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水浒传》里的蹴鞠:从小众到大众,这项运动是怎么火起来的?

作者:墨忆史谈

《水浒传》不仅反映了北宋末年宋江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对体育活动也描述颇多。《水浒传》中提到了包括武术、摔跤、射箭、蹴鞠等在内的多项体育活动,其中尤以蹴鞠这项体育运动最为经典。

《水浒传》里的蹴鞠:从小众到大众,这项运动是怎么火起来的?

面向大众,全民参与

蹴鞠首先在《水浒传》体现为一项各个阶层积极参与的大众体育文化。 蹴鞠在宋代的普及与皇帝的喜爱有很大关系。 《水浒传》中就提到当时身为端王的宋徽宗非常喜欢蹴鞠, 常与身边的 “小黄门蹴气球”。

元代钱选所画 的《宋太祖蹴鞠图》就反映了宋太祖和亲王、文武大臣踢蹴鞠的场景。 《宋史》也记载了宋太宗同亲王、宰相和淮海国王及从臣于三月戊子在大明殿蹴鞠的历史。皇帝热衷于蹴鞠运动,这使很多人把从事蹴鞠运动看成是升官发财的捷径。

《水浒传》里的蹴鞠:从小众到大众,这项运动是怎么火起来的?

《水浒传》中就记载了蹴鞠高手高俅因为超群的蹴鞠技艺而被宋徽宗看中, 最后得以高升为太尉的事迹。 《宋史》、《续资治通鉴》 、《宋会要辑稿》 等史书中也确证了此事的存在。

《宋史》 中还记载了一个叫做李邦彦的宰相也是蹴鞠高手。 宋真宗时期,柳永也是因出色的蹴鞠技术而得到宰相丁谓的赏识而名声大噪的。 蹴鞠运动不仅受到了达官贵人的喜爱, 普通百姓也十分热衷于此项运动。

《水浒传》里的蹴鞠:从小众到大众,这项运动是怎么火起来的?

在《水浒传》第五十一回,就记载了浪荡公子段天赐蹴鞠的事情,“只见段天锡 骑着一匹撺行的马,将引闲汉三二十人,手执弹弓川弩、吹筒、气球、粘竿、乐器,城外游玩一遭。 ”这其实 是宋朝百姓积极参与蹴鞠运动的一个真实反映。

不仅是成年男性,宋代的妇女、儿童也非常喜爱 这项运动。《文献通考》记载了宋代女子蹴鞠的场景: “宋女弟子队一百五十三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 ”

《水浒传》里的蹴鞠:从小众到大众,这项运动是怎么火起来的?

在宋朝, 蹴鞠是一项受到社会各个阶层喜爱, 并积极参与的体育运动,具有典型的大众化特征。正 如《水浒传》中端王说的那样:“这是齐云社,名为天下圆,但踢何伤? ”一句道出了宋代蹴鞠运动人人参与、人人平等的精神实质。

蹴鞠职业文化的演变

《水浒传》中也体现出宋朝蹴鞠运动向职业化方向发展的特征。 在《水浒传》中提到的高俅就是一个 具有职业水平的蹴鞠高手, 作者不惜笔墨地渲染了他高超的蹴鞠技术。

高俅通过出色的球技来获得进身之阶, 同样在宋朝也有很多人完全或一定程度上依靠蹴鞠生活,成为专业从事蹴鞠运动的职业球员。

《水浒传》里的蹴鞠:从小众到大众,这项运动是怎么火起来的?

在宋朝这样的人还是比较多的,成分也较为复杂。这 些人中既有专门从事比赛的官家“蹴鞠明星”球员, 如左军球头苏述、右军球头孟宣等;也有在瓦舍从事蹴鞠表演的职业艺人,如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润等人;更有一些靠教徒、踢野球为生的民间艺人。

蹴鞠从业者的增多,促使宋朝的蹴鞠组织也日益完善和规范起来。《水浒传》就提到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宋代组织“齐云社”。 《蹴鞠谱》也有记载说: “夫蹴 鞠者,儒言蹴鞠,圆社曰齐云。”

《水浒传》里的蹴鞠:从小众到大众,这项运动是怎么火起来的?

“齐云社”的功能类似于今天的中国足球协会,在“齐云社内”有非常完善的组织规范和比赛规则。 《蹴鞠谱》中就详细解释了齐云社的组织规范,社员的行为举止、道德规范都要 符合 “仁义礼智信”的要求。

蹴鞠比赛中队员的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有正挟、副挟、解蹬、球挟色、主会、 守网、节级、骁色、会干、都催、左军、右军、出尖、斜飞等位置之分。

《水浒传》里的蹴鞠:从小众到大众,这项运动是怎么火起来的?

比赛中不仅有专业的裁判,还有专门的计分人员,通过计筹的方式来判定比赛的输赢。赢得 比赛的队伍还能获得奖赏,不仅能得到名旗,还能收获一定的财物。 因此有人认为在宋代蹴鞠规则已相当完善,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水准,已经进入职业化轨道。

宋代蹴鞠的职业化还体现在职业化的用球、职业化的服装、初具雏形的队歌的出现等等。在宋朝的蹴鞠运动中, 蹴鞠比赛和表演都有专门的用球—— “气球”。

《水浒传》里的蹴鞠:从小众到大众,这项运动是怎么火起来的?

《水浒传》就写到那个气球腾地起来,端王接 个不着。宋代蹴鞠用球不仅制作有一套完整的程序, 还出现了给球充气“打煊法”。更为重要的是,在比赛中还要对蹴鞠进行专门的养护。比赛前要给球打气, 比赛中要哨水,结束后要打散。

球重也是规定好的: “前人健色,正重十四两。 ” 这是宋朝足球的标准重量,与现代足球重量相差不大。 宋朝的蹴鞠比赛不仅对用球有要求, 对比赛服装也有规定。

《水浒传》里的蹴鞠:从小众到大众,这项运动是怎么火起来的?

《水浒传》中曾提到端王蹴鞠时的服装: “见端王头戴软纱唐巾,身穿紫绣龙袍,腰系文武双穗绦,把绣龙袍前襟拽扎起,揣在绦儿边,足穿一双嵌金线飞凤靴。 ”

从端王的着装来看,这是非常符合他的身份的。 但同时端王这样清爽的短打扮也有利于进行蹴鞠运动。实际上,宋代蹴鞠比赛人员的服装初步具有现代队服的功能。

《水浒传》里的蹴鞠:从小众到大众,这项运动是怎么火起来的?

《东京梦华录》里就提到两支蹴鞠比赛的队伍,一队身着红色队服,另一队则身着青色队服。 这样的服装不仅使双方在球场上有明显的区分,而且服装也具有明显的功能性,能让蹴鞠 的人展现出其自身的灵活性和柔韧性, 更加全身心地投入比赛。

蹴鞠比赛中还有音乐助兴, 宋代的诗词中就有关于这方面的描述。 《梦梁录·上寿赐宴》有“乐送流星度彩门”的说法。 张公庠的《宫词》中有“万人同向青宵望,鼓笛声中度彩球”,《东京梦梁录》也有“乐部哨笛杖鼓断送”的记载。

《水浒传》里的蹴鞠:从小众到大众,这项运动是怎么火起来的?

除此之外,还有初步具备了现代队歌形式的《紫苏丸》、《缕缕金》、《好女儿》、《大夫娘》 、《好孩儿》、《鹘打兔》等曲牌来歌唱蹴鞠运动。

参考文献

《水浒传》里的蹴鞠:从小众到大众,这项运动是怎么火起来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