質。人的氣質之是以難于改變,都是因為虛傲的習氣在作怪,是以不能向人謙虛學習,以至自以為是,自我欺騙,掩飾過錯,滋長傲氣,最後變成兇惡卑鄙的人。世上凡是做兒子不能孝敬、做弟輩不能順從、做臣子不能忠誠的人,都起于不能向人謙虛學習,而這都是虛傲的習氣在作怪罷了。假如我們能唯理是從,而不怕向人謙虛地學習,那麼虛傲的習氣就會消失,而良知就得以暢行無阻了。如果不是天下的大勇之人,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那麼像蘿石這樣的人,已經是我的老師了,我哪裡配作蘿石的老師呢?”

蘿石聽了我的話,說:“老師拒絕我真夠厲害呀!我不能再等候在外面來請求老師的同意了!”就進屋來,硬是要我收下拜師的禮物,并向我下拜。

我再三推辭不成,隻好允許與他的關系介于老師和朋友之間。這以後,和他一起去探尋禹穴,攀升香爐峰,登陟秦望山,又同訪蘭亭遺址,徘徊遊賞于雲門、若耶,鑒湖和剡溪邊。蘿石每天聽到以前所未知的道理,其收獲日益豐富,就欣欣然樂而忘歸。

蘿石家鄉的子弟親友,以及平時一起搞詩社的人,有的譏笑非難,有的作詩寄來招他回去,而且說:“你已經老了,何必還這樣使自己受苦呢?”

蘿石笑道:“我剛在慶幸自己逃出了苦海,也剛懂得可憐你們的自讨苦吃,怎麼你們反而認為我在受苦?我現在正像一條大魚揚鳍在渤海中遨遊,像一隻大鳥展翅在雲霄上翺翔,怎麼還肯重返網羅,重入樊籠!各走自己的路吧!我從此隻順從自己的愛好了。”于是自号為“從吾道人”。

我聽見以後感歎說:“蘿石真是了不起!既已到了

‘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的階段了,

誰還能挺然獨特地努力奮發,像年輕人那樣英勇進取呢?他真正稱得上能‘順從我自己的愛好’了。

世人順從其對于名的愛好,而彼此相争,把自己淩駕于别人之上;

順從其對于利的愛好,而貪得無厭,互相奪取;

順從其心意耳目的愛好,而用詐僞互相欺騙。

他們都以為是在順從我自己的愛好,但這些人哪裡知道‘我’之是以成為‘真我’的東西呢?我之是以

成為‘真我’的東西,也就是所謂的良知。做父親的慈愛,做兒子的孝順,這都是出于良知的愛好;而不慈愛、不孝順,那就是良知所憎惡的了。

言語忠信,行為笃敬,這都是出于良知的愛好;而言語不忠信,行為不笃敬,那也都是良知所憎惡的了。

對于名利、物欲的愛好,是‘私我’的愛好,是天下人共同憎惡的;

發于良知的愛好,則是‘真我’的愛好,也是天下人共同的愛好。是以,順從‘私我’的愛好,天下的人就都憎惡他,盡管他費盡心力,也隻會越弄越糟,終生地憂愁苦惱,這就是所謂外物的仆役。

聽從‘真我’的愛好,則會受到天下人的喜愛,他們

不論是處置國家以至天下的事務,都不會不适宜,

不論置身于富貴、貧賤、患難、夷狄之中,都不會不怡然自得,

這樣的人才稱得上是

能順從我自己的愛好。孔子曾說:‘我十五歲的時候立下求學問的志向’,這是他順從自己的開始;孔子又說:‘我到了七十歲的時候,能随心所欲而行為不違反規矩’,這是他順從自己而進入了變化自如的境界。

蘿石年過六十才開始懂得順從自己的學問,不要以為已經為時過晚。發揚蘿石的勇氣,要達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又算得了什麼?唉!世上忙碌地追求物欲的人,聽說了蘿石的風采,也應知道該歸向追随什麼了吧!”

視訊加載中...

從“私我”走向“真我”:王陽明與董蘿石的師徒情緣

在明代的學術史上,有一段頗為傳奇的師徒情緣,

那便是王陽明與董蘿石的相遇與相知。

董蘿石,

一位以詩才聞名的老者,

在年近七十的高齡,

毅然放棄了原有的詩名與愛好,

投身到王陽明的門下,

探求緻良知的學問。

他的這一轉變,

不僅彰顯了其個人的勇氣和決心,

更展現了王陽明心學的深遠影響力。

董蘿石的故事,

始于他對詩歌的熱愛。

他與鄉間的詩友們結成了詩社,

日夜吟詠,

追求字句的工整與完美。

然而,他的内心并不滿足于此。

當他聽聞王陽明在山中講學,

便毅然前往拜訪。

這次會面,成為了他人生的重要轉折點。

在與王陽明的交談中,

董蘿石被其深厚的學識和獨特的心學理念所吸引。

他意識到,自己過去所追求的詩歌技藝,

雖然能帶來一時的歡愉,

卻并不能滿足内心深處的渴望。

于是,他決定放棄原有的愛好和名聲,

拜王陽明為師,

專心探求緻良知的學問。

王陽明對董蘿石的決定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并為他取号“從吾道人”。

這個稱号寓意着董蘿石要聽從内心的良知追求,

實作自我的真實表達。

王陽明進一步指出,

“從吾”并非盲目地追求個人欲望的滿足,

而是要聽從内心的良知之聲,

達到孔子所說“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在王陽明的指導下,董蘿石開始了他的心學之旅。

他探訪了禹穴、爐峰等名勝古迹,

與王陽明一同探讨學問、修養身心。

在這段時間裡,他的内心得到了極大的充實和滿足。

他不僅感受到了心學的博大精深,

更在實踐中體悟到了緻良知的真谛。

董蘿石的故事傳遍了鄉間,

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讨論。

有人嘲笑他的決定,認為他放棄了詩歌這一高雅的愛好,

轉而投身到看似枯燥的學問中。

然而,董蘿石卻堅定地回應道:

“吾方幸逃于苦海……安能複投網罟而入樊籠乎?”

他深知自己已經找到了真正的歸宿和追求。

王陽明對董蘿石的轉變給予了高度的贊賞和肯定。

他認為董蘿石的行為展現了“從吾所好”的真谛

即從“私我”走向“真我”的勇氣與決心,

是真正的勇士所為,

并鼓勵更多的人能夠像董蘿石一樣

勇敢地追求内心的真實與良知。

這個故事不僅展示了王陽明心學的魅力與影響力,

更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普通人在追求内心真實與良知的過程中

所展現出的勇氣和決心,

也激勵着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

勇敢地聽從内心的聲音、追求真實的自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