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们,大家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
今天刚刚好是坚持更新三娘杂谈的第30天。
原本以为很难完成的任务,没有想到也完成了。
所以有时候逼自己一下,也没有什么。
今天我们聊聊投资白酒的逻辑变了吗?
根据磊哥《有趣的酒类消费调研报告分享》里面分享的几个数据,我们来看看白酒的投资逻辑是否变了。
随着80后,90后的人开始占据职场的主导权后,他们对酒桌文化开始有新的看法。
越年轻的群体,认为在生意洽谈、业务拓展、客户维护中,必须选择要在酒桌上洽谈生意的越少。
而且从生意谈成、客户“拍板”的核心低点分布上,认为在酒桌、KTV等娱乐场所的仅仅只占20%。
同时在喝酒的选择上,喝白酒的占比也不是最高的。其中喝啤酒的最高,40%。喝白酒的为31%。
低度潮饮、微醺系列开始流行。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份数据的调查样本是怎么样的。因为调查的结果,跟调查的样本有一定的关系。
看调查的样本,城市分布还是比较广泛,男女分布虽然不是各一半,但也符合现实的,职场中女性企业主较少。
唯一不足的数据,这个都是中小微商家,缺少大型国企的数据。
那我们思考这个问题。
如果数据是真实的,就是商务活动中,喝酒的频率减少,喝酒的商务活动场景减少的话,那对于我们投资白酒的逻辑是否改变的了呢?
这个问题是否也跟12年的限制三公消费的时候,公务喝酒减少,投资白酒的逻辑是否改变的了呢?
当年茅台在限制三公消费后提出,白酒的四个不变。
即白酒作为中国人情感交流的载体没有变;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之一没有变;
作为中国人的偏爱消费品没有变;
中国人消费白酒的传统风俗习惯和文化习惯没有变;
那现在这四个不变变化了吗?显然是四个不变是没有变化的。
变的可能是喝酒的场景变化了。从原来公务喝酒到商务喝酒,到朋友亲友聚会喝酒再到自饮或者家庭喝酒等等场景。
我们偏爱白酒,对更好白酒的需求是没有变化的。
只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还在,那么白酒最为很好的暖场情感交流的载体肯定是不变的。
酒作为千年来的产物,就如我之前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中回顾中国酒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朝代对酒的禁止一样。
酒是禁不住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需要酒这个润滑剂的。
酒如同黄永玉说,酒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它无孔不入。忧愁要它,欢乐也要它;孤独要它,群体也要它;天气好了要它,风霜雨雪也要它;爱情要它,失恋也要它;诞生要它,死亡也要它;恶人要它,善人也要它;当官的要它,百姓更离不开它;有文化的要它,大老粗也爱它。
当酒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需求是不变的。那变化的仅仅只是场景而已。不在这个场景,必然会转移向另一个场景。
喝好酒是人们的追求。
当然,如果酒企能够创造更多的喝酒场景,扩大更多的需求,更适应年轻人的品味,那自然是更好的。
好了,今天就简单聊到这里,感谢朋友们的耐心阅读。日拱一卒,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