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啸|时代的经典 书法的高峰——在言恭达篆书《诗经·大雅·绵》作品座谈会上的发言

作者:江南时报
李啸|时代的经典 书法的高峰——在言恭达篆书《诗经·大雅·绵》作品座谈会上的发言

言恭达老师创作的篆书《诗经·大雅·绵》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庙堂气象,正大格局。

应该说当下很多知名艺术家虽人处高位,身居庙堂,但是他们的思想、灵魂没有走进庙堂。恭达老师从基层画院,走到省书协、省文联领导岗位,再到两届中国书协副主席、两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尤其是在两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他的近百份提案充分体现了他关心社会、关注民生,紧贴时代的脉搏。他有着文人士大夫宽阔的胸襟和真挚的情怀。从他的草书长卷《体育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世纪脊梁》《时代抒怀》《我的中国心》《军魂颂》,再到如今的《诗经·大雅·绵》,他一直在践行着为人生而艺术的理想,将自己的艺术表达与社会担当融合在一起。

恭达老师身居高位,心中有社稷,笔下有乾坤。在他的作品中呈现的永远是庙堂气象,正大格局。有评论家认为恭达老师的书法体现出“云蒸霞蔚、雍容大度的盛世气象。”今天捐赠的篆书精品巨作《诗经·大雅·绵》高190厘米,宽达710厘米。可谓鸿篇巨制,气势恢宏。作为篆书尤其是大篆题材的主题创作,这件作品在当今独一无二。通篇主题内容共有224字,大部分字径超过20厘米,羊毫生宣,大幅、大字创作,而且有些字甚至在商周金文系统中无迹可寻,只能借鉴推衍。还有的字在内容中重复多次,书写中又要富有变化,创作难度极大。

纵观全篇纯中锋用笔,笔重墨沉。空中取势,逆入涩行,裹锋杀纸,笔笔势如千钧,力透纸背。结字形散神聚,体方用圆,奇正相生,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

思想决定胸襟,技法呈现格局。《诗经·大雅·绵》庄严凝重,气势宏大,呈现出一种大格局,这种“大”,是至刚、至中、至正的大气象。时代呼唤这种正大格局,时代也需要这种庙堂气象。

李啸|时代的经典 书法的高峰——在言恭达篆书《诗经·大雅·绵》作品座谈会上的发言
李啸|时代的经典 书法的高峰——在言恭达篆书《诗经·大雅·绵》作品座谈会上的发言

二、钟鼎气质,高古格调。

记得首次拜瞻这件作品,是今年年初在金陵夫子庙状元楼,同门道友观后无不惊叹。大家不仅惊叹于作品的气势磅礴,更有作品内在的高贵气质和高古格调。恭达老师作为南方夫子、孔门十哲之一的言偃之84代孙,名门后裔,家学渊深,祖德清芬,文脉承袭,让他具有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他的笔下永远有一种气质,那就是“优游不迫,从容淡定”的雍容华贵之气,“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君子之风。

我记得早在21年前,恭达老师预言式的在当年的《沧浪寄语》中写道: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站在这时代的交汇点上,我想起孔老夫子的呼吁——“君子忧道不忧贫。”环顾四周,当物欲得到广泛的倡扬与解放,人们往往会开始蔑视崇高,精神的高原就会走向沉寂与陷落。面对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心理危机已悄悄逼近现代人。二十一世纪社会将会更加快速进入高速运转轨道,文化与商业,粘连与渗透。大众的文化被裹挟在资本的运营中,消蚀在强大的商品经济中,与商共舞,作为商业社会的副产品,回馈给民众。它已不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中华文化却占领了社会层面。在这里,精英文化已是几多忧伤,几多悲壮……

“情至不能已,氤氲化为诗”。今天我们从游追随恭达老师,在怀疑的时代,我们仰望星空,坚守内心的纯粹。在很多人眼里可能我们不属于今天,但是我们相信,我们必将属于历史。

李啸|时代的经典 书法的高峰——在言恭达篆书《诗经·大雅·绵》作品座谈会上的发言
李啸|时代的经典 书法的高峰——在言恭达篆书《诗经·大雅·绵》作品座谈会上的发言

三、文人气息,清逸品格。

恭达老师曾将自己的美学思想概括为四个字:清、拙、厚、大。他把“清”字置于首位。他说:清则古雅,去“浊”“俗”,显“逸”“静”,风规自远也。他在书法创作中追求“清、简、凝、质”的审美基调,又是“清”字为先。他认为“清”即是清茂畅和,纯粹本真。在创作中表现为:用笔清劲、墨法清丽、气韵清和、点画清简。《诗经·大雅·绵》虽为篆书,但通篇用笔凝重中透出练达,厚拙中寓有灵动。恭达老师既擅长造型、造景,更擅长造虚、造境。起笔空中取势,落纸则裹锋运行,力透纸背。收笔滞空,回锋藏气。笔腰力足,笔尖留韵。圆转时不过多连绵,最擅长断笔,然笔虽断、意还连,断处求活,虚处藏神,真是妙不可言。他总将拥塞处巧妙化解,从容不迫,举重若轻。他的笔下轻松干净,却又劲力完足。

我觉得,高妙的墨法是《诗经·大雅·绵》成为时代经典的主要特质。继林散之、沙曼翁之后,恭达老师是当代又一位擅长用墨的大家。多年来的用墨实践,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说他在用墨上已经超越了前人。他认为书法本于笔,而成于墨。篆生于墨,墨生于水,水为篆之血也。可见他对水墨应用的极其重视。《诗经·大雅·绵》中可谓墨彩飞动,浓、淡、润、渴、白各有呈现。正所谓: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润取其妍、渴取其险、白守其墨……各尽其妙,令人叹为观止。

《诗经·大雅·绵》与恭达老师以往作品中还有一点细小的变化,就是他笔画中的“化曲为直”“化长为短”,使得线条清简,作品更为清雅,更具书卷之气。

恭达老师常言:“我恋古,但不守旧;我天天与古人对话,但又时时汲取时代的新鲜空气。清逸、蕴藉、浑朴、平和、简静,是我近50年来一直追求的艺术风格。清逸是我艺术审美的基本取向。清逸,赢得自然、平和、 古雅、高蹈、简静的书卷气。”

可以说这件篆书《诗经·大雅·绵》集中体现了恭达老师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也代表了他的艺术高度,也是这个时代书法的高峰。

著名美术评论家蒋力馀评价恭达老师“创作以崇高为宗,雄中见秀,逸中见雅,达到了雄秀高华的艺术境界。他将渊深的学养,浓郁的诗意,时代的精神,灌注于书品之中,化素淡为瑰丽,化平凡为神奇,但见灵性的线条,若俯若仰,若来若往,不可为象……”。

这件《诗经·大雅·绵》格调高古,而当它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时,却又如此鲜活,令人感叹。如果说恭达老师是用他特制长锋羊毫在洁白的生宣上“书写”,不如说他是在用手中的笔在纸上“跳舞”,古老的文字在他笔下一个个被“活化”,如一列列兵阵,大小、顺逆、起伏、燥润、浓淡、疏密、向背、聚散……任由他笔下的的锋芒调谴,水墨号令。在他的“舞姿”中,有裹锋绞转,有沉涩轻灵,无论起止、回环、偏正、轻重、疾徐、虚实,都极其讲究。在他的“舞步”中,平正、匀净、连贯、挪让、变化……步步清晰,招招合度。师古而不泥古,让恭达老师笔下既有高古的法度,又有高贵的神采。

李啸|时代的经典 书法的高峰——在言恭达篆书《诗经·大雅·绵》作品座谈会上的发言
李啸|时代的经典 书法的高峰——在言恭达篆书《诗经·大雅·绵》作品座谈会上的发言
李啸|时代的经典 书法的高峰——在言恭达篆书《诗经·大雅·绵》作品座谈会上的发言

李啸,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楷书委员会秘书长,江苏省书法院院长,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