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小说《西游记》中的唐僧,经历了哪些转变,成为一代“圣愚”的?

作者:墨忆史谈

百回本《西游记》 中唐僧形象是由唐代高僧玄奘演变而来,由于玄奘孤身 一人前往印度取经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但在这一过程中,唐僧的形象却由最初的刚毅果敢的得道高僧,变成了一个柔弱敦厚、忍辱负重、大智若愚的“圣愚”形象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小说《西游记》中的唐僧,经历了哪些转变,成为一代“圣愚”的?

由真实历史人物向圣愚形象的演变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对唐三藏的描写虽然简单粗糙,但它首次塑造了三藏法师的圣愚形象。三藏法师取经目的不是为了一己得道升天,而是为东土众生摆脱苦难,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因此三藏法师的取经目的具有普度众生的神圣性。

而且,三藏法师能抵挡住现实世界的各种诱惑,始终以坚定、慈悲之心去完成取经大愿。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三藏法师西行取经途中面对各种各样的考验,逐渐显示出其圣愚的本色。

小说《西游记》中的唐僧,经历了哪些转变,成为一代“圣愚”的?

而《西游记杂剧》的唐僧,则实现了圣僧向圣愚形象的转变。明代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中的唐僧是由西天毗卢伽尊者转生的得道高僧,被观音菩萨派往西天取经。

唐僧刚一出生便遭受抛江之难,后被丹霞禅师收养于金山寺,7岁能文,15岁无经不通,18岁报了父母之仇,之后奉旨西天取经,一 路上收服了孙行者、沙和尚、猪八戒,战胜各路妖魔鬼怪,不受权力欲望的诱惑,终于取得真经,传布东土。

小说《西游记》中的唐僧,经历了哪些转变,成为一代“圣愚”的?

与诗话相比,杂剧中唐僧形象塑造得更为饱满, 其圣愚形象的特点也得到了加强。唐僧曾九世为僧前往西天取经,却每次都被沙和尚吃掉,但唐僧仍然九死无悔,誓往西天取回真经。

《西游记》中唐僧圣愚形象的特点

百回本《西 游 记》中 的唐 僧,本是佛前不听佛法被罚下人间的金蝉子,转世托生为陈光蕊之子,出生后母亲被迫将其抛入江中,故名为“江流儿”。

唐僧在金山寺修行18年,成为“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 号 仙 音,无般不会”的高僧,为唐太宗主持水陆大会,超度死去的冤魂。因为有这样的因缘,他成为佛祖派往西天取经的唯一人选,成为普度众生的圣愚唐僧。

小说《西游记》中的唐僧,经历了哪些转变,成为一代“圣愚”的?

《西游记》之所以重视唐僧的出身,为其出身镀上了一层神圣的光环,这是与佛教的六道轮回观念分不开的。佛教认为,修行正果以断除贪嗔痴、达到戒定慧为目的,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 唐僧曾三世为僧,《西游记杂剧》中的唐僧甚至是九世为僧,均说明唐僧经过累世修行,早已超脱六道轮回,修得罗汉正果。

小说《西游记》中的唐僧,经历了哪些转变,成为一代“圣愚”的?

唐僧从天堂净土投胎到人间,经历千辛万苦,带领三位徒弟西行取经,在客观上起到了弘 扬佛法的作用,在主观上实现了主人公心性的磨炼,道德的提升。

唐僧来自天堂净土,最终又回到天堂净土,将人间的游历当作体悟真理、完善自我、救度百 姓的机会。唐僧先天就带有西天诸佛的神性,唐僧就是为了西行求法、普度众生而来到人间的圣愚。

小说《西游记》中的唐僧,经历了哪些转变,成为一代“圣愚”的?

唐僧的圣愚精神体现在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孤身赴远、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认为众生平等,世人皆有佛性的慈悲情怀,以及远离尘世诱惑,谨守戒律的道德情操。

唐僧始终认为世人皆有佛性,怀着对山川大地的敬畏,对西天诸佛的虔诚,甚至对那些想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的一丝怜悯和劝化之意,唐僧一路西行始终抱着慈悲善念,欲拯救众生脱离苦海。

小说《西游记》中的唐僧,经历了哪些转变,成为一代“圣愚”的?

所以,虽然在《西游记》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唐僧貌似软弱和无能的外表,但外表的柔弱和环境的艰难,恰恰显示出唐僧“圣愚”精神的伟大和内心力量的坚强。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346.

【2】赖永海.楞严经[M].刘鹿鸣,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273.

【3】张兴龙.西游记诗性文化叙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177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