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小”案件关系“大”政治——《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访谈综述之六

作者:中国审判
“小”案件关系“大”政治——《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访谈综述之六

文 | 本刊记者 朱雅萌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如我在诉,念兹在兹。

3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举办2024年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第六场访谈,由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陈宜芳以“‘如我在诉’办好民生案件”为主题与网友展开交流,介绍人民法院2023年在该领域的新举措新进展。

“小”案件关系“大”政治——《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访谈综述之六

3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举办2024年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第六场访谈,介绍“如我在诉”,办好民生案件的成效,图为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陈宜芳在接受访谈 摄影 胥立鑫

陈宜芳介绍,2023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民商事案件1747.7万件,其中涉及教育、就业、医疗、养老、食品安全等民生案件539.1万件。

“民生案件虽‘小’,却关系‘大’政治。”陈宜芳表示,人民法院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如我在诉”意识,努力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用心办好百姓身边案

对既有住宅加装电梯,不仅是一项惠及百姓、广受欢迎的“民生工程”,也是让百姓告别“爬楼难”、获得“上上下下”幸福感的重要举措。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全国老旧小区既有住宅已累计加装电梯近10万部,但实践中,加装电梯仍是老旧小区改造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问题。2023年11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老旧小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典型案例。

陈宜芳指出,这些案例不仅明确业主有权依法加装、使用电梯的法律规则,而且弘扬了邻里友善的传统,引领业主互谅互让、包容理解,解开“案结”、打开“心结”,助力解决老年人、残疾人等广大群众上下楼困难,保障千万家庭幸福安居。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像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司法实践中发现,很多外卖骑手的用人单位与服务外包公司、劳务公司等层层签订合同,将外卖配送业务或劳务‘连环外包’,不断变换工资发放、社保缴纳等主体,规避与劳动者确立劳动关系,导致外卖骑手虽然依据用人单位发布的招聘信息入职,但是在权益受损时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用人单位。”陈宜芳指出。

例如,《报告》中提到的“北京某物流公司连环外包案”,法院最终认定王某与北京物流公司之间具有人格从属性、经济从属性和组织从属性,存在劳动关系,并在查明其他事实的基础上,依法支持王某关于未休年休假工资的诉讼请求。

“最高人民法院坚持保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与促进平台经济有序健康发展相结合。”陈宜芳表示,一方面发挥典型案例引领示范作用。对通过订立民事合作协议或者采取“连环外包”形式规避用人单位义务、“假外包真用工”、诱导劳动者注册个体工商户等违法用工行为予以纠正,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推动新就业形态领域非诉服务工作,积极支持配合人社部发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合同和书面协议示范文本、推广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畅通速裁程序等,依法加强平台经济劳动者权益保障。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始终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话题。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确立“退一赔十”惩罚性赔偿规则后,食品领域“知假买假”索赔现象增多。由于司法实践中存在裁判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导致了一部分人哪里支持“知假买假”,就到哪里去“打假并索赔”的乱象。

对此,最高人民法院积极作出回应,明确将“合理生活消费”作为支持“知假买假”索赔的标准,并发布4起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典型案例,统一裁判规则,使延宕20多年的“知假买假”裁判标准不一问题得到规范。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葫芦岛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王悦听完《报告》后表示:“这些案例的发布统一了相关案件的裁判规则,引导生产经营者合法生产经营、消费者理性维权,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据悉,2023年,王悦还提交了《关于规范“职业打假人”的建议》,建议加大对经营者制假售假处罚力度,由司法机关及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处罚惩治,消除“职业打假人”与生产经营者的不正当链接。

此外,《报告》还专门提到了依法审理“宠物伤人案”。最高人民法院于2024年2月5日刚刚发布了6起饲养动物损害责任典型案例。

“案例发布和相关解读旨在引导群众切实做到文明养犬、依规养犬,强化养犬有责、养犬负责意识,推动形成严格执法、全民守法的养犬氛围和环境,努力引导形成‘养犬有规矩,致损需担责’的法治认知,促推培养良好生活风尚。”陈宜芳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关注全国法院动物致损案件在未来周期内的数据变化,针对新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经司法实践和社会舆论检验的合理规则,吸收到司法解释中予以明确。”

用情断好百姓家务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民法院始终强化为民司法理念,依法保护特殊群体合法权益,守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报告》中提到的“顾氏三兄弟申请指定遗产管理人案”是广为流传的一段佳话。

杨某是一名聋哑老人,终身未成家,生活无法自理。顾氏三兄弟的祖母早年间曾照顾过杨某,两家交往甚多。因杨某晚年无人照料,顾氏三兄弟主动伸出援手,共同照顾杨某多年,还为老人请了护工。2017年,杨某因病入院治疗,顾氏三兄弟轮流探病、陪护,并负责老人的医疗等所有费用。2021年,杨某病故,顾氏三兄弟尽心处理丧葬事宜,并将杨某及其父母骨灰盒一并安葬,每逢纪念日按照当地风俗祭拜。2022年,顾氏三兄弟向法院申请指定当地民政局为杨某的遗产管理人。

法院在查明顾氏三兄弟扶养事实的基础上,认为三人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规定的“可以分给适当的遗产”的人,有权作为利害关系人申请指定遗产管理人,故判决指定当地民政局作为遗产管理人。后民政局积极履行管理职责,清点遗产,顾氏三兄弟依法分得相应财产。

陈宜芳指出,上述案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裁判的具体体现。一方面充分肯定了不计回报照顾老人的善举,以司法褒奖引领敬老助老美德善举;另一方面明确除继承人外,《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一条规定的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可以分给适当的遗产”的人,有权作为《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六条规定的“利害关系人”申请指定遗产管理人,将《民法典》遗产管理人制度设计通过司法裁判进一步明确、落实,融入老百姓日常生活。

2023年12月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出品的未成年人保护纪实普法动漫《重返庭审现场·少年法庭》一经正式上线播出,就以其真实的案例、新颖的形式火速“出圈”,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热议。

“动漫所呈现的案例非常典型,法律问题讲解清晰,涵盖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主要方面,充分展现了司法机关对未成年人的关怀和呵护。”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原始人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行政人力资源部行政专员黄美媚表示。

“动漫在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律知识的同时,也让观众认识到了法律的严肃性,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充分引导未成年人遵守法律、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最高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江天亮指出。

一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高度重视对未成年人权益的司法保护工作,例如,2023年建立少年审判“三合一”工作机制,融合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诉讼审判职能,一体化保护未成年人权益;联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出台有关司法解释、意见,从严惩处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织密法律保护网络;推进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在孩子心中播撒法治“种子”。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在今年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家暴不是“家务事”,反家暴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

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发布两批反对家庭暴力典型案例。除肢体暴力外,典型案例进一步明确了精神暴力也属于家庭暴力,被抢夺、藏匿及目睹家庭暴力的未成年人子女也是家庭暴力受害人等裁判规则。这充分反映了大陆司法的完善和进步。

对于2023年被媒体广泛报道的“女大学生包丽案”,法院最终认定具有共同生活基础事实的同居男女可构成虐待罪中的“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之间反复、持续、长时间辱骂,实施精神虐待,情节恶劣的,构成虐待罪。

“该案回应了当前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彰显了对已形成稳定恋爱同居关系中一方,特别是女性合法权益的保护,对施暴人或者潜在施暴人形成法律震慑。”陈宜芳表示。

2024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近年来,涉彩礼纠纷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攀比之风日盛。这既让给付彩礼的一方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又给婚姻稳定埋下纠纷隐患。有的彩礼纠纷甚至引发刑事案件。

“法院对彩礼的态度是既尊重传统习俗,又明确禁止以彩礼为名索取财物。”陈宜芳指出。

陈宜芳介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一批涉彩礼纠纷典型案例和《规定》,旨在妥善处理当事人双方利益,保护妇女合法权益。此外,《规定》还针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彩礼认定范围、诉讼主体资格等重点难点问题作了规范。

用力服务保障大局

促推国家和社会治理,是民生司法的目标导向。

现实生活中,将民营企业家姓名及其名下公司名称用同音同字或者谐音方式,注册成骨灰盒、寿衣等殡葬用品商标;制作发布不实短视频,以测评之名行营销之实,误导消费者,损害同行商誉等现象屡见不鲜。

202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优化法治环境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指导意见》要求依法保障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人格权。2023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6起涉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人格权保护典型案例,进一步推动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

陈宜芳指出,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广泛性、互动性等特点,决定了网络侵权伤害的即时性、长期性、关联性。任何民事主体一旦遭受网络暴力,首先面临的是社会名誉急速受损,进而影响生产生活,严重损害公民法人合法权益。企业及企业家的名誉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依法保护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名誉权是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应有之义。

2023年是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

人民法庭贴近基层、融入一线,是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前沿阵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法院实际运行的人民法庭为10519个,2023年收案数量为541.5万件,占全国基层法院收案量的31.7%。2023年,经党中央批准,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开展的“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示范项目,是基层司法做实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质量技术部副部长李智慧作为“枫桥经验”发源地的人大代表,对“枫桥经验”有着深厚的感情,也非常关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法院工作中的传承和发展。他建议,人民法院要进一步紧扣“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做深做实新时代“枫桥经验”坚决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立足预防、立足调解、立足法治、立足基层,构建形成递进式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体系,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更好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陈宜芳表示,下一步,人民法院将及时总结不同类型人民法庭化解社会矛盾、融入社会治理的经验做法,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发挥“枫桥式人民法庭”引领带动作用。抓住“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这个有利契机,推动人民法庭建设实现大发展,助推基层治理能力实现大跨越,促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实现更大提升。

“张军院长所作的《报告》,通过民生司法工作这一窗口,让我们看到了人民法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立场与显著成效。”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王利明对最高人民法院在贯彻实施好《民法典》,强化司法的民生保障、私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成效给予了高度肯定。

民生无小事。人民法院将继续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将人民的诉求落实在审判工作中,让公平正义更加深入人心。

本期封面及目录

《中国审判》杂志2024年第5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339期

编辑/徐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