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著名的七大“馊主意”,一個比一個馊,你知道幾個?

作者:古韻流年青史留香

縱觀曆史,每位成功者都少不了智囊的輔助。

然而,成功與失敗常常隻在一言之間。

很多時候,别人獻上的很可能是“馊主意”。

曆史上,就有七個極為典型的“馊主意”。

這七個馊主意一個比一個荒謬,每一個都是自尋死路。

那麼,這七個馊主意都是什麼?

曆史上著名的七大“馊主意”,一個比一個馊,你知道幾個?

作踐公義、法度者, 難逃天理循環之責

在明朝時期,英宗親自率軍禦駕親征瓦剌部,結果卻遭遇慘敗的案例成為了一個典型的“作踐公義、法度者,難逃天理循環之責”的教訓。

明朝英宗聽信大太監王振之言,一意孤行地率領軍隊親征瓦剌部,以顯示威嚴。

然而,他的決策卻是出于私欲和虛榮心的驅使,而非真正考慮國家利益和軍事形勢。

在遠征途中,英宗不顧大臣的勸阻,貪圖功名,一心想在戰場上立威作秀。

結果,他的軍隊在土木堡遭遇瓦剌部的襲擊,軍心渙散,最終導緻了英宗被俘的慘敗結局。

曆史上著名的七大“馊主意”,一個比一個馊,你知道幾個?

招引胡人, 亂華奸漢

在西晉時期,中原地區人口銳減,社會秩序動蕩不安。

為了增加人口和力量,朝廷決定招撫胡人遷入中原地區。

然而,這一決策卻導緻了五胡亂華的局面。

大批胡人陸續遷入中原地區,他們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和習俗,并且逐漸形成了胡人社群。

百年間,胡人數量急劇增加,超過了漢族人口。

胡人們開始在中原地區建立自己的政權,導緻了中原地區政治混亂、百姓生活困苦的局面。

胡人政權的建立不僅給中原地區帶來了政治上的動蕩,還對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造成了嚴重影響。

胡人政權統治下的中原地區,百姓生活艱難,社會秩序混亂,經濟發展受阻,文化傳承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而在這個過程中,漢族人民飽受苦難,無法擺脫胡人政權的壓迫和剝削。

是以,西晉招撫胡人的政策最終導緻了五胡亂華的局面,使中原地區陷入了長期的動蕩不安之中,給漢族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苦難和災難。

曆史上著名的七大“馊主意”,一個比一個馊,你知道幾個?

防患未然, 弄巧成拙

在南朝時期,劉宋皇帝劉義隆殺害忠臣檀道濟的事件成為了一個典型的“防患未然,弄巧成拙”的案例,最終導緻了政權的覆滅。

檀道濟是劉宋時期的一位重要将領,他為國家建立了卓越的功勳,受到了皇帝劉義隆的信任和器重。

然而,劉義隆因為擔心自己的弟弟劉義符會在他去世後與檀道濟勾結争奪皇位,便聽信了奸臣的讒言,下令将檀道濟殺害。

檀道濟的去世不僅使劉宋失去了一位忠臣良将,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個在邊疆鎮守、抵禦外敵入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将領。

在劉義隆去世後,劉義符果然背叛了皇室,與北朝勾結,最終導緻了政權的覆滅。

曆史上著名的七大“馊主意”,一個比一個馊,你知道幾個?

篡改遺诏, 禍起蠢相

在中國曆史上,秦始皇死後丞相李斯篡改遺诏的案例是一個典型的“篡改遺诏,禍起蠢相”的案例,引發了嚴重的政治危機。

秦始皇去世後,遺诏明确規定由太子扶蘇繼位。

然而,丞相李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地位,不顧遺诏規定,篡改遺诏,将秦始皇幼子胡亥立為皇帝。

李斯的篡改遺诏行為破壞了正常的政治秩序,觸犯了法律規定,引發了嚴重的政治危機。

他的行為導緻了内部權力鬥争的激化,造成了政局不穩定,甚至導緻了秦朝的迅速衰敗和滅亡。

曆史上著名的七大“馊主意”,一個比一個馊,你知道幾個?

鐵索連環, 反受其害

曹操率領大軍南征東吳,卻因為水戰不擅而陷入了困境。

為了增強軍隊的運作能力,龐統提議使用粗大的鐵鍊将數十艘戰船拴在一起,并在船隻之間架設木闆,讓士兵們可以像在陸地上一樣行走穿梭。

曹操聽從了這個建議,認為此計甚妙,便立即命人付諸實施。

然而,這個看似聰明的做法卻成為了曹軍的緻命弱點。

周瑜看準了曹操自負輕敵的弱點,提出了火攻的戰術。

利用布袋裝滿油草,趁着風勢燒毀曹軍的戰船。

東吳軍隊假意退卻,引誘曹軍深入,然後點燃袋裝油草駛向敵軍。

而由于鐵鍊牢牢固定住的曹軍戰船無法躲避火攻,很快整個戰船群就化為了灰燼。

曹軍在大火中傷亡慘重,最終隻能倉皇南撤。

曆史上著名的七大“馊主意”,一個比一個馊,你知道幾個?

自我封閉, 淪為半殖民地

在清朝時期,統治者拒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案例,是一個典型的“自我封閉,淪為半殖民地”的教訓。

清朝統治者面對西方殖民勢力的逐漸崛起,卻選擇了拒絕向西方學習先進的航海技術和軍事裝備,采取了封閉自守的政策。

他們迷信自身的傳統文化和軍事力量,認為中國自足可保,無需借鑒外來。

然而,這種自我封閉的政策導緻了中國科技的落後和經濟的衰退。

在鴉片戰争等一系列戰争中,清朝軍隊面對西方先進武器的攻擊幾乎是毫無還手之力,最終導緻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的悲劇。

曆史上著名的七大“馊主意”,一個比一個馊,你知道幾個?

斷髓之計, 蒙古大軍覆滅

在元朝末年,忽必烈對待南宋反抗采取了一系列錯誤的決策,其中包括了一次被稱為“斷髓之計”的錯誤軍事政策。

面對南宋的頑強抵抗,忽必烈采用了斷髓之計,即将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的水源斷絕,以逼迫南宋投降。

他下令修築大型水利工程,截斷了運河和湖泊的水源,使得臨安城内的水源枯竭,導緻城内百姓和軍隊生活困難。

然而,這一軍事政策最終導緻了不可挽回的後果。

南宋軍民被逼至絕境,憤怒之下展開了頑強的反抗,加上外援的支援,南宋終于成功抵禦了元軍的進攻。

斷髓之計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激起了更加頑強的抵抗,加速了元朝的衰落和覆滅。

曆史上著名的七大“馊主意”,一個比一個馊,你知道幾個?

結語

一個正确的決策可能會改變命運,一個錯誤的建議也可能毀掉一生。

是以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建議時,一定要保持獨立思考,仔細分析利弊,不輕易被别人的主張所迷惑。

隻有時時保持理性,才能讓我們的人生船舶避開“馊主意”這個暗礁,航向成功的彼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