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德国小伙来中国山区支教10年,拒入“感动中国”,成名后选择离开

作者:历史碎碎读

#你好!2024#

我不想感动中国,我希望中国能够感动我,也希望能够重视,这些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2006年,“感动中国”评选组找到了正在广西切烈乡板烈村小学,恭喜德国外教卢安克当选“200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德国小伙来中国山区支教10年,拒入“感动中国”,成名后选择离开

这个评选普遍都是中国人,一个外籍教师当选,十分罕见。但卢安克得知这些人的来意后,第一反应不是高兴,而是拒绝入选“感动中国”,随后,还拒绝了各种视频采访。

一个在中国支教10年的外籍教师,为了来中国支教,多次被遣返拒绝签证,依旧不懈努力要来到中国支教。然而因为一次评选,卢安克又选择了离开中国。

德国小伙来中国山区支教10年,拒入“感动中国”,成名后选择离开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为何拒绝在中国成名?在被大肆报道后,卢安克为何果断离开中国?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感动中国”的外国支教

2006年,“感动中国”评审团找到了正在板烈村小学教书的卢安克,邀请卢安克去北京领奖。一个外国外支教10年的外教,能够获得中国人认可,并且给予奖项。本来是一个值得骄傲的事情。

德国小伙来中国山区支教10年,拒入“感动中国”,成名后选择离开

但“感动中国”评审团说明来意后,卢安克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反而直言:“我不想感动中国,是这里的人感动了我,我希望中国重视这些山村孩子的教育”!

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也让评审团明白,卢安克就是一个不为名利的好老师。最后,评审团只能尊重卢安克的意愿,不再邀请卢安克到北京领奖。

远在广西山区的支教老师卢安克,究竟是如何被评选为“感动中国人物”的?虽然卢安克不为名利,为了扎根中国山区,受尽苦楚,但卢安克的一举一动,早就被当地人看在眼里。

德国小伙来中国山区支教10年,拒入“感动中国”,成名后选择离开

为了让这些山区孩子,能够享受教育,这位从德国来的卢安克老师,一个人负责美术,音乐,英语和数学等多个科目。

因为山路崎岖,很多孩子跌跌撞撞,稍有不慎就摔得浑身是伤。卢安克更是联系了远在德国的哥哥,为村里攒助了修路材料钱,带着全村老小铺设了唯一的水泥路。

卢安克明白留在大山深处的孩子,大多数都是没有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生活条件差,内心孤独,而卢安克却设身处地的带着孩子学习,玩耍,就像是一个同龄人一样,陪伴着这些孩子。

德国小伙来中国山区支教10年,拒入“感动中国”,成名后选择离开

很多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孩子,不仅从卢安克身上,学到了知识,也感受到了温暖,时间长了,卢安克被孩子们亲切的称为“卢爸爸”。

除了无私的奉献之外,令人心疼的是,卢安克为了这些孩子们奉献了所有,但自己却舍不得吃喝,整个人瘦的只剩下骨头。

为了帮助这些大山里的孩子,卢安克更是经常浏览网上各种兼职活动,靠着这些兼职赚到的钱,帮助自己的学生。

德国小伙来中国山区支教10年,拒入“感动中国”,成名后选择离开

这样一个无私奉献的老师,怎么能够不感动当地,不感动中国呢?随着“感动中国”评选的发酵,大家也有一个疑问,卢安克出生于德国,跟中国相隔万里,为何卢安克会来到中国,又是怎么跟中国山区的孩子们结缘的?

与中国结缘的德国小伙

德国小伙卢安克,放弃德国高薪工作,来到中国山区支教10年,不为名不为利,甚至找各种兼职贴补学生,甚至拒绝了“感动中国”评选。这样一个无私的外籍教师,究竟是如何跟中国结缘的?究竟为何放着好日子不过,偏要到中国贫穷山区受苦呢?

德国小伙来中国山区支教10年,拒入“感动中国”,成名后选择离开

这个拒绝入选“感动中国”的外籍教师名叫卢安克,在来到中国之前,他出生于德国汉堡一个中产家庭,卢安克是家里的老二,上边有个双胞胎哥哥,还有一个妹妹。

一个家庭里三个孩子,虽然卢安克父母尽量的一碗水端平,但卢安克还是养成了孤僻的性格。

卢安克的父母都是当地的教师,对于三个孩子的教育问题十分重视,再加上社会地位高,卢安克生活无忧,童年过得也相对平稳。

德国小伙来中国山区支教10年,拒入“感动中国”,成名后选择离开

自从进入了青春期,卢安克最喜欢的就是旅行,到各种陌生的国度和城市探索。年少时期的卢安克,就有一个环游全世界的梦想。

爱上旅游爱上户外的卢安克,放在学习上的时间减少,中学毕业后,卢安克就开始学习帆船技能,因为上手太快,还做过几个月的帆船教练。

德国小伙来中国山区支教10年,拒入“感动中国”,成名后选择离开

当然这种专注于自己爱好的生活十分短暂,按照德国的规定,卢安克需要在适龄阶段服兵役。经过几年时间的服役生活,卢安克退役后,心态也有了变化,又开始追求艺术,进入了德国汉堡美术学院就读。

为了自己环球世界的梦想,卢安克积极地争取了交换生的名额,而当时卢安克的目的地,就是遥远的东方国度——中国!

来到中国的卢安克,觉得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十分的特别,学习工业设计的卢安克,看着富有中国特色的古建筑,以及包含的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德国小伙来中国山区支教10年,拒入“感动中国”,成名后选择离开

当然除了文化底蕴丰厚之外,孤僻惯了的卢安克还发现,中国是一个很包容很热情的国家,在中国待了一年时间,所见所闻融化了卢安克冰冷的心。

也因为这次体验,即便是交流学习完之后,依旧要回去自己的学业。卢安克依旧对中国念念不忘,午夜梦回的时候,总是想到在中国的人和事,这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也迫使卢安克下定决心,一定要再次到中国看一看。

1996年,顺利毕业的卢安克,收拾行囊再次踏上了飞往中国的航班。从繁华的大都市,辗转了好几个城市,最终留下卢安克的,却是广西阳朔一个偏远的农村。

德国小伙来中国山区支教10年,拒入“感动中国”,成名后选择离开

因为经济落后,卢安克去的村子,到处都充着破败和荒凉。因为前后反差太大,卢安克也意识到知识教育的重要性。

1997年,卢安克曾经在广西一个偏远的农村开办青年学习班,教授那些十几岁的孩子识字学知识,但落后的思想和毫无计划的推行,也注定了这次开班不会成功。

随后,不甘心的卢安克又到残疾人职业学校,担任德语教师。结果,刚刚开课没多久,又因为没有教师资质,被罚款3000元。

离开残疾人职业学院后,卢安克又经历了就业证遭拒和签证到期,无奈之下,这个一心想要改变中国农村现状的老师,不得已返回了德国想办法。

德国小伙来中国山区支教10年,拒入“感动中国”,成名后选择离开

1999年,经历了到中国当志愿者被拒后,不愿放弃的卢安克,成立了一家教学办事处,如愿留在了中国教学,而且自此之后,卢安克的命运也跟中国亲密相连。

这样一个把爱洒在中国的德国教师,为何在一夜成名后,却被逼得离开了中国呢?

陷入舆论漩涡

德国小伙到中国山区支教10年,拒绝采访拒绝入选“感动中国”。没想到,不远出名的德国小伙,还是被无数国人关注。迅速成名后,却被逼得离开了中国呢?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德国小伙来中国山区支教10年,拒入“感动中国”,成名后选择离开

2006年,“感动中国”的邀请,让卢安克迅速成名,当然成名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卢安克就因此受到了不少的困扰。

在收到邀请的时候,卢安克曾经直言:我不想感动中国,我希望中国能够感动我,也希望能够重视,这些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德国小伙来中国山区支教10年,拒入“感动中国”,成名后选择离开

可见,卢安克对于中国教育的担忧。因为性格孤僻,卢安克不愿意面对镜头和记者,以及回答一些不关要紧的问题。

但是“感动中国”的大名,还是让卢安克迅速爆火,不少人希望挖掘卢安克背后更多的故事,究竟是怎么跟中国结缘的,为何要留在中国偏远的山区等等的问题,让卢安克十分的不适应。

德国小伙来中国山区支教10年,拒入“感动中国”,成名后选择离开

除了这些话题之外,最让卢安克头疼的,就是那些网友的无端猜测。

在卢安克看来,自己不是一个伟大的人,之所以留在山区教书,只是因为想要改变这里的孩子。卢安克即便是在中国待了十多年时间,让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刚刚来到广西山区落后村子里,那些孩子们单纯美好的眼神。

德国小伙来中国山区支教10年,拒入“感动中国”,成名后选择离开

尽管这些孩子,生活条件艰苦,甚至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对于陌生人,依旧保持着纯真善良这些天性,让卢安克深深的被触动了!

但是,卢安克的所作所为,在他被曝光后,引发了一大波无端猜测。有人觉得卢安克放弃德国的优沃生活,来到中国偏远的山区,是因为他有目的。

也有人觉得,卢安克之所以在一个贫穷农村,跟一群孩子在一起,是因为无法启齿的“特殊癖好”。

德国小伙来中国山区支教10年,拒入“感动中国”,成名后选择离开

自从卢安克曝光后,不少媒体人争相来到这个差点被遗忘的村子,目的就是不喜欢镜头的卢安克。因为这些镜头,也因为舆论的风波,让卢安克压力倍增。

感觉整个人活在大众的监视之下,让卢安克十分的不适应。因为压力太大,原本想着在中国度过漫长一生的卢安克,只能中断教学。

2012年,已经支教十年的卢安克,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德国休养。因为放不下中国的孩子,卢安克期间曾经奔波于中德两国。

德国小伙来中国山区支教10年,拒入“感动中国”,成名后选择离开

但落在卢安克身上的注视并没有消失,即便是多次尝试,卢安克依旧发现自己改变不了什么,于是最后一次回到中国,看望板烈村小学的孩子们后,卢安克留下了一句:如今这里太可怕了!

然后一个人逃离了中国!而且这一逃,卢安克再也没有回中国,也没在回曾经念念不忘的广西山区。

德国小伙来中国山区支教10年,拒入“感动中国”,成名后选择离开

攒够了失望的卢安克,无奈之下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很多人都觉得,卢安克的离开发人深省。很多人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最终造成这样的结果,损失最大的,就是那些留在山区的孩子们!可惜,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