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住着千万排屋,80岁爸爸不想再做“杭漂”了:带娃16年,这两个字让人心酸

作者:上观新闻

阳台上泡沫盒里的盘子,是住在杭州联排别墅里的老郑的宝贝。

来杭州帮儿子带孩子16岁,快到80岁生日的老郑心有更强的念头了。

回家吧。

在杭州的时候老漂流了这么多年,是老郑既愿意又纠结的选择。当杭州帮这个宝宝的小儿子时,是老郑自己来的。

小儿子非常好。

走出乡下,在杭州打仗,用自己的技能娶了老婆和孩子,买了一套房子换联排别墅,"我除了给他读大学,别无他法。

帮忙带个宝宝,老郑觉得有义务。

只是他没想到这个团伙在黑帮里呆了16年。

家乡的邻居都羡慕他:杭州这么好的房子住进去,出门就是钱塘江,儿子和孙子孙女都在身边,多么好。

每次听到这里,老郑总笑:杭州很好。

但后半句话他藏在心里:杭州好多了,还是想回家。

为什么杭州没有一个好家?

老郑仔细想了很久,有一个答案,似乎不是很清楚。

他最后给出了两个词:舒适。

"我们是一群甚至没有根的人。从金华来到杭州14年的吴阿姨,觉得自己的生活似乎就在眼前。

她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子。"我拿这个大,再拿大一个,女儿的曾孙子已经上三年级了,我想我一直想解放它,但她几年前生了第二个孩子,现在小孙子刚上幼儿园。

吴姨妈的吊漂生活就这样被拉长了。

而她的内心更清楚了,她想了一千次回家,不是原来的家。

对她来说,未来留在杭州似乎比晚年更实际。虽然她至今仍记得自己的家乡。

45%。这是杭州东新街万家兴市社区老年人的最新统计数据。

这个平均价格超过5万平方米的社区老人,超过45%的都是老郑漂流者。

他们接送孙子孙女上下学,一天在家准备三顿饭,似乎总是很忙。

他们渴望和担心什么?你怕什么?他们和孙子孙女之间,他们的新邻居之间,杭州市之间发生了什么?

老郑,80岁,挂漂流16年

住在钱塘江滨大厦,但他越来越想回乡

除了寻找圆圈,

还有一个问题是如何与儿子相处

当你找到一个圆圈时,孤独感就会消失,但另一个问题出现了:如何与你的孩子相处。

老家老家的漂流是一家之主,到了儿子家,一切都变了。他的价值观、做事方式、生活方式、育儿理念等,在日常生活中都面临着真正的挑战。

近80岁的郑住住在儿子钱塘江滨大厦,但他越来越想回家。

他的儿子郑先生在看到小时报的报道后,给小时新闻打了电话。

"回到家乡,其实只是自己自认自给自足,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人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郑先生说,原来让父亲来杭州,真想让他们享受到的祝福:"父母一辈子都辛苦了,家里卫生我们也邀请了阿姨,让他们来,真想让他们休息。"

初衷是好的,但现实是各种细微的摩擦。

更不用说教育观念的差别很大,只是人生观不一致,已经让父子俩都累了。

比如,使用电视遥控器,除了开关、FM键,老人什么都不知道,不经意间按下了一个按钮,电视机上出现了雪花。教很多次,或者不能学习。

比如这两年在家里用公筷吃饭,老人还是喜欢用自己的筷子直接在菜上挑挑拣拣。

这些都不是大事,让郑先生心烦意乱的是老郑的态度。

每当出现这样的小摩擦,郑先生张开嘴,老郑都会呼出一口气,说:"我想回去。"

对于父母离家出走,郑先生满怀感激,但老父亲三次四次如此,郑先生也感到疲惫不堪。

他将父亲的行为解释为"故意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能力正在下降,你不能做这样的事情。渐渐地,周围有很多限制,但每个人都渴望自由,因此矛盾出现了。"

当老正将"回家"变成口头禅时,郑先生也在想:真的回去了吗?当他回来时,他会"舒服"吗?

16年,农村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父亲的童年伴侣,很多都去世了,村里人也没能一起说话。"他已经习惯了杭州的生活。郑先生说,父亲每天晚饭后都会在社区周围,和老邻居聊起国事,经常高兴的回来。

父亲真想回家,面临新的融合,而老年人一旦独居,生活质量就会急剧下降,"三餐一起吃,健康不讲究。"

郑先生本人已经快50岁了。

眼睛开始变老,看起来不那么清晰。

他也真正明白,父亲经常因为无力而失去三四个,不那么卫生。

不相信年老,自然和生活就会对峙。

郑先生觉得这不是父亲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如何让老人优雅地变老,我认为老人应该正确认识老龄,遵守这个规律,放下自己,不要和自己争战,重要的是为老服务。

66岁的老茶已经漂浮了11年

坐公交车这么小的事情,就足以击退家乡的自信

从安徽到杭州:

我这一代人与孩子一起跑步

与住在联排别墅里的老郑相比,这位66岁的老在杭州漂流的时间要短。

今年是他从安徽来到杭州的第十一个年头。

2010年,55岁的查青云从中石化安徽安庆石油公司怀宁分公司退休,与独生子女和儿媳所在的杭州的老搭档汇合,为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做准备。

"我们这一代人正在和孩子们一起跑步。

儿子和儿媳都是两工家庭,平时工作比较忙,希望他们提前来杭州帮忙排队。

从安徽省安庆的小县城到快速发展的杭州,车青云都不适合。"在安徽家很闲置,来到杭州是新环境的新事物。

小到坐公交车这种事情,足以击退查青云在家乡的自信。

"有一辆巴士到三塘,只有九公里远,但坐了整整两个小时后,我刚到的时候并不熟悉它,我觉得坐在公共汽车上很复杂,不像我们的小地方。

在安徽家呆了几十年,突然来到了陌生的杭州生活,车青云一开始不敢和小区里的人聊天,"我自己的普通话不好,沟通不是很方便,也不敢随意说话。"

寻找新生活的支点:

找个圈子,丰富自己

大孙女出生于2011年,现上小学四年级。

车青云和他的老搭档住在万家兴市。我的家人和母亲也住在杭州。几年前,儿子儿媳带着孙女两头转过身来,一周给爷爷奶奶住,一个星期住爷爷奶奶家:"现在孙女都在看书,成了我们四个老人轮流去儿子家带孙子孙女。"

在车青云看来,在老杭漂流中,已经比较幸运了。

车青云喜欢打太极拳,刚来杭州体育公园附近住,就悄悄地跟着人群去玩。

2013年搬进星城后,车青云也坚持了每天晨练太极拳的习惯,渐渐地,又有了第二个第三人加入,现在,社区太极队有十几名成员:"我后来主动和他们聊天,还让我教太极拳, 我们一起锻炼。"

在杭州有一圈后茶青云,逐渐重新焕发活力。

他的手机上仍然有一段视频,带领社区太极拳队参加了去年的比赛,"每个人都很高兴赢得一等奖。"

住着千万排屋,80岁爸爸不想再做“杭漂”了:带娃16年,这两个字让人心酸
住着千万排屋,80岁爸爸不想再做“杭漂”了:带娃16年,这两个字让人心酸
住着千万排屋,80岁爸爸不想再做“杭漂”了:带娃16年,这两个字让人心酸

打太极拳是第一步,闲置的查青云也强迫自己学习新事物,"充实自己"。

车青云一来到杭州,就找到了一份档案管理的工作。工作都是从零开始的,但他学得很开心,"能接触到新知识和年轻的同事,在一天结束的时候能接孙女,相当不错。

儿子和儿媳经常劝查清云让他在家休息,但查青云觉得这些交流是他在杭州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小孙女白天也不必带,晚上我的老同伴接机,我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物,听到别人叫我'查老师', 还是很开心,很值钱。"

现年66岁的查青云已经把自己的户口搬到了拱门别墅区,"也是杭州半老"。

车青云和他的老伙伴们非常喜欢杭州,喜欢这里的环境和人员。"每次回家,老百姓都羡慕我们能跟着孩子去杭州,因为这个城市文明程度很高,发展良好。

怀旧之情仍然经常徘徊在车青云的心中。

他放不下家乡的老母亲。"每年我都会回安徽三四次,至少在清明一次,一年前一次,国庆节一次。

周丽英,69岁,在杭州漂流5年

在家乡经营工厂的"女强人"来到杭贝尔特瓦

"只是觉得累了,那种被困住了的累"

这是"女强人"遇到的第一个问题

身穿红色衣服的周丽颖恰好在居委会"工作"。

住着千万排屋,80岁爸爸不想再做“杭漂”了:带娃16年,这两个字让人心酸

去年,她被选为星城社区委员会的成员,每个工作日她都要工作半天。工作内容小而繁琐,大小的居民可以找到她,但她很开心。

普通话不标准,但她很自信,当她遇到难以形容的单词时,她可以把它们写下来。对于这位69岁的老人来说,这并不容易。

周丽颖也是老漂流中的一员。

她是诸暨,一家七口,她排在中间。不要看她只有初中学历,而是做事认真,敢于敢做,年轻是当地机械厂的技术技能,然后跟着老开厂,从五金企业到袜子厂再到纸浆纱厂都做过,最大的时候,工人有40多人。

周丽颖负责外部采购和联络,是1980年代和1990年代名副其实的"女强人"。

她的三个孩子在工厂长大,他们看到了父母的辛勤工作。工作了两年后,我的大女儿在杭州创办了一家公司。周丽英关闭了他的工厂,帮助女儿做管理。

就在五年前,她才完全放弃了工作,回到了家人身边。"我的儿子和女儿不让我这样做,当我的小孙子出生时,我带着孩子回来了。

万家兴城的房子是一个年幼的儿子的,儿媳是杭州通人,相处得很好,家里有个阿姨。"做饭、打扫卫生、照顾孩子,都是事,但是很累,以前在工厂累不觉得。

曾经南下打北,突然被家务困,周丽颖真的不适应。老同伴喜欢看书报,时间长了也享受吧,活泼的周丽颖却觉得被困住了。

"没有人知道你什么时候出去。我不会说普通话。"

64岁的周丽颖突然有了孙子上幼儿园第一天的感觉:陌生、躁动、孤独。

无论乡下走到哪里,都是相互认识的人,随便聊了半天,但这里不一样。

融合,当女强人周丽颖变成老漂泊者周丽英时,同样是一个难题。

杭州说得好。

但她说,"杭州胜于家"

不能那么容易承认失败。

周丽英带着孙子开始往楼下走。

在"摇孩子"的过程中,她遇到了很多同龄人。"有的聊了几句话,挺近的,我主动给别人加了微信。有些人是先加我,有些人是我们的同伴。"

周丽英现在的手机,微信群有十多个,社区群、活动群、新闻一一跳出来。哪里有便宜的食物买,哪里有活动要收礼,大家在群里喝酒,她都参与其中,非常饱。

住着千万排屋,80岁爸爸不想再做“杭漂”了:带娃16年,这两个字让人心酸
住着千万排屋,80岁爸爸不想再做“杭漂”了:带娃16年,这两个字让人心酸

除了"上班",她还做志愿者,每周做两次交通管制员,还要监督垃圾分类,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比如学习杭州方言,学习做杭州帮餐。现在不仅会做糖醋排骨、西湖醋鱼、炸铃等杭州菜,还会不时冒出杭州方言。

尽管如此,说到她的老房子,她的眼睛还是闪闪发光,"杭州比家好"。我们的小楼高三层,一楼高3.8米,很大。"现在杭州的房子是138平方米,但孙子们正在长大,没有地方穿衣服。

只要她回家,她提前打电话,老姐姐们就会聚在家里,只要能打招呼。"老人和他的老搭档在诸暨住了半个月,学会了在广场上跳舞和打腰鼓,去不想回去杭州。

周丽颖的心也很清楚,"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是为了下一代的辛苦工作,我的三个孩子都在杭州,一定要跟进杭州。"

周丽颖学习了支付宝和微信,连联网车都会玩。在疫情爆发之前,每年春节,她和她的伴侣都会和孩子一起出国旅行。

"我老人说他要回家乡。我不确定。"周丽英最后说道。

来源:钱江晚报时光记者 杨曦见习记者 潘伟 记者 赵湘燕、杨宝贝

专栏编辑:张武 文字编辑:李林伟 标题 图片来源:涂虫 图片编辑:苏伟

来源:作者: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