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白酒投資邏輯變了嗎

各位朋友們,大家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

今天剛剛好是堅持更新三娘雜談的第30天。

原本以為很難完成的任務,沒有想到也完成了。

是以有時候逼自己一下,也沒有什麼。

今天我們聊聊投資白酒的邏輯變了嗎?

根據磊哥《有趣的酒類消費調研報告分享》裡面分享的幾個資料,我們來看看白酒的投資邏輯是否變了。

随着80後,90後的人開始占據職場的主導權後,他們對酒桌文化開始有新的看法。

越年輕的群體,認為在生意洽談、業務拓展、客戶維護中,必須選擇要在酒桌上洽談生意的越少。

白酒投資邏輯變了嗎

而且從生意談成、客戶“拍闆”的核心低點分布上,認為在酒桌、KTV等娛樂場所的僅僅隻占20%。

白酒投資邏輯變了嗎

同時在喝酒的選擇上,喝白酒的占比也不是最高的。其中喝啤酒的最高,40%。喝白酒的為31%。

低度潮飲、微醺系列開始流行。

白酒投資邏輯變了嗎

然後,我們再來看一下,這份資料的調查樣本是怎麼樣的。因為調查的結果,跟調查的樣本有一定的關系。

看調查的樣本,城市分布還是比較廣泛,男女分布雖然不是各一半,但也符合現實的,職場中女性企業主較少。

唯一不足的資料,這個都是中小微商家,缺少大型國企的資料。

白酒投資邏輯變了嗎

那我們思考這個問題。

如果資料是真實的,就是商務活動中,喝酒的頻率減少,喝酒的商務活動場景減少的話,那對于我們投資白酒的邏輯是否改變的了呢?

這個問題是否也跟12年的限制三公消費的時候,公務喝酒減少,投資白酒的邏輯是否改變的了呢?

當年茅台在限制三公消費後提出,白酒的四個不變。

即白酒作為中國人情感交流的載體沒有變;

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符号之一沒有變;

作為中國人的偏愛消費品沒有變;

中國人消費白酒的傳統風俗習慣和文化習慣沒有變;

那現在這四個不變變化了嗎?顯然是四個不變是沒有變化的。

變的可能是喝酒的場景變化了。從原來公務喝酒到商務喝酒,到朋友親友聚會喝酒再到自飲或者家庭喝酒等等場景。

我們偏愛白酒,對更好白酒的需求是沒有變化的。

隻要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還在,那麼白酒最為很好的暖場情感交流的載體肯定是不變的。

酒作為千年來的産物,就如我之前在《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中回顧中國酒的發展曆程,以及各個朝代對酒的禁止一樣。

酒是禁不住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需要酒這個潤滑劑的。

酒如同黃永玉說,酒是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它無孔不入。憂愁要它,歡樂也要它;孤獨要它,群體也要它;天氣好了要它,風霜雨雪也要它;愛情要它,失戀也要它;誕生要它,死亡也要它;惡人要它,善人也要它;當官的要它,百姓更離不開它;有文化的要它,大老粗也愛它。

當酒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需求是不變的。那變化的僅僅隻是場景而已。不在這個場景,必然會轉移向另一個場景。

喝好酒是人們的追求。

當然,如果酒企能夠創造更多的喝酒場景,擴大更多的需求,更适應年輕人的品味,那自然是更好的。

好了,今天就簡單聊到這裡,感謝朋友們的耐心閱讀。日拱一卒,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