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春節将“龍”重登場,小時候最喜歡過年,因為有新衣服穿,有壓歲錢,有煙花,有孩子們在一起的瘋玩。長大了覺得過年是一種常回家看看的儀式感。最近身邊有朋友說,過年覺得壓力山大。春節搶票搶不到,過年回誰家?男方家還是女方家,達不成一緻頭疼;要應酬親戚們關于“考了多少分”“工資多少”“結婚沒有”等談話……為什麼好不容易回趟家,待不了幾天,就想走?一種名為“回家焦慮症”的微妙心理,在年輕人中,越來越引起共鳴。過年回家,年輕人為啥焦慮?今天,我們就邀請到了蘇州市廣濟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李金來做客,就這個話題和大家聊聊。
掃碼回看直播
敲黑闆劃重點
【記者】臨近春節,不同人群會有哪些不同的壓力?
【李金】學生面臨親戚朋友聚會“反複被問學習成績”的壓力,“研究僧”,“考研黨”現在就開始準備明年的“考研”,對于大多數中國小放寒假可能是最快樂的時光,兒少病房已逐漸放空,但是明年開學季,畏難情緒,不想上學,焦慮抑郁發作再次向孩子襲來,兒童青少年再次躲進精神心理科“避難”!
中年人,過年如同過關,正所謂“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惆怅是一個人的,你說了,别人也未必願意懂。人生如同“U”型,人到中年往往到了最吃力,要承擔最多負擔的時候,可能更多的壓力來自經濟方面,亦或是經濟滿足後精神的空虛感。
老年人體能的衰減,認知能力的下降,往往很難融入子女的生活,在社會中的重要性逐漸消失,獲得感和參入感也在減少,曾經熟悉的世界變得陌生,許多新詞聽不懂,許多app不會用。
【記者】如何調整心态,讓自己快樂過年?
【李金】學習肌肉和呼吸放松方法,保持鈍感力,地球仍然是那個地球,14億人依然是14億,這個世界其實也沒有什麼變化,不必感到緊張。“拒絕高尚”的心态會讓“壓力”、“焦慮”、“頹廢”迅速傳遍整個地球。不做人雲亦雲,保持獨立思考,和自己的判斷,就不會被裹挾,遇事冷靜,尋求破解之法,正所謂“隻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問題多”。
【記者】如何讓自己的新年計劃更加實際和可行?
【李金】萬法不離其宗,番茄鐘,時間表,等等各種方法都是幫助我們過好生活的好工具。但是需要“辯證施治”,密切觀察自己的性格特點和行動特點,感覺那種方法自己最容易堅持,甚至毫不費力就做了很多次,說明是一個确實适合自己的方法或者說存在内在的吸引力,有一些方法雖然廣為流傳但自己做起來卻很難堅持,需要耗費非常大的心力,那麼我建議就是放棄這個方法。
蘇州廣電總台大健康垂類聯合蘇州市衛健委、蘇州市醫學會,全新打造《天天健康 周到有約》欄目。借助官方媒體“廣播+電視+平台”優勢資源,通過“聲音+視訊+圖文”多元化矩陣傳播,打造健康蘇州影響力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