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住着千萬排屋,80歲爸爸不想再做“杭漂”了:帶娃16年,這兩個字讓人心酸

作者:上觀新聞

陽台上泡沫盒裡的盤子,是住在杭州聯排别墅裡的老鄭的寶貝。

來杭州幫兒子帶孩子16歲,快到80歲生日的老鄭心有更強的念頭了。

回家吧。

在杭州的時候老漂流了這麼多年,是老鄭既願意又糾結的選擇。當杭州幫這個寶寶的小兒子時,是老鄭自己來的。

小兒子非常好。

走出鄉下,在杭州打仗,用自己的技能娶了老婆和孩子,買了一套房子換聯排别墅,"我除了給他讀大學,别無他法。

幫忙帶個寶寶,老鄭覺得有義務。

隻是他沒想到這個團夥在黑幫裡呆了16年。

家鄉的鄰居都羨慕他:杭州這麼好的房子住進去,出門就是錢塘江,兒子和孫子孫女都在身邊,多麼好。

每次聽到這裡,老鄭總笑:杭州很好。

但後半句話他藏在心裡:杭州好多了,還是想回家。

為什麼杭州沒有一個好家?

老鄭仔細想了很久,有一個答案,似乎不是很清楚。

他最後給出了兩個詞:舒适。

"我們是一群甚至沒有根的人。從金華來到杭州14年的吳阿姨,覺得自己的生活似乎就在眼前。

她有三個孩子,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兩個兒子和一個孫子。"我拿這個大,再拿大一個,女兒的曾孫子已經上三年級了,我想我一直想解放它,但她幾年前生了第二個孩子,現在小孫子剛上幼稚園。

吳姨媽的吊漂生活就這樣被拉長了。

而她的内心更清楚了,她想了一千次回家,不是原來的家。

對她來說,未來留在杭州似乎比晚年更實際。雖然她至今仍記得自己的家鄉。

45%。這是杭州東新街萬家興市社群老年人的最新統計資料。

這個平均價格超過5萬平方米的社群老人,超過45%的都是老鄭漂流者。

他們接送孫子孫女上下學,一天在家準備三頓飯,似乎總是很忙。

他們渴望和擔心什麼?你怕什麼?他們和孫子孫女之間,他們的新鄰居之間,杭州市之間發生了什麼?

老鄭,80歲,挂漂流16年

住在錢塘江濱大廈,但他越來越想回鄉

除了尋找圓圈,

還有一個問題是如何與兒子相處

當你找到一個圓圈時,孤獨感就會消失,但另一個問題出現了:如何與你的孩子相處。

老家老家的漂流是一家之主,到了兒子家,一切都變了。他的價值觀、做事方式、生活方式、育兒理念等,在日常生活中都面臨着真正的挑戰。

近80歲的鄭住住在兒子錢塘江濱大廈,但他越來越想回家。

他的兒子鄭先生在看到小時報的報道後,給小時新聞打了電話。

"回到家鄉,其實隻是自己自認自給自足,随着客觀環境的變化,人們的心态也發生了變化。鄭先生說,原來讓父親來杭州,真想讓他們享受到的祝福:"父母一輩子都辛苦了,家裡衛生我們也邀請了阿姨,讓他們來,真想讓他們休息。"

初衷是好的,但現實是各種細微的摩擦。

更不用說教育觀念的差别很大,隻是人生觀不一緻,已經讓父子倆都累了。

比如,使用電視遙控器,除了開關、FM鍵,老人什麼都不知道,不經意間按下了一個按鈕,電視機上出現了雪花。教很多次,或者不能學習。

比如這兩年在家裡用公筷吃飯,老人還是喜歡用自己的筷子直接在菜上挑挑揀揀。

這些都不是大事,讓鄭先生心煩意亂的是老鄭的态度。

每當出現這樣的小摩擦,鄭先生張開嘴,老鄭都會呼出一口氣,說:"我想回去。"

對于父母離家出走,鄭先生滿懷感激,但老父親三次四次如此,鄭先生也感到疲憊不堪。

他将父親的行為解釋為"故意的"。"随着年齡的增長,人們的能力正在下降,你不能做這樣的事情。漸漸地,周圍有很多限制,但每個人都渴望自由,是以沖突出現了。"

當老正将"回家"變成口頭禅時,鄭先生也在想:真的回去了嗎?當他回來時,他會"舒服"嗎?

16年,農村環境也發生了變化,父親的童年伴侶,很多都去世了,村裡人也沒能一起說話。"他已經習慣了杭州的生活。鄭先生說,父親每天晚飯後都會在社群周圍,和老鄰居聊起國事,經常高興的回來。

父親真想回家,面臨新的融合,而老年人一旦獨居,生活品質就會急劇下降,"三餐一起吃,健康不講究。"

鄭先生本人已經快50歲了。

眼睛開始變老,看起來不那麼清晰。

他也真正明白,父親經常因為無力而失去三四個,不那麼衛生。

不相信年老,自然和生活就會對峙。

鄭先生覺得這不是父親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如何讓老人優雅地變老,我認為老人應該正确認識老齡,遵守這個規律,放下自己,不要和自己争戰,重要的是為老服務。

66歲的老茶已經漂浮了11年

坐公共汽車這麼小的事情,就足以擊退家鄉的自信

從安徽到杭州:

我這一代人與孩子一起跑步

與住在聯排别墅裡的老鄭相比,這位66歲的老在杭州漂流的時間要短。

今年是他從安徽來到杭州的第十一個年頭。

2010年,55歲的查青雲從中石化安徽安慶石油公司懷甯分公司退休,與獨生子女和兒媳所在的杭州的老搭檔彙合,為即将到來的新生活做準備。

"我們這一代人正在和孩子們一起跑步。

兒子和兒媳都是兩工家庭,平時工作比較忙,希望他們提前來杭州幫忙排隊。

從安徽省安慶的小縣城到快速發展的杭州,車青雲都不适合。"在安徽家很閑置,來到杭州是新環境的新事物。

小到坐公共汽車這種事情,足以擊退查青雲在家鄉的自信。

"有一輛巴士到三塘,隻有九公裡遠,但坐了整整兩個小時後,我剛到的時候并不熟悉它,我覺得坐在公共汽車上很複雜,不像我們的小地方。

在安徽家呆了幾十年,突然來到了陌生的杭州生活,車青雲一開始不敢和小區裡的人聊天,"我自己的國語不好,溝通不是很友善,也不敢随意說話。"

尋找新生活的支點:

找個圈子,豐富自己

大孫女出生于2011年,現上國小四年級。

車青雲和他的老搭檔住在萬家興市。我的家人和母親也住在杭州。幾年前,兒子兒媳帶着孫女兩頭轉過身來,一周給爺爺奶奶住,一個星期住爺爺奶奶家:"現在孫女都在看書,成了我們四個老人輪流去兒子家帶孫子孫女。"

在車青雲看來,在老杭漂流中,已經比較幸運了。

車青雲喜歡打太極拳,剛來杭州體育公園附近住,就悄悄地跟着人群去玩。

2013年搬進星城後,車青雲也堅持了每天晨練太極拳的習慣,漸漸地,又有了第二個第三人加入,現在,社群太極隊有十幾名成員:"我後來主動和他們聊天,還讓我教太極拳, 我們一起鍛煉。"

在杭州有一圈後茶青雲,逐漸重新煥發活力。

他的手機上仍然有一段視訊,帶領社群太極拳隊參加了去年的比賽,"每個人都很高興赢得一等獎。"

住着千萬排屋,80歲爸爸不想再做“杭漂”了:帶娃16年,這兩個字讓人心酸
住着千萬排屋,80歲爸爸不想再做“杭漂”了:帶娃16年,這兩個字讓人心酸
住着千萬排屋,80歲爸爸不想再做“杭漂”了:帶娃16年,這兩個字讓人心酸

打太極拳是第一步,閑置的查青雲也強迫自己學習新事物,"充實自己"。

車青雲一來到杭州,就找到了一份檔案管理的工作。工作都是從零開始的,但他學得很開心,"能接觸到新知識和年輕的同僚,在一天結束的時候能接孫女,相當不錯。

兒子和兒媳經常勸查清雲讓他在家休息,但查青雲覺得這些交流是他在杭州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現在小孫女白天也不必帶,晚上我的老同伴接機,我是一個無所事事的人物,聽到别人叫我'查老師', 還是很開心,很值錢。"

現年66歲的查青雲已經把自己的戶口搬到了拱門别墅區,"也是杭州半老"。

車青雲和他的老夥伴們非常喜歡杭州,喜歡這裡的環境和人員。"每次回家,老百姓都羨慕我們能跟着孩子去杭州,因為這個城市文明程度很高,發展良好。

懷舊之情仍然經常徘徊在車青雲的心中。

他放不下家鄉的老母親。"每年我都會回安徽三四次,至少在清明一次,一年前一次,國慶節一次。

周麗英,69歲,在杭州漂流5年

在家鄉經營工廠的"女強人"來到杭貝爾特瓦

"隻是覺得累了,那種被困住了的累"

這是"女強人"遇到的第一個問題

身穿紅色衣服的周麗穎恰好在居委會"工作"。

住着千萬排屋,80歲爸爸不想再做“杭漂”了:帶娃16年,這兩個字讓人心酸

去年,她被選為星城社群委員會的成員,每個工作日她都要工作半天。工作内容小而繁瑣,大小的居民可以找到她,但她很開心。

國語不标準,但她很自信,當她遇到難以形容的單詞時,她可以把它們寫下來。對于這位69歲的老人來說,這并不容易。

周麗穎也是老漂流中的一員。

她是諸暨,一家七口,她排在中間。不要看她隻有國中學曆,而是做事認真,敢于敢做,年輕是當地機械廠的技術技能,然後跟着老開廠,從五金企業到襪子廠再到紙漿紗廠都做過,最大的時候,勞工有40多人。

周麗穎負責外部采購和聯絡,是1980年代和1990年代名副其實的"女強人"。

她的三個孩子在工廠長大,他們看到了父母的辛勤工作。工作了兩年後,我的大女兒在杭州創辦了一家公司。周麗英關閉了他的工廠,幫助女兒做管理。

就在五年前,她才完全放棄了工作,回到了家人身邊。"我的兒子和女兒不讓我這樣做,當我的小孫子出生時,我帶着孩子回來了。

萬家興城的房子是一個年幼的兒子的,兒媳是杭州通人,相處得很好,家裡有個阿姨。"做飯、打掃衛生、照顧孩子,都是事,但是很累,以前在工廠累不覺得。

曾經南下打北,突然被家務困,周麗穎真的不适應。老同伴喜歡看書報,時間長了也享受吧,活潑的周麗穎卻覺得被困住了。

"沒有人知道你什麼時候出去。我不會說國語。"

64歲的周麗穎突然有了孫子上幼稚園第一天的感覺:陌生、躁動、孤獨。

無論鄉下走到哪裡,都是互相認識的人,随便聊了半天,但這裡不一樣。

融合,當女強人周麗穎變成老漂泊者周麗英時,同樣是一個難題。

杭州說得好。

但她說,"杭州勝于家"

不能那麼容易承認失敗。

周麗英帶着孫子開始往樓下走。

在"搖孩子"的過程中,她遇到了很多同齡人。"有的聊了幾句話,挺近的,我主動給别人加了微信。有些人是先加我,有些人是我們的同伴。"

周麗英現在的手機,微信群有十多個,社群群、活動群、新聞一一跳出來。哪裡有便宜的食物買,哪裡有活動要收禮,大家在群裡喝酒,她都參與其中,非常飽。

住着千萬排屋,80歲爸爸不想再做“杭漂”了:帶娃16年,這兩個字讓人心酸
住着千萬排屋,80歲爸爸不想再做“杭漂”了:帶娃16年,這兩個字讓人心酸

除了"上班",她還做志願者,每周做兩次交通管制員,還要監督垃圾分類,參加社群組織的各種活動,比如學習杭州方言,學習做杭州幫餐。現在不僅會做糖醋排骨、西湖醋魚、炸鈴等杭州菜,還會不時冒出杭州方言。

盡管如此,說到她的老房子,她的眼睛還是閃閃發光,"杭州比家好"。我們的小樓高三層,一樓高3.8米,很大。"現在杭州的房子是138平方米,但孫子們正在長大,沒有地方穿衣服。

隻要她回家,她提前打電話,老姐姐們就會聚在家裡,隻要能打招呼。"老人和他的老搭檔在諸暨住了半個月,學會了在廣場上跳舞和打腰鼓,去不想回去杭州。

周麗穎的心也很清楚,"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是為了下一代的辛苦工作,我的三個孩子都在杭州,一定要跟進杭州。"

周麗穎學習了支付寶和微信,連聯網車都會玩。在疫情爆發之前,每年春節,她和她的伴侶都會和孩子一起出國旅行。

"我老人說他要回家鄉。我不确定。"周麗英最後說道。

來源:錢江晚報時光記者 楊曦見習記者 潘偉 記者 趙湘燕、楊寶貝

專欄編輯:張武 文字編輯:李林偉 标題 圖檔來源:塗蟲 圖檔編輯:蘇偉

來源:作者: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