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随着努尔哈赤带领的女真铁骑入关,存续二百多年的明朝灭亡,这个朝代之所以被后世广为研究,在于其统治的二百年有太多精彩、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也有太多的遗憾。
0 1
记得那年当年明月的一套《明朝那些事儿》横空出世,掀起了“明史热”,引出许多粉丝,更是扩大的坊间讨论和研究的范围,大家对明朝覆灭更是产生了那种“爱而不得、得而不惜、放而不舍、弃而不甘。终其半生满是遗憾”的感觉。
时至今日,有句话广为传播:明朝二百多年的历史里,没有称臣、没有纳贡、没有和亲、没有侵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军卒葬沙场、儿女殉江山,和后来的清朝比起来,简直不要太好。
这世界有粉就有黑,“明黑”则认为明朝的问题太多,皇帝、文臣、武将、宦官、墨吏问题多多,明朝不亡似乎天理不容,没有明亡哪有清朝开拓的庞大疆域,等等。当然,明史之所以有趣,无外乎是明朝这个朝代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也似乎集合了历朝历代的境遇,政治、经济、文化的各种情况。
如在在政治上有夺权的、被俘而归的、热衷研究木工的、几十年幕后操纵的、玩蟋蟀的等等各类帝王,他们风格迥异,也有权势滔天的、力图改革的、拉帮结派的、忠言直谏的、蝇营狗苟的等等各种大小官吏悉数登场,他们自放光彩。
文化上,明朝是丰富的、多元的,有阳明、泰州、江门、崇仁等学派各执学说,涌现了《三国演义》《红楼梦》《金瓶梅》等传世经典,也有文徵明、祝枝山、唐伯虎、徐祯卿江南四大才子这样在坊间留下许多故事的文艺人才。
在经济上,明朝是开放的、有活力的,有“郑和七下西洋”的探索,拓展了航洋贸易、扩大了政治影响力,但又似乎提早错过的全球“大航海时代”全面开启的时代大势,不过有力带动了民间在东南亚长期搞贸易,国与国正常的贸易丧失,官方活动转为民间努力,由此大量的白银存储的民间,造成了民富而国穷。
所以,明朝看似封闭的外在,实藏开放的内核,期间中西方交流之广泛,是后者清朝远不及的。如果当作一段故事看,开放的、有趣的、生动的、多彩的明朝,总是引人入胜,故而后世在谈及明朝之灭亡,不免有所惋惜。
明朝灭亡,后世很多人评说,明朝有人说是东林党和阉党之争,拉帮结派、祸乱朝纲······;有人说是连年天灾、民不聊生、易子而食,最终激起各处民变,张献忠、李自成等人各举大旗,振臂一呼、群集响应,这才破了明朝的龙脉······;有人说是藩府供养庞杂、富户敛财投机、官吏加派严重,困民穷民弱民的一系列骚操作下,导致百姓或家徒壁立、食不果腹,或居无定所、流荡漂泊,这才给了李自成、张献忠机会······;有人说是崇祯懦弱无能、刚愎自用、生性多疑,用人上缺乏魄力、政治上缺乏手段、军事上缺乏谋略,让本就旁落的皇权更是变成空架子,对外无法抵御外敌、纵横列国,对内无法整顿吏治、安抚军民,等等。
这一切的因素叠加,最终给了努尔哈赤做梦都没想到的机会,他仅仅凭借十三副甲起兵,到入关不过十万人左右,在晚明的一片混乱厮杀、斗争中,轻易地夺取了汉人的天下,要知道那时的李自成、张献忠哪个不是手握几十万大军。讲到这里不免感慨,梅山上崇祯逼迫皇后和妃子自杀,又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女,自己也吊死在了那棵歪脖子槐树上,算是保住了明朝最后的尊严,崇祯留下的那一份遗嘱更是包含了对列祖列宗、对天下生民的愧疚、无奈与悲痛,令后世叹息。
0 2
历史的乐趣不仅在于它的规律性、必然性,更在于它的偶然性、不确定性。
明朝后期,经过万历(具体是万历十五年)始,自崇祯逃出紫禁城的七八十年,皇帝、官、宦、商、学子、商人等一轮猛操作,让大明王朝从肌体到骨髓,千疮百孔,到处都是问题,而这一切的一切祸患早有迹象,只是在仓促中接下“烂摊子”的崇祯皇帝,“被迫”成为了这个已经崩塌帝国,最后的送葬人。
从结果上看,是亡于崇祯最后的无能统治,但从过程上看,帝国开始崩溃是源自万历,清人修撰的《明史》中评价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这也得到了明朝遗老的认可,比较民间对明朝前途普遍担忧的出现,就在万历年间。对于崇祯皇帝,他作为继朱祁钰、朱常洛,之后第三位悲剧帝王。
关于朱祁钰,在1449年,朱祁钰的哥哥朱祁镇,受宦官王振怂恿下御驾亲征瓦剌,在土木堡之战中被俘,他临危受命、顺应接位,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并在北京保卫战中破解了明朝的危局,励精图治、力挽狂澜,百姓安居乐业,但在瓦剌放回朱祁镇之后,他没能做到善待兄长,将其软禁在南宫,并在之后还做出了更易皇储(朱见深是皇太后所立)、废黜糟糠之妻等事,1457年朱祁钰突发重病(据说是被下毒),朱祁镇与部分旧臣伺机而动,发动了夺门之变,亦被朱祁镇软禁,没到一个月就死掉了,还被斥为“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并废其帝号,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
关于朱常洛,遭遇第一个国本之争,熬了二十多年太子,高高兴兴的去上任时,身体健康、面色红润、精神饱满,结果一个月就暴毙,暴毙之说也留下了明朝三大扑朔迷离、也是最神秘的奇案之一“红丸案”,据说是朱常洛登基之后,贵妃郑氏,为了讨好他,送给他八个美女,于是夜夜笙歌的朱常洛,耗尽了自己的精气,在服下方从哲的仙丹后,继续放纵享乐,造成了暴毙。这件事中,有人说他是被郑贵妃的阴谋所害,毕竟郑贵妃在其还是太子时就想废掉朱常洛,立自己的儿子朱常洵作太子的(国本之争),后又造成了东林党和阉党(魏忠贤)的斗争。对于朱常洛来说,是时运不济、命运弄人,对于政局来说,这件事更为腐朽的晚明再添雪霜。
崇祯在位期间下过三次罪己诏(有史以来最多),第一次,因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带动的各处农民军起义,特别是南京被攻占,摧毁了陵墓、烧毁了宫殿···,外有后金三次入境扰乱。第二次,起义军死灰复燃,清军多路破关而入,声势更胜,军民死伤惨重。第三次,大顺国成立,内忧外患连番搅动,帝国几近灭亡。皇帝的罪己,一般都看似罪己、实则罪下臣。三次罪己诏,也是明朝最后灭亡的三个节点。三次罪己诏,三次迫不得已,一次比一次更卑微和无奈,一次又一次预示着王朝的覆灭。
0 3
万历皇帝继位后的前十年,明朝的气象还是令人振奋的。经过张居正改革,在北边,和蒙古的问题解决了;在东北,和女真的问题正在解决;在内地,各种民变也正在平息。尤其是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进行土地清丈,给明朝的财政带来了很大的意外之喜。只不过,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惰政与爱财,与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励精图治、殚精竭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极易让大家认为明之亡,亡于顷刻之间,亡于大势已去。
明朝什么时候亡,亡在哪个皇帝的任内,因什么而亡,某个皇帝的在位时间有多长,这些问题都带有偶然性、不确定性。
历史的戏剧性在于,万历皇帝偏偏又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悉数明朝的皇帝中,明太祖朱元璋是励精图治的,他做了三十一年皇帝;明成祖朱棣是开疆拓土的,他做了二十二年皇帝。而惰政而又贪财的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在皇位上竟然坐了四十八年之久,久坐君王的儿孙都是短命的。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没有等到继位就死了;朱棣的太子朱高炽监国二十多年,等到父亲死后,他继位不到一年就死了;朱翊钧的儿子朱常洛做皇帝没做满一个月就死了。这又是一种偶然性,历史的必然性中总是充满偶然的意味,让后人不得不思考命运的轮回与因果。
“历史上只有百年的王朝,哪里见过千年的王朝?何况百年以后,中原难道没有王者出现吗?如果有王者出现,我们就要归附。”这是一种趋势,一种必然性。
历史上,万历皇帝处于一个朝气尚未衰退的王朝,有张居正领衔的一班朝臣鞠躬尽瘁、力行革新、求图兴国,但是也遇到了李太后、冯保等人干预朝政、利己误国。
历史的浩渺如同烟尘,后世之评说如同青山,许多事已经无法考证,但是历史给出的答案已无可辩解,万历皇帝也许开启了明亡的“潘多拉”魔盒,但是后世子孙、朝臣、世子、学子焉能无过?
图文| 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