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上著名的七大“馊主意”,一个比一个馊,你知道几个?

作者:古韵流年青史留香

纵观历史,每位成功者都少不了智囊的辅助。

然而,成功与失败常常只在一言之间。

很多时候,别人献上的很可能是“馊主意”。

历史上,就有七个极为典型的“馊主意”。

这七个馊主意一个比一个荒谬,每一个都是自寻死路。

那么,这七个馊主意都是什么?

历史上著名的七大“馊主意”,一个比一个馊,你知道几个?

作践公义、法度者, 难逃天理循环之责

在明朝时期,英宗亲自率军御驾亲征瓦剌部,结果却遭遇惨败的案例成为了一个典型的“作践公义、法度者,难逃天理循环之责”的教训。

明朝英宗听信大太监王振之言,一意孤行地率领军队亲征瓦剌部,以显示威严。

然而,他的决策却是出于私欲和虚荣心的驱使,而非真正考虑国家利益和军事形势。

在远征途中,英宗不顾大臣的劝阻,贪图功名,一心想在战场上立威作秀。

结果,他的军队在土木堡遭遇瓦剌部的袭击,军心涣散,最终导致了英宗被俘的惨败结局。

历史上著名的七大“馊主意”,一个比一个馊,你知道几个?

招引胡人, 乱华奸汉

在西晋时期,中原地区人口锐减,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为了增加人口和力量,朝廷决定招抚胡人迁入中原地区。

然而,这一决策却导致了五胡乱华的局面。

大批胡人陆续迁入中原地区,他们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和习俗,并且逐渐形成了胡人社区。

百年间,胡人数量急剧增加,超过了汉族人口。

胡人们开始在中原地区建立自己的政权,导致了中原地区政治混乱、百姓生活困苦的局面。

胡人政权的建立不仅给中原地区带来了政治上的动荡,还对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造成了严重影响。

胡人政权统治下的中原地区,百姓生活艰难,社会秩序混乱,经济发展受阻,文化传承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而在这个过程中,汉族人民饱受苦难,无法摆脱胡人政权的压迫和剥削。

因此,西晋招抚胡人的政策最终导致了五胡乱华的局面,使中原地区陷入了长期的动荡不安之中,给汉族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和灾难。

历史上著名的七大“馊主意”,一个比一个馊,你知道几个?

防患未然, 弄巧成拙

在南朝时期,刘宋皇帝刘义隆杀害忠臣檀道济的事件成为了一个典型的“防患未然,弄巧成拙”的案例,最终导致了政权的覆灭。

檀道济是刘宋时期的一位重要将领,他为国家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受到了皇帝刘义隆的信任和器重。

然而,刘义隆因为担心自己的弟弟刘义符会在他去世后与檀道济勾结争夺皇位,便听信了奸臣的谗言,下令将檀道济杀害。

檀道济的去世不仅使刘宋失去了一位忠臣良将,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个在边疆镇守、抵御外敌入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将领。

在刘义隆去世后,刘义符果然背叛了皇室,与北朝勾结,最终导致了政权的覆灭。

历史上著名的七大“馊主意”,一个比一个馊,你知道几个?

篡改遗诏, 祸起蠢相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死后丞相李斯篡改遗诏的案例是一个典型的“篡改遗诏,祸起蠢相”的案例,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秦始皇去世后,遗诏明确规定由太子扶苏继位。

然而,丞相李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不顾遗诏规定,篡改遗诏,将秦始皇幼子胡亥立为皇帝。

李斯的篡改遗诏行为破坏了正常的政治秩序,触犯了法律规定,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他的行为导致了内部权力斗争的激化,造成了政局不稳定,甚至导致了秦朝的迅速衰败和灭亡。

历史上著名的七大“馊主意”,一个比一个馊,你知道几个?

铁索连环, 反受其害

曹操率领大军南征东吴,却因为水战不擅而陷入了困境。

为了增强军队的运作能力,庞统提议使用粗大的铁链将数十艘战船拴在一起,并在船只之间架设木板,让士兵们可以像在陆地上一样行走穿梭。

曹操听从了这个建议,认为此计甚妙,便立即命人付诸实施。

然而,这个看似聪明的做法却成为了曹军的致命弱点。

周瑜看准了曹操自负轻敌的弱点,提出了火攻的战术。

利用布袋装满油草,趁着风势烧毁曹军的战船。

东吴军队假意退却,引诱曹军深入,然后点燃袋装油草驶向敌军。

而由于铁链牢牢固定住的曹军战船无法躲避火攻,很快整个战船群就化为了灰烬。

曹军在大火中伤亡惨重,最终只能仓皇南撤。

历史上著名的七大“馊主意”,一个比一个馊,你知道几个?

自我封闭, 沦为半殖民地

在清朝时期,统治者拒绝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案例,是一个典型的“自我封闭,沦为半殖民地”的教训。

清朝统治者面对西方殖民势力的逐渐崛起,却选择了拒绝向西方学习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军事装备,采取了封闭自守的政策。

他们迷信自身的传统文化和军事力量,认为中国自足可保,无需借鉴外来。

然而,这种自我封闭的政策导致了中国科技的落后和经济的衰退。

在鸦片战争等一系列战争中,清朝军队面对西方先进武器的攻击几乎是毫无还手之力,最终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悲剧。

历史上著名的七大“馊主意”,一个比一个馊,你知道几个?

断髓之计, 蒙古大军覆灭

在元朝末年,忽必烈对待南宋反抗采取了一系列错误的决策,其中包括了一次被称为“断髓之计”的错误军事策略。

面对南宋的顽强抵抗,忽必烈采用了断髓之计,即将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的水源断绝,以逼迫南宋投降。

他下令修筑大型水利工程,截断了运河和湖泊的水源,使得临安城内的水源枯竭,导致城内百姓和军队生活困难。

然而,这一军事策略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南宋军民被逼至绝境,愤怒之下展开了顽强的反抗,加上外援的支持,南宋终于成功抵御了元军的进攻。

断髓之计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激起了更加顽强的抵抗,加速了元朝的衰落和覆灭。

历史上著名的七大“馊主意”,一个比一个馊,你知道几个?

结语

一个正确的决策可能会改变命运,一个错误的建议也可能毁掉一生。

所以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建议时,一定要保持独立思考,仔细分析利弊,不轻易被别人的主张所迷惑。

只有时时保持理性,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船舶避开“馊主意”这个暗礁,航向成功的彼岸。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