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的尘埃——屈原为什么不可能娶昭碧霞为妻?

作者:豫鉴历史

原创 冰玉

犹记某年端午,媒体正在播出广电优秀电视剧剧本扶持引导项目——《思美人》。虽然该剧收获了一众吐槽,但其中部分情节依然给观众的知识体系带来不小的影响。比如,很多人都以为,屈原确实娶了昭氏之女碧霞为妻。

历史的尘埃——屈原为什么不可能娶昭碧霞为妻?

很过分有木有?!

事实上,屈原根本不可能娶昭碧霞好吗……

什么?你说这是因为屈原爱的人是莫愁女?

拜托,这可是个学术的公众号(大雾)。

根本原因在于:

同! 姓! 不! 婚!

同姓不婚是周礼中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社会保持了两千多年的婚姻禁忌,至今仍在某些地区存在一定影响。周代规定“娶妻不娶同姓”的原因有二。一是“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在先秦时期,同姓之人确实具有血缘关系,近亲结婚不利于后代繁衍的事实也为人所知。二是“娶于异性,所以附远厚别。”礼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别异”——不但区分人的阶层,也区别人与动物。因此,后世礼学家将“厚别”解释为“别于禽兽”,以维护伦常。

更何况,异姓联姻还能带来“附远”,即加强与远方贵族的政治联系的实际利益。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唐律疏议》更是明确规定:“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二年……并离之。”所以说,同姓为婚在古人心目中,基本就等同于乱伦。这一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行径意味着一切荣誉和身份利益的丧失,这对于贵族来说简直是致命的。

接下来我们看看屈原与昭碧霞的情况。

屈原姓芈,氏屈,名平,字原。相信经过《芈月传》的一轮“科普”,大家都知晓了“芈”这个冷僻字。然而在当今社会,“姓氏”和“名字”已成为同义复合词,许多人对“姓”与“氏”、“名”与“字”的差别都一头雾水。

就拿《思美人》来说吧,屈原的母亲唤儿子“原儿”,屈原也愁眉苦脸地宣称:

历史的尘埃——屈原为什么不可能娶昭碧霞为妻?

按照传统社会的礼节,称呼自己应当用名,以示谦卑。若称呼他人,祖父母、父母等尊长可直呼儿孙辈的名讳,其他亲友之间只能称字,以示尊重。称呼关系较为疏远的同僚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长官,则需用更加礼貌客气的头衔和官职。因此,不是大街上任何一个人都有资格喊屈原的,屈原本人只可自称屈平,他的母亲叫他平儿还差不多。

如果觉得这有红楼梦附体之嫌,一点都不高大上的话,完全可以引入《离骚》的名句“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嘛。《思美人》也这么用过,然而——

历史的尘埃——屈原为什么不可能娶昭碧霞为妻?

这真是无法可想了。弄错谦辞和敬称的后果,就跟下图的尴尬差不多:

历史的尘埃——屈原为什么不可能娶昭碧霞为妻?

言归正传谈回姓氏。由于姓与氏在帝制时代就已逐渐合一(基本上是氏取代了姓),所以二者的使用在影视剧中更加混乱。比如说,秦国国君为嬴姓赵氏,楚国国君为芈姓熊氏,然而在《思美人》中,秦惠文王称楚怀王熊槐,楚怀王称秦惠文王嬴驷,一会是姓,一会是氏,完全乱套了。

在先秦时期,姓是共同血缘关系的标志,所有同姓之人都可以追溯到一个共同的祖先。换言之,凡是同一始祖的男系后裔都是同姓的族人。这种由天然繁衍而形成的宗族团体是一个金字塔结构,人口规模呈指数型函数增长,金字塔的基座可能是无穷大。

历史的尘埃——屈原为什么不可能娶昭碧霞为妻?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如此庞大且仍在不断扩充的同姓人口,如何能够更方便快捷地识别身份、辨别亲疏?如何能够更有效率的进行祭祀和社交活动?

这个时候“氏”就派上了大用场,它适时地将庞大的同姓人口分割成规模更小、内部关系更亲密的宗族单位。

为了更清楚地阐明“氏”的运行原理,我们需要再引入两个概念:大宗和小宗。

据《礼记·大传》记载: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

这里的“百世不迁之宗”就是大宗,“五世而迁之宗”就是小宗。

什么意思呢?

理解大宗的关键在于一个“后”字。所谓“后子”,大约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继承人”。但在传统语境中,“继承人”的含义要丰富地多,它意味着“正宗”的血脉传承、香火延续、家族荣耀与身份地位的接力。所以“后子”一词非常具有仪式感,他的祭祀意义与身份意义远大于财产意义。当然,在先祖为一国之君的时候,“后子”还有一个王位可以继承。

每个人只能选择自己的一个儿子作为“后子”,挑选的原则一般是大家所熟知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如若无亲生子,则过继兄弟的儿子作为“后子”。总而言之,大宗是由“后子”所构成的单线条的传承体系。在理想状态下,这条直线可以延伸至百世、千世,乃至万世,所以叫做“百世不迁之宗”。百世不迁的大宗独享一个最为尊贵的氏,在楚国就是历代国君专有的熊氏。

然而除了“后子”,其他儿子也不能人道毁灭不是?他们需要分立出来,另成一个小宗。小宗的规模是非常固定的:其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纵向看共有五个支系;每个支系又包括五个世代(算入与己身最近的共同祖先)。如果不计算配偶,一个小宗的亲属种类是5×5=25种。而到了玄孙之子、兄弟之玄孙、堂兄弟之曾孙、从祖兄弟之孙、族兄弟之子这一代,则需要迁徙,不再与族人同宗,这叫做“五世而迁”。

历史的尘埃——屈原为什么不可能娶昭碧霞为妻?

在先秦时期,小宗的分立、小宗的迁徙都可能形成一个新的“氏”,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宗族团体的称号。封地的名称、先王的名称等都可以作为“氏”的命名依据。

楚国王族的世系图大致如下:

历史的尘埃——屈原为什么不可能娶昭碧霞为妻?

是的!屈氏和昭氏出现了!

楚国由分立的小宗所立的氏当然非常多,如斗氏、成氏、卓氏、庄氏等等。但到了战国末期,芈姓之下除了王族熊氏之外,最为昌盛的氏族还有三个:屈氏、景氏、昭氏。屈原被流放之前所任的最后官职三闾大夫,主要工作就是掌管屈、景、昭三氏的宗族事务以及宗庙祭祀,相当于一个宗族总管。宗族之内的,显然都是有血缘关系的自己人。

提起屈氏、景氏、昭氏,也许有人会联想到《芈月传》。楚国的嫡公主芈姝出嫁,陪嫁的媵女除了庶妹芈月,还有来自屈、景、昭三氏的四位姑娘。据《左传》记载:“诸侯嫁女,同姓媵之,异姓则否。”也就是说,媵女即使来自不同族支,但归根到底都是同姓的姐妹。这样远在异国他乡也好相互扶持,只要其中任何一人生下儿子,都是姐妹团所有成员的共同依靠。单从这一点来说,《芈月传》的细节设计是较为合理的。

历史的尘埃——屈原为什么不可能娶昭碧霞为妻?

既然先秦贵族有姓有氏,究竟应该如何称呼?

一般规则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男子称氏,以别贵贱。上文已经讲到,“氏”的作用是在庞大的同姓人口中划分出人数较少、关系更亲密的小团体。男子之间相互称氏,可以方便快捷地定位对方所属的具体宗族支系及身份贵贱、关系亲疏。这在贵族社会非常重要。因此,将这位为我们贡献端午假期的伟大诗人称为“屈平”或者“屈原”是恰当的,而那些一朝发现屈原姓芈这个惊天大秘密,就要满世界将其称谓纠正为“芈原”(《大秦帝国》背锅),反而不合适。

女子称姓,以别婚姻。在传统社会看来,女子最重要的使命是联姻。女子称姓能够使男方迅速识别出此女是否为符合礼制的结婚对象。换句话说,女子称姓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同姓为婚。所以,无论是楚王的公主,还是出身于屈、景、昭等其他氏族的贵族小姐,都要保留最为远古的芈姓。纵使昭氏真有一个名为碧霞的女儿,也应该被称为芈碧霞而不是昭碧霞。

事实上,屈原的妻子在正史中没有任何记载,民间族谱或祭祀中有称其为陈氏者,也有称其为邓夫人者。陈氏为妫姓,邓氏为曼姓,确有可能与屈氏芈姓的屈原结合,唯独同为芈姓的昭氏绝无可能。昭碧霞一名的最早出处是《大地悲歌·屈原传》这部传记文学作品,大概作者打算为屈原安排一位出身名门、温柔贤淑的妻子,并且隐约知道昭氏是出过令尹的楚国大族,就罔顾历史常识,来了一段有违伦常的拉郎配,结果被许多现代观众当作史实,流毒甚深。

OS:虚构也要遵守基本法!!!

总之,只要昭氏和屈氏不打算陷入不伦之恋的风波,就不可能动起子女联姻的心思。纵使两位才子佳人某一日在户外不期而遇又心生钦慕,一旦碧霞姑娘自称姓芈,屈原的第一反应都应该是:“原来是位同姓的姐妹。”求偶之心顿时烟消云散。

历史的尘埃——屈原为什么不可能娶昭碧霞为妻?

故事终……

顺便说一句,因为屈原与楚王也是同姓,所以楚怀王与屈原……啊不对,楚怀王与屈原的姐姐/堂姐/族姐,据小说家言叫屈容(芈容)的那位姑娘,也不可能在一起,原配王后什么的纯属无稽之谈。

历史的尘埃——屈原为什么不可能娶昭碧霞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