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普京終于承認是激進組織幹的,但仍要挖出“元兇”,意欲何為?

作者:聞笑雜談
普京終于承認是激進組織幹的,但仍要挖出“元兇”,意欲何為?

俄羅斯有關機構突審了“克羅庫斯城”恐怖襲擊事件中的4名直接實施者,但似乎并沒有得到“理想”的口供。

加之“伊斯蘭國呼羅珊分支”已經三次宣稱對該起“恐襲”事件“負責”,并放出了襲擊現場的第一人稱視角錄像(襲擊者頭盔中同步發送的場景)。

是以,普京不得不承認“恐襲”事件為“伊斯蘭國”所為,但仍然表示要挖出“元兇”。顯而易見,耐人尋味。

當地時間25日晚,普京與俄羅斯相關部門和機構的負責人召開視訊會議,讨論了“恐襲”事件發生後的措施問題。普京在講話中表示,俄方知道這起恐怖襲擊是伊斯蘭激進分子實施,但俄方更關心的是“雇主”(背後的元兇)是誰?

普京終于承認是激進組織幹的,但仍要挖出“元兇”,意欲何為?

普京還在講話中提出了幾個供俄方相關部門思考的問題:

(1)我們已經知道是“伊斯蘭國”激進組織對俄羅斯及其人民犯下了這一暴行,但我想知道誰是“策劃者”?

(2)伊斯蘭激進組織為何要打擊主張公平解決中東地區沖突的俄羅斯呢?

(3)既然激進的伊斯蘭主義者自稱是虔誠的穆斯林,但為何又要在穆斯林神聖的齋月期犯下如此嚴重的暴行和罪行呢?

(4)這起“恐襲”事件可能隻是那些自2014年以來與俄羅斯作戰的人通過基輔新納粹政權之手實施的一系列企圖中的一個環節,我想問:誰受益呢?

對于普京提出的這四個“思考題”,有專家認為,這是“靈魂拷問”。但也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更似先給出“答案”,并暗示相關部門去尋找“證據”。

直白地說,從俄方在此次“恐襲”事件發生後的一系列反應和操作來看,普京顯然對“伊斯蘭國”的主動“認領”不滿意。是以,俄方對“伊斯蘭國呼羅珊分支”的前兩次聲明“未置可否”,而是在有意無意地往美國和烏克蘭身上“扯”。

普京終于承認是激進組織幹的,但仍要挖出“元兇”,意欲何為?

不過,在“伊斯蘭國”第三次發表聲明,并附上“錄像”的情況下,特别是嫌疑人的“口供中”沒有“真材實料”,其調查指向越來越偏離“心理預期”後,再否認是“伊斯蘭國”所為反而于己不利,是以,不得不承認是“伊斯蘭國”這個激進組織所為。然而,普京卻又不甘心。于是,也就有了所謂的“靈魂拷問”。

從輿論場上一些“大V”的分析和部分吃瓜群衆的跟帖評論來看,似乎對“伊斯蘭國”迅速“認領”和“三番五次”強調是自己幹的有質疑。其實,這很好解釋。因為,“刷存在感”一直是“伊斯蘭國”等激進組織的正常操作,他們生怕别人“不知道”。

是以,在俄羅斯“不認可”的情況下,“伊斯蘭國”急得“直跺腳”,于是,又追加了一次聲明,并附上了“第一視角的場景”。

普京雖然沒有明示“元兇”是烏克蘭或美國,但卻借助于指責美國為烏克蘭“開脫”來留出了“懸念”。比如,普京在25日晚的講話中稱,美國試圖通過各種管道讓所有人相信,莫斯科近郊克羅庫斯城音樂廳恐怖襲擊中沒有“烏克蘭的痕迹”。

普京終于承認是激進組織幹的,但仍要挖出“元兇”,意欲何為?

顯而易見,普京是“認準”了烏克蘭。他想得到的答案就是:烏克蘭“雇傭了伊斯蘭國”。

那麼,如果這件事扯上了烏克蘭,哪怕隻是“痕迹”,對俄羅斯有哪些“利益”呢?

首先,如果烏克蘭與全人類的“毒瘤”——“伊斯蘭國”扯上關系的話,烏克蘭的“國設”就會全面崩塌,後果可能就會演變成包括烏克蘭的西方盟友也不敢再公開支援烏克蘭了。

其次,俄羅斯就會是以得到“同情分”。甚至于會是以扭轉俄羅斯在這場戰争中道義層面的“瑕疵”。也就無異于增強了戰争的“合法性”。

再者,如果烏克蘭被“證明”與此次“慘無人道”的恐怖襲擊有關,那麼,也就為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場使用“非正常武器”埋下了“伏筆”。

普京終于承認是激進組織幹的,但仍要挖出“元兇”,意欲何為?

毋庸置疑,如果俄羅斯能夠證明烏克蘭就是“伊斯蘭國”的“雇主”,那麼,烏克蘭就大事不妙了。不過,俄羅斯能夠提供令人信服的“證據”嗎?最新消息,俄羅斯又逮捕了“父子三人”,據說已經供出了背後的“主使者”。

不過,對于俄羅斯意欲将烏克蘭與“伊斯蘭國”扯上關系的努力,英國和法國已經率先發出了“警告”,告誡俄羅斯人不要試圖“混淆視聽”。

當地時間25日,馬克龍在法屬蓋亞那接受采訪時表示,法國掌握的情報顯示,“是IS的一個實體(分支)策劃并實施了此次襲擊。”馬克龍同時還警告俄羅斯,不要試圖利用這次事件加劇與烏克蘭的對抗。

顯而易見,如果俄羅斯想将烏克蘭與“伊斯蘭國”的關系“坐實”,僅有“口供”是遠遠不夠,必須要形成經得起“推敲”的證據鍊。否則,西方國家不會“認可”的。

普京終于承認是激進組織幹的,但仍要挖出“元兇”,意欲何為?

比如,在這4名被審訊的“嫌疑人”中,一個似乎少了隻耳朵,一個可能失去了一隻眼睛,一個下體可能出了“故障”,還有一個突然“吃胖”了。而且,從照片上看,個個都似“呆若木雞”。毋庸置疑,西方肯定會以此“大做文章”的。

至于俄羅斯是否能夠利用這場“恐襲”事件扭轉烏克蘭戰場大方向的問題,直白地說,西非地區的“戰争外溢”未成功,中東地區的沖突已經接近尾聲,“外溢”的效果顯然不明顯,而這次恐怕也難以“如願”。畢竟,相比于事關世界格局重塑的這場戰争來說,其他都是“細枝末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