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范成大在衡山上题写的七律,比喻形象,更显余音绕梁

作者:云水心语

喧闹的城市,让人感到压抑烦躁;宁静的山林,却令人心情舒畅。悠闲地漫步于竹林小径,清新的山风吹面不寒,金色的阳光和煦温暖,野花的花香夹杂着泥土的气息,让人神清气爽;松涛声、溪流声,还有鸟鸣声、笑语声,也好像汇成了悦耳的交响。

站在山巅,四处眺望,岩石险峻、群峰蜿蜒,苍松挺拔、云海翻腾,还有绚烂的彩霞、展翅的飞鸟,一切又都显得寂静和和谐,更让攀上高山的文人墨客们诗兴涌动。下面分享范成大登临衡山,题写一首七律,颔联比喻形象,结尾更显余音绕梁。

范成大在衡山上题写的七律,比喻形象,更显余音绕梁

步入衡山

南宋 · 范成大

应有人家住隔溪,绿阴亭午但闻鸡。

松根当路龙筋瘦,竹笋漫山凤尾齐。

墨染深云犹似瘴,丝来小雨不成泥。

更无骑吹喧相逐,散诞闲身信马蹄。

范成大在衡山上题写的七律,比喻形象,更显余音绕梁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出生于吴郡(今苏州),曾官至参知政事。诗人晚年隐居于吴郡的石湖,不问朝堂之事,潜心创作。范成大的田园诗成就斐然,堪与晋代高士陶渊明相比。

他的很多作品抒写乡村生活,生动地描绘了美丽的田园画卷。这首诗创作于诗人从吴郡到桂林任职期间,当时将近50岁的诗人路过南岳衡山,顺便登山游览。

范成大在衡山上题写的七律,比喻形象,更显余音绕梁

诗的大意是:中午时分,绿荫深处隐约可以听到阵阵鸡鸣声,诗人以此推测,小溪对面可能住着人家。当路的松根,如同瘦硬的龙筋;漫山的竹笋,宛如齐整的凤尾。

山腰处的乌云似墨汁染过,又好像瘴气四溢;细雨如丝,山中并不显得泥泞难行。此刻虽无喧闹的鼓乐仪仗,诗人却可以信马由缰,悠然惬意地游玩。

范成大在衡山上题写的七律,比喻形象,更显余音绕梁

衡山坐落于湖南境内,地势险峻,山上有七十二峰,其中以祝融、天柱等五峰最为著名。天南海北的游客们纷至沓来,范成大也兴致勃勃地登临险峰。诗人没有坐轿子,也不愿带侍卫,他穿着轻便的衣衫,跟随登山的人群,一边悠然地观景,一边与群众无拘无束地聊天。

开篇乃是倒装句法,抒写作者入山的感受。亭午即中午,由于山中植被遍地,虽然正午的阳光十分耀眼,不过由于绿荫遮挡,诗人却丝毫不感到炎热。鸡鸣声声,反衬出山林里的幽静,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由于隔着一条清溪,又有高树和云雾阻碍视线,所以诗人便猜测不远处“应有人家住”。这一句既留给读者以遐想空间,又表明诗人心中涌起了一份惊喜。

范成大在衡山上题写的七律,比喻形象,更显余音绕梁

“松根当路龙筋瘦,竹笋漫山凤尾齐”,这两句刻画山林中的景物。大山深处遍布松柏和竹林。古老的苍松参天耸立,粗细不同的根须暴露在地表;一场山雨过后,漫山遍野都会冒出新生的竹笋,繁茂整齐。作者用“龙筋、凤尾”进行比喻,又以“瘦、齐”二字加以修饰,展现出作者高超的文字表达能力。

颈联转写山中的天气变化,“墨染深云犹似瘴,丝来小雨不成泥。”浓云似墨、小雨如丝,山林里天气变化频繁,本来天朗气清,忽然间乌云密布、山雨绵绵,虽然让人措不及防,不过诗人却毫不慌张。微雨落到地面,山路湿润无泥,丝毫不影响人们徐步前行,何况诗人似乎也想效仿东坡先生“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范成大在衡山上题写的七律,比喻形象,更显余音绕梁

结尾更显余音绕梁,“更无骑吹喧相逐,散诞闲身信马蹄。”骑吹是指官员出门时,侍从们骑在马上鼓吹乐器;散诞,是指放诞不羁。诗人不喜欢那种喧闹气氛,反而愿意独自一人闲散地在林间漫步,不仅可以放空自己,而且也可与民同乐。

范成大的这首七律清新自然,意境闲雅,描绘了作者登临衡山的所见所闻,表达出诗人的恬淡心境。作为朝廷官员,作者没有让人在路上大吹大擂,反而轻装简从,闲身信马,展现了才子的高尚情操,也传达出一种悠然忘我的心境,更委婉地揭示了作者对宦途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