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微头条首发挑战赛#“不辞”与“弗始”:“万物作而不辞”或“万物作而弗始”意味着什么?这个微头条要讨论的不仅是“不辞”与

作者:问道华夏

#微头条首发挑战赛#

“不辞”与“弗始”:“万物作而不辞”或“万物作而弗始”意味着什么?

这个微头条要讨论的不仅是“不辞”与“弗始”的不同,重要的是“万物作而不辞”或“万物作而弗始”,它们涉及的“道”与“万物”的主辅关系。

三句话简单说说版本流变的利弊。传本《道德经》相比汉简本、帛书本、楚简本《老子》,有不少文字上的出入,更有与时俱进的时代风格,文意较古本浅近。但两者并无大的思想差异,有重大差异的是读者个人。

传本在流传过程中,因为时代文风和传抄者的语言偏好,会增删一些虚词、增加一些排比句式等,还有的传本编校者只考虑到文本的改善,而忽视了原版本的“注解”内容,结果造成原文与注文内容的不一致。

下面以第二章的“不辞”与“弗始”相比较,探讨两者的异同,以及“万物作焉而不辞”或“万物作而弗始”这句话,所揭示的大道与万物之间的关系。

《道德经》 第二章说“万物作焉而不辞”,此后又说道乃万物母等。那么,万物到底是道所“生”呢,还是万物自生自灭呢?

传本的字面意思按传统理解是说:大道对于万物的兴作“不辞谢(河上公)”,“万物为我作,而我无所辞(苏辙)”,即:万物为我所“生”,我并不需要回报。这似乎跟大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一脉相承,并无不可。

但是,《吕氏春秋》、傅奕本《道德经》在这句话却写成“万物作焉而不为始”,而古本帛本、楚简本均为“弗始”。王弼本虽为“不辞”,但王弼却在解读“太上,下知有之”时引述第二章内容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

这说明,王弼本《道德经》也是“万物作而不为始”,而不是“万物作焉而不辞”。同时也说明,今日之王弼本并非原来的王弼本。

唐太宗时期著名道家理论家成玄英的《老子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也写作“万物作而不为始”。

关于“不辞”与“不(弗)始”的讨论,在帛书本和楚简本《老子》出土之前就有人提出来了,比如清朝乾嘉时期的毕沅,此后的易顺鼎、高明、郑良树等人。

由此看来,“万物作焉而弗始”或“万物作焉而弗为始”,应是古本之旧。其原意是:大道对于万物的生灭变化,其做法是顺任之,不加干涉,庄子云“不为物先”“和而不倡”即此。

请注意,这句话的意思是:万物自生自灭,大道并不主导也不阻止,一切顺遂万物。

因此,这一章的“行不言之教,居无为之事,万物作焉而弗始”讲的是“无为之治”,所谓无为就是不干涉、也倡导,也不阻止,即顺遂之,因任之。就是说:圣人“不言”、“无为”,能辅万物之自然,任凭万物兴起而不加倡导。

这么理解,是否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不是说道“生”万物吗?怎么又说是万物自生自灭的呢?

的确是道“生”万物,但这个“道生之”,不是真的“生育”了万物,它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这个“生”表达的是:万物从原初的模糊难以捉摸的“无”的状态,到具体形态演化过程的“生”,是从“无”到“有”的发生过程。

而“道”在其中扮演的是“辅”的角色,而不是“主”的角色。所以才有“道”“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为主”的说法。

道德这个功能属性落实在圣人之治上就是:圣人能辅百姓之自然而不为百姓主。这也是老子提出“无为之治”主张的理论依据。

#妙笔生花创作挑战##老子道德经#

#微头条首发挑战赛#“不辞”与“弗始”:“万物作而不辞”或“万物作而弗始”意味着什么?这个微头条要讨论的不仅是“不辞”与
#微头条首发挑战赛#“不辞”与“弗始”:“万物作而不辞”或“万物作而弗始”意味着什么?这个微头条要讨论的不仅是“不辞”与
#微头条首发挑战赛#“不辞”与“弗始”:“万物作而不辞”或“万物作而弗始”意味着什么?这个微头条要讨论的不仅是“不辞”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