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普京终于承认是激进组织干的,但仍要挖出“元凶”,意欲何为?

作者:闻笑杂谈
普京终于承认是激进组织干的,但仍要挖出“元凶”,意欲何为?

俄罗斯有关机构突审了“克罗库斯城”恐怖袭击事件中的4名直接实施者,但似乎并没有得到“理想”的口供。

加之“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已经三次宣称对该起“恐袭”事件“负责”,并放出了袭击现场的第一人称视角录像(袭击者头盔中同步发送的场景)。

所以,普京不得不承认“恐袭”事件为“伊斯兰国”所为,但仍然表示要挖出“元凶”。显而易见,耐人寻味。

当地时间25日晚,普京与俄罗斯相关部门和机构的负责人召开视频会议,讨论了“恐袭”事件发生后的措施问题。普京在讲话中表示,俄方知道这起恐怖袭击是伊斯兰激进分子实施,但俄方更关心的是“雇主”(背后的元凶)是谁?

普京终于承认是激进组织干的,但仍要挖出“元凶”,意欲何为?

普京还在讲话中提出了几个供俄方相关部门思考的问题:

(1)我们已经知道是“伊斯兰国”激进组织对俄罗斯及其人民犯下了这一暴行,但我想知道谁是“策划者”?

(2)伊斯兰激进组织为何要打击主张公平解决中东地区冲突的俄罗斯呢?

(3)既然激进的伊斯兰主义者自称是虔诚的穆斯林,但为何又要在穆斯林神圣的斋月期犯下如此严重的暴行和罪行呢?

(4)这起“恐袭”事件可能只是那些自2014年以来与俄罗斯作战的人通过基辅新纳粹政权之手实施的一系列企图中的一个环节,我想问:谁受益呢?

对于普京提出的这四个“思考题”,有专家认为,这是“灵魂拷问”。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更似先给出“答案”,并暗示相关部门去寻找“证据”。

直白地说,从俄方在此次“恐袭”事件发生后的一系列反应和操作来看,普京显然对“伊斯兰国”的主动“认领”不满意。所以,俄方对“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的前两次声明“未置可否”,而是在有意无意地往美国和乌克兰身上“扯”。

普京终于承认是激进组织干的,但仍要挖出“元凶”,意欲何为?

不过,在“伊斯兰国”第三次发表声明,并附上“录像”的情况下,特别是嫌疑人的“口供中”没有“真材实料”,其调查指向越来越偏离“心理预期”后,再否认是“伊斯兰国”所为反而于己不利,所以,不得不承认是“伊斯兰国”这个激进组织所为。然而,普京却又不甘心。于是,也就有了所谓的“灵魂拷问”。

从舆论场上一些“大V”的分析和部分吃瓜群众的跟帖评论来看,似乎对“伊斯兰国”迅速“认领”和“三番五次”强调是自己干的有质疑。其实,这很好解释。因为,“刷存在感”一直是“伊斯兰国”等激进组织的常规操作,他们生怕别人“不知道”。

所以,在俄罗斯“不认可”的情况下,“伊斯兰国”急得“直跺脚”,于是,又追加了一次声明,并附上了“第一视角的场景”。

普京虽然没有明示“元凶”是乌克兰或美国,但却借助于指责美国为乌克兰“开脱”来留出了“悬念”。比如,普京在25日晚的讲话中称,美国试图通过各种渠道让所有人相信,莫斯科近郊克罗库斯城音乐厅恐怖袭击中没有“乌克兰的痕迹”。

普京终于承认是激进组织干的,但仍要挖出“元凶”,意欲何为?

显而易见,普京是“认准”了乌克兰。他想得到的答案就是:乌克兰“雇佣了伊斯兰国”。

那么,如果这件事扯上了乌克兰,哪怕只是“痕迹”,对俄罗斯有哪些“利益”呢?

首先,如果乌克兰与全人类的“毒瘤”——“伊斯兰国”扯上关系的话,乌克兰的“国设”就会全面崩塌,后果可能就会演变成包括乌克兰的西方盟友也不敢再公开支持乌克兰了。

其次,俄罗斯就会因此得到“同情分”。甚至于会因此扭转俄罗斯在这场战争中道义层面的“瑕疵”。也就无异于增强了战争的“合法性”。

再者,如果乌克兰被“证明”与此次“惨无人道”的恐怖袭击有关,那么,也就为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使用“非常规武器”埋下了“伏笔”。

普京终于承认是激进组织干的,但仍要挖出“元凶”,意欲何为?

毋庸置疑,如果俄罗斯能够证明乌克兰就是“伊斯兰国”的“雇主”,那么,乌克兰就大事不妙了。不过,俄罗斯能够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吗?最新消息,俄罗斯又逮捕了“父子三人”,据说已经供出了背后的“主使者”。

不过,对于俄罗斯意欲将乌克兰与“伊斯兰国”扯上关系的努力,英国和法国已经率先发出了“警告”,告诫俄罗斯人不要试图“混淆视听”。

当地时间25日,马克龙在法属圭亚那接受采访时表示,法国掌握的情报显示,“是IS的一个实体(分支)策划并实施了此次袭击。”马克龙同时还警告俄罗斯,不要试图利用这次事件加剧与乌克兰的对抗。

显而易见,如果俄罗斯想将乌克兰与“伊斯兰国”的关系“坐实”,仅有“口供”是远远不够,必须要形成经得起“推敲”的证据链。否则,西方国家不会“认可”的。

普京终于承认是激进组织干的,但仍要挖出“元凶”,意欲何为?

比如,在这4名被审讯的“嫌疑人”中,一个似乎少了只耳朵,一个可能失去了一只眼睛,一个下体可能出了“故障”,还有一个突然“吃胖”了。而且,从照片上看,个个都似“呆若木鸡”。毋庸置疑,西方肯定会以此“大做文章”的。

至于俄罗斯是否能够利用这场“恐袭”事件扭转乌克兰战场大方向的问题,直白地说,西非地区的“战争外溢”未成功,中东地区的冲突已经接近尾声,“外溢”的效果显然不明显,而这次恐怕也难以“如愿”。毕竟,相比于事关世界格局重塑的这场战争来说,其他都是“细枝末节”。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