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春节将“龙”重登场,小时候最喜欢过年,因为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有烟花,有孩子们在一起的疯玩。长大了觉得过年是一种常回家看看的仪式感。最近身边有朋友说,过年觉得压力山大。春节抢票抢不到,过年回谁家?男方家还是女方家,达不成一致头疼;要应酬亲戚们关于“考了多少分”“工资多少”“结婚没有”等谈话……为什么好不容易回趟家,待不了几天,就想走?一种名为“回家焦虑症”的微妙心理,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引起共鸣。过年回家,年轻人为啥焦虑?今天,我们就邀请到了苏州市广济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李金来做客,就这个话题和大家聊聊。
扫码回看直播
敲黑板划重点
【记者】临近春节,不同人群会有哪些不同的压力?
【李金】学生面临亲戚朋友聚会“反复被问学习成绩”的压力,“研究僧”,“考研党”现在就开始准备明年的“考研”,对于大多数中小学放寒假可能是最快乐的时光,儿少病房已逐渐放空,但是明年开学季,畏难情绪,不想上学,焦虑抑郁发作再次向孩子袭来,儿童青少年再次躲进精神心理科“避难”!
中年人,过年如同过关,正所谓“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惆怅是一个人的,你说了,别人也未必愿意懂。人生如同“U”型,人到中年往往到了最吃力,要承担最多负担的时候,可能更多的压力来自经济方面,亦或是经济满足后精神的空虚感。
老年人体能的衰减,认知能力的下降,往往很难融入子女的生活,在社会中的重要性逐渐消失,获得感和参入感也在减少,曾经熟悉的世界变得陌生,许多新词听不懂,许多app不会用。
【记者】如何调整心态,让自己快乐过年?
【李金】学习肌肉和呼吸放松方法,保持钝感力,地球仍然是那个地球,14亿人依然是14亿,这个世界其实也没有什么变化,不必感到紧张。“拒绝高尚”的心态会让“压力”、“焦虑”、“颓废”迅速传遍整个地球。不做人云亦云,保持独立思考,和自己的判断,就不会被裹挟,遇事冷静,寻求破解之法,正所谓“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
【记者】如何让自己的新年计划更加实际和可行?
【李金】万法不离其宗,番茄钟,时间表,等等各种方法都是帮助我们过好生活的好工具。但是需要“辩证施治”,密切观察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行动特点,感觉那种方法自己最容易坚持,甚至毫不费力就做了很多次,说明是一个确实适合自己的方法或者说存在内在的吸引力,有一些方法虽然广为流传但自己做起来却很难坚持,需要耗费非常大的心力,那么我建议就是放弃这个方法。
苏州广电总台大健康垂类联合苏州市卫健委、苏州市医学会,全新打造《天天健康 周到有约》栏目。借助官方媒体“广播+电视+平台”优势资源,通过“声音+视频+图文”多元化矩阵传播,打造健康苏州影响力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