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穷养儿可取吗?让孩子长大为价值观坚韧的人是家教的核心

穷养儿可取吗?让孩子长大为价值观坚韧的人是家教的核心

南方周末

2024-05-17 05:00发布于广东南方周末官方账号

很多人都听说过“穷养儿富养女”这句话,但对于穷养的结局,却不甚清楚。而这中间的模糊地带,恰恰值得被认真审视。因为,一些父母在作出穷养儿子的决定时,并没有想到后果怎样。在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儿子在穷养、经过磨砺后成为栋梁之材的想象。可惜,这个想象力是肥皂泡组成的。

一位网友说起的一位大学学长的故事,令人深思。学长的父亲是财务人员,母亲是老师,这样一个家庭,经济条件是相当不错的,但他的父母刻意穷养他。他从小没有零花钱,也很少买衣服,都是穿别人穿旧了的。自己的房间只有一张床,几乎没有玩具。上大学时,家里只给他每个月500元生活费。他没有电脑,手机也是父母用剩下的。他去兼职赚了点钱,带父母吃了饭,结果父母说,既然如此,那就不再给生活费了。大学四年,他在各种餐饮企业兼职过。为了攒学费,他不敢享乐,每天饭菜钱控制在20元之内,穿的鞋子多是地摊货,鞋子开胶了就用胶水粘一下。讽刺的是,他过着贫困生的生活却没有贫困生的资格。

认识他的人都说,这个学长很自卑,也没什么朋友。大四实习,他进了一家公司,直属的女领导看上了他,经常带他享受美食,带他去三亚出差,为他争取各种福利。学长大学毕业后转正,并和这个领导办了结婚证。他的父母大闹一场,却无功而返。学长只负责每个月给父母每人300元的赡养费,基本不怎么回去看望父母。

这个故事吸引了很多“同类者”的跟帖。有的人,家里是干工程的,自己去外地上小学,得坐一宿的硬座火车,从小学到大学,生活费被精确计算,多一分都没有。有的人,父母有自己的企业,很有钱,但他常常在学校吃不起饭。有的人,想吃顿麦当劳都不可得,直到28岁才知道麦当劳的滋味。

看了这些故事,不禁感慨,网上的那句话,“穷养一个男孩毁掉三代人”,真的蛮有道理的。

人的家境大体分为穷和富,这是客观条件,孩子无从选择。家里条件很好,却刻意让孩子吃苦,连吃次麦当劳、买双新鞋这样的愿望都不予满足,问题很大。事实上,正如很多网友反思的那样,很多在穷养氛围中长大的人,性格养成出了大问题。有人总结说,穷养的孩子,性格多自卑甚至扭曲心性。有的人自我评价自己在重大决策面前优柔寡断,不敢负责任,即使成年了,这个内核也没变。此类情形说到底,还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

一位网友自言,经历过穷养后,自己变得很神经质,经常发出怪叫。还有的网友表示自己不敢社交,连心里话都没人说,而在人前,他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杠精。

何以至此?不切实际、“剑走偏锋”的穷养,往往让孩子失去安全感,导致其成年后物欲很强,经常进行报复性消费和活动,以作自我补偿。此外,穷养带来的极度压抑感,或使得孩子为了求生、自保,变得极端自私、自我,为了一己私利不惜采取非常措施。

其实,磨砺心志、使孩子成长并没有坏处,如让孩子打打工、去乡下感受生活,学会做各种家务,拥有一两项一技之长等。只不过,一些“穷养”理论的拥趸把“磨砺”孩子变成了“折磨”孩子,刻意让孩子“吃苦”,从一开始就搞乱了逻辑线和概念,令过程和后果都变异。这个教训未免沉重。

穷养不好,富养就好?当然不是。家里条件很差,却信奉“富养”,超水准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培养出一个个小皇帝和小公主,等于直接给养废了,这个问题同样值得反思。

可见,无论是穷养还是富养,都有着致命的问题,都不可行。

正常情况下,其实并不需要用穷养和富养来定义,只要正常过就可以。也就是说,家里是什么条件就过什么条件的生活,既不刻意拔高水准,也不肆意降低水准。我小的时候,家里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医院挣钱,母亲干农活,经济比较拮据。我们家通常一星期开一次荤,平日里粗茶淡饭。由于我们几个子女深知家长的物质供给已是尽力,并不会心生怨言,反倒是自小学会了在路上捡拾废铜烂铁、到野地里采草药,以作生活补贴。

当然,父母把不爱学习的孩子带上工地吃点苦头,“倒逼”其知晓生活的甘苦,从而打消其任性念头,这种教育引导并不属于“穷养”。

在我看来,父母和孩子直面家庭经济真相,以自然、坚韧的心态,过着符合家庭条件的生活,经历着生活的种种考验,这是一种最朴素的家教。“平平淡淡才是真”,在这种家庭氛围成长起来的孩子,有边界感,懂得进退自如,不容易偏激失序,因而更有利于自身成长。

跳出穷养和富养的认知框架,应该看到,父母给予的生活条件只是孩子成长阶段的必需品,因而是不能一味地、永久地索取的。

人生在世,有过得好的,也有过得差的。过得好和过得差,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想要过得好,必须自己有志气、有勇气、多努力,而不是靠家里。眼睛只盯着父母的口袋,只想着躺平与消费享受,这种人不可能有出息。

一个人唯有及早树立“为自己负责”的价值观,勇敢、自律,积极开拓,面对风雨和挫折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方能跨出家庭的一亩三分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走向外面的真实世界,长成参天大树。这一点,应该成为父母家教的核心。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伍里川

责编 陈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