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沂蒙山民歌与沂蒙精神

作者:资深媒体人journalist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高粱那个红来哎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场。咱们的共产党哎领导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走进沂蒙山区,这首沂蒙山小调,在山里,在田间,四处回荡,这首歌沂蒙山的百姓已经传唱了七十年,七十年里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人们认识沂蒙山,就是从听了这首沂蒙山小调开始的。沂蒙山小调与茉莉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蜚声海内外;“沂蒙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

我的老家在山东,我骄傲我是革命老区的孩子。其实,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并没有“沂蒙山”这座山。沂蒙山在地理上指的是以蒙山、沂山为地质坐标的地理区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被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在人们心中她是革命老区、革命胜地、革命传统,还是“沂蒙母亲”、“沂蒙红嫂”和“沂蒙六姐妹”,更是“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作为山东人,有首经典歌曲在我的心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就是沂蒙山小调。沂蒙山区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光荣的红色根据地。抗日战争爆发后,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审时度势,派党政军进驻沂蒙山区,开辟沂蒙抗日根据地。自1938年5月起,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八路军一一五师、八路军第一纵队、新四军、华东野战军先后进驻沂蒙,开创了以沂蒙山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在党的带领下,沂蒙人民同仇敌忾,抛头颅、洒热血,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用生命和鲜血染红了八百里沂蒙大地。

人人那个都说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多好看,风吹那个草地见牛羊。每句话都如同一段诗篇,每段句子都唱出动人旋律,这首优美的小调斑驳了那段血染的岁月,却依旧散发着日久弥新的光彩,它推动着历史的车轮见证了沂蒙人民过去的艰苦岁月,见证了沂蒙儿女今天的幸福生活。蒙山巍巍沂水长,这首悠扬的旋律不禁让人想起那段抗日战争最困难的岁月。就是这样一首歌,鼓舞了我军的斗志,瓦解了敌方的士气。是这样一首歌,凝聚了军民的斗争信念,汇聚了沂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望海楼下,白石屋村,沂蒙山小调诞生地。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这首优美动听的《沂蒙山小调》,唱红了齐鲁大地,风靡了大江南北。人们虽然对《沂蒙山小调》的优美旋律耳熟能详,但很多人并不清楚这首歌曲的真实来历,更不知道《沂蒙山小调》的前身竟然是《反对黄沙会》而作。这背后到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一、在反对“黄沙会”的革命斗争中,孕育和诞生了《反对黄沙会》这首歌,也就是今天的《沂蒙山小调》之前身。

(一)抗战时期,“黄沙会”是被国民党顽固派操纵和利用的反动会道门组织,人多势众,反对我党领导的抗日政权,当时对八路军在沂蒙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危害极大。

1.“黄沙会”最初是一个兼具武术与巫术为一体的民间武装自卫、防匪防盗组织。“黄沙会”后来被张里元等国民党顽固派操纵和利用,成为抗战初期反对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反动会道门组织。“黄沙会”成立后,因发展迅速,人数众多,管理混乱,其内部产生了矛盾和利益纠葛,互相争斗,且各方拉拢,逐渐改变和背叛了其“保家卫民”的成立宗旨,慢慢地蜕变成为反动地主武装,并被当时的国民党顽固派、临沂地区专员张里元所操纵和利用,专门用来对付共产党和八路军,“黄沙会”也从最初的民间防匪防盗的自卫组织嬗变成为反动的地主武装,成为共产党和八路军不得不打击的专政对象之一。

2.“黄沙会暴乱”。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日寇、汉奸和国民党顽固派勾结在一起,联合对共产党刚刚建立的沂蒙山抗日根据地进行蚕食、围剿和扫荡,已投靠了国民党顽固派张里元的“黄沙会”也不断散布谣言,欺骗人民群众,他们说八路军杀人放火,参加“黄沙会”可以使全家保平安,喝了“黄沙会”的符水可以刀枪不入,专门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相对抗。1940年5月,在国民党顽固派张里元的操纵下,“黄沙会”在今蒙阴、沂南和费县一带的沂蒙山地区发动了武装暴乱,他们抢劫群众财产,杀害抗日干部,以封建迷信和武装暴力阻挠当地群众参军参战,反对共产党和八路军,史称“第一次黄沙会暴乱”。为了扫除抗日障碍,打击国民党顽固派和“黄沙会”的嚣张气焰,在政治教育和争取工作未能凑效的情况下,1940年6月,八路军山东纵队鲁中部队和抗大一分校第二、第五大队以及沂南县地方抗日武装在沂蒙山地区发起了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及反动会道门“黄沙会”的战役,经过两昼夜激战,迫使张里元的反动地主武装和“黄沙会”暴徒退至蒙阴县的石屋山一带。1940年8月,115师一个团从蒙山南面向北攻击,抗大一分校从北面的垛庄向南攻击,一鼓作气攻下了石屋山,彻底打垮了国民党顽固派的部队及“黄沙会”暴徒势力,张里元率残部狼狈逃离了蒙山地区,“黄沙会”被迅速镇压和瓦解。至此, 蒙山南北成为新开辟的抗日根据地,“黄沙会”因发生暴乱而被抗日民主政府宣布为反动组织,明令予以取缔,会徒被要求登记自首,但香主聂凤奎逃脱。

1946年,“黄沙会”又死灰复燃,再次进行武装暴乱,史称“第二次黄沙会暴乱”,但随即被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彻底镇压和斩草除根。1946年3月,在国民党潜伏特务的暗中操纵和支持下,“黄沙会”原香主聂凤奎纠集原伪军头目黄万义、国民党兵痞戚友修又在沙沟峪村秘设香堂,恢复“黄沙会”,密谋在沂南县、蒙阴县和蒙山县三地再次进行武装暴乱。蒙山县( 注:蒙山县于1946年2月成立,现改名为“费县”)公安局治保股长黄波接到密报后带人前去马头崖乡公所进行调查和了解有关情况,“黄沙会”被打草惊蛇,聂凤奎等人在慌乱中提前进行了武装暴乱。1946年4月30日夜,聂凤奎、戚友修和黄万义纠集30多名暴徒包围沙沟峪村民兵队部,砍伤民兵队长杨士成、民兵聂怀印等人,抢走4支枪,之后又窜至马头崖乡公所和彭家岚子村,杀害了县公安局治保股长黄波、青年干部刘佃志和炊事员黄万起,还砍伤和绑架多人,并将乡公所的财物抢劫一空,随后窜往蒙山玉皇顶,史称“第二次黄沙会暴乱”。1946后5月1日,蒙山县县大队、公安局200余人和青石区武装部民兵一同前去围剿,暴徒负隅顽抗。县大队200多人分4路冲上玉皇顶,将匪首聂凤奎、黄万义等13人当场击毙,并生擒16人,但遗憾的是暴徒戚友修逃匿而不知去向。1946年5月9日,蒙山县委、县政府在马头崖村为牺牲的同志举行追悼大会,并在会后将抓获的“黄沙会”骨干分子戚成俊、戚四虎和戚保文枪毙。广大人民群众对此无不拍手称快,“第二次黄沙会暴乱”被彻底平息,“黄沙会”从此灰飞烟灭!

(二)为彻底铲除“黄沙会”这潭污泥浊水和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解救被蒙蔽的广大会众,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奉命创作了《反对黄沙会》这一革命歌曲,对取缔和瓦解“黄沙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40年6月上旬,抗大一分校在参与武装打击“黄沙会”的同时,也给分校文工团下达了政治宣传任务——以文艺宣传为武器,写一首反对黄沙会的歌,揭穿“黄沙会”装神弄鬼的丑恶嘴脸和骗钱骗财的阴谋诡计,控诉“黄沙会”的罪行,教育被蒙蔽的广大群众,瓦解“黄沙会”的力量。在我战斗部队的掩护下,为便于搜集素材和加大宣传力度,文工团进驻至沙沟峪村附近的白石屋村。文工团团长袁成隆(注:建国后曾任农业机械部副部长)把创作歌曲的具体任务下达给了编审股长李林(注:建国后曾任海军文化部长和上海歌剧院顾问)和文工团员阮若珊(注:建国后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

1.沙沟峪大青山(又称沙沟峪东山)山半腰的“石棚”(注:当地人对天然石头屋的俗称),是《反对黄沙会》歌词的初创地和灵感诞生地。接受了创作反对黄沙会歌曲的任务之后,李林和阮若珊深入到“黄沙会”盛行的沙沟峪、螺石沟、马头崖一带的村庄进行实地调查和采访,搜集创作素材。6月份的一天傍晚,在完成对大青山山半腰的螺石沟村采风调查之后,李林和阮若珊放松心情,坐在半山腰凉爽的石棚里,听着石棚边上小溪里的淙淙流水声和周围悦耳的鸟鸣声,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宛若银色飘带的青龙河(又称薛庄河)、灿烂美丽的夕阳及山坡上成群的牛羊......李林和阮若珊心旷神怡和心潮澎湃,阮若珊挥笔写下了《反对黄沙会》(《沂蒙山小调》的前身)歌词: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地见牛羊。自从(那个)起了(哎)黄沙会,家家(那个)户户遭了殃。牛角(那个)一吹(哎)嘟嘟响,强逼(那个)青年上山岗。硬说俺那肉身子能档枪炮,谁知(那个)子弹穿过见阎王。装神(那个)弄鬼(哎)把人害,烧香(那个)磕头骗钱财。八路(那个)神兵(哎)从天降,要把(那个)害人虫消灭光。沂蒙山的人民(哎)得解放,男女(那个)老少喜洋洋。2.费县薛庄镇的白石屋村,系《反对黄沙会》歌曲的谱曲地、定稿地和最初表演地。阮若珊和李林在大青山山半腰的石棚完成《反对黄沙会》歌词的创作之后,马上返回驻地白石屋村,他们连夜在一间乱石砌墙、茅草盖顶的简陋民房里开始了歌曲的创作和修改。美妙的旋律响起,沂蒙的绿水青山在音符中流淌和激荡。歌曲初创完成之后,李林左手拿着底稿,右手打着呱哒板,在白石屋村边的小河边唱给同志们听,让大家提意见。那通俗、易懂的歌词,美妙动听的曲调和他那富有风趣的表演,一下子就扣住了每个人的心弦,赢得了文工团员们的一阵阵热烈掌声。

3.《反对黄沙会》歌曲对打击和瓦解“黄沙会”这一反动会道门组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反对黄沙会》歌曲创作完成之后,文工团员们纷纷进行学唱,然后到各部队和驻地群众中尽情歌唱和教唱《反对黄沙会》歌曲,此歌在反顽战役和反对黄沙会的政治攻势阶段,出色地发挥了瓦解敌人、教育群众、鼓舞我军斗志的重大作用,受到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当地一些参加“黄沙会”的老百姓听了这首歌,认清了“黄沙会”的丑恶嘴脸和欺骗本质,纷纷倒戈;黄沙会成员的家属听了这首歌,纷纷劝家人脱离“黄沙会”,这首歌在当时起到了分化、瓦解黄沙会的重大作用,发挥了不战而曲人之兵的效果,斩断了黄沙会迷惑和欺压人民群众的魔爪,“黄沙会”随即土崩瓦解。从此,当地的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纷纷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人民群众与八路军结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爱党爱军成为沂蒙人民永不磨灭的灵魂烙印。

二、1940年8月,阮若珊和李林将已经完成打击和瓦解“黄沙会”历史使命的《反对黄沙会》歌词进行了重大修改,并更名为《沂蒙小调》,这首歌成为鼓舞广大军民抗日救国的革命歌曲,随即在山东各抗日根据地争相传唱。1940年8月,随着黄沙会的土崩瓦解和抗日形势的发展变化,阮若珊和李林又对《反对黄沙会》的歌词进行了重大修改,在保留了前两段歌词的基础上,将反对黄沙会的内容修改为抗日的内容,删除了反对“黄沙会”的词句,并易名为沂蒙小调,汇编入《垛庄战斗组歌》之中。在1940年8月的垛庄战斗庆捷大会上,阮若珊独唱了沂蒙小调这支歌,受到广大军民的热烈欢迎,引起轰动,争相传唱。沂蒙小调随后便不翼而飞地传遍了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晋察冀等各抗日根据地,成为鼓舞人民、瓦解敌军的著名战歌。因当时条件有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沂蒙小调没有正式出版,只是依靠口头传播。

三、抗战中鼓舞人民瓦解敌军的战歌

沂蒙山小调在抗日战争期间就广为传唱,并成为鼓舞人民、瓦解敌军的著名战歌。曲作家李林的生前好友、著名作曲家商易回忆道:“我第一次接触这首民歌是1944年。当时我正在日寇盘踞的济南市读中学。一位高班的同学悄悄地唱给我听,说是从鲁南抗日根据地传过来的。在那长夜漫漫的敌伪统治区,听到这样的民歌,真像数九寒天扑面吹来一阵温暖的春风,又像渴饮一杯清冽的泉水沁人心脾,顿时感到无比振奋——人民在战斗,中国不会亡!”

肖民和傅泉是抗大文工团的团员,肖民回忆当年打临沂城时满怀深情地描述说:“1945年,八路军准备解放鲁南重镇临沂城,盘踞临沂城的伪军司令王洪久部打出国民党旗号固守。攻城前夕,领导派肖民和傅泉去做瓦解敌军的工作。他俩来到城墙边,趴在护城河外的屋脊上,高声喊道:“日本鬼子马上就要完蛋了,你们不要再替他们卖命了!沂河两岸的人民受尽欺凌,八路军即将攻城解救临沂的百姓,你们朝天开枪就算还有中国人的良心。现在,我用小提琴拉一曲沂蒙山小调给大家听。”于是,肖民爬上屋顶,平躺着拉了起来,临走,听到喊话的伪军朝天放了数枪,算是对他俩的回应。

四、今天沂蒙山小调旅游区因沂蒙山小调诞生在该地得名,是沂蒙山著名的革命纪念地、全国青少年传统教育基地,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者不仅享受白石屋村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而且了解、学习到革命战争时期沂蒙山人民对党、对解放军的热爱,对革命战争胜利的贡献。陈毅元帅曾含泪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民。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当我们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听着小调,听着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对解放军子弟兵一幕幕感人的故事,我们内心会受到强烈震撼,深深理解陈毅元帅的话,中国革命的胜利的法宝之一,就是党和人民血肉相连的鱼水关系。

在山东省费县第三高峰蒙山望海楼山下白石屋村,耸立着两块巨形花岗石,一块镌刻着“沂蒙山小调诞生地”8个大字,另一块正面镌刻着广为传唱的沂蒙山小调歌词和乐谱,背面镌刻着沂蒙山小调诞生记。我们从诞生记中了解到这是一首革命历史歌曲,它的词作者和曲作者是当时共产党领导的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的团员阮若珊和李林。这样一首战争时期的革命历史歌曲,如今成为今天广为传唱的具有浓郁抒情色彩的山东民歌。

当时文工团就驻扎在白石屋村,他们在一间乱石砌墙、茅草盖顶的简陋民房里开始了创作。这里很贫瘠,但山清水秀、安然恬静,阮若珊陶醉于沂蒙山的自然风光,她很自然地写下了: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这两段歌词是对沂蒙山自然风光的描述,满腔热忱地道出了沂蒙父老乡亲对家乡山水的深情和爱恋。团员胡荫波刚好进屋去拿东西,看到他们俩正在认真地研究、切磋,就赶快出来了。在给歌词谱曲时,李林想起小时候在家乡东北,经常听到从口外闯关东的逃荒艺人唱的一个调子,根据自己的记忆给《打黄沙会》谱了曲。后来有关这个曲调到底是来源于河北还是山东,一直争论到今天。有人就这个问题专门致信李林问究竟,李林在信中是这样说的:“关于小调的来源究竟系属山东还是河北民歌?我已记不清楚也弄不清楚了。因当时‘闯关东’流落街头讨饭卖唱的人,大多系山东、河北人。……加上当时年纪太小,很难分出是哪儿的民歌,只是听得好听,多了,熟了,就留下点印象,音影。……当时只凭记忆,边哼边用简谱记下来,后来又边唱边改,越改山东味儿越浓了,慢慢唱的人也越来越多,越改越顺口了。”

由于革命形势发展变化很快,阮若珊和李林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对《打黄沙会》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在保留前两段歌词的基础上,将反对“黄沙会”内容的段落改为抗日的内容,并重新拟用了一个新题目。

1953年秋,山东军区文工团副团长李广宗、乐队指挥李锐云、研究组组长王印泉,将原来歌词中的抗日主题改为歌颂家乡的主题,并续写了后两段歌词,重新记录了曲谱,定名为沂蒙山小调。1957年6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东民间歌曲集》中,收录了李广宗、李锐云、王印泉三人创作改编的歌曲沂蒙山小调。至此,沂蒙山小调最终定型。

1953年,在原渤海军政文工团时以擅唱民歌出名的女高音演员王音璇,首次演唱了正式定名后的沂蒙山小调。1964年,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韦友芹演唱了沂蒙山小调,受到陈毅等中央首长的称赞,后被录制唱片。20世纪80年代,山东歌手王世慧三次进中南海怀仁堂汇报演唱沂蒙山小调,赢得了国家领导人的赞誉。沂蒙山小调融入时代音乐元素,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如今,这首小调不仅唱红沂蒙山区、风靡齐鲁大地、传遍大江南北,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联合国亚太地区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优秀民歌。南有《茉莉花》,北有沂蒙山小调,优美的旋律代表着中国的文化和文明被世代传承。后来,沂蒙山小调历经修改、充实和完善,体现了沂蒙老区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是沂蒙老区党政军民保家卫国、鱼水情深质朴情感的集中表现。这支曾经唱响沂蒙儿女献身疆场的经典小调,在新的历史时期注入了更强的时代精神,饱含着沂蒙人民对党的无比忠诚、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无比坚定的信仰,激励着沂蒙人民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五、沂蒙山人的奉献牺牲精神永放光芒。“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行走在巍巍蒙山、滔滔沂水间,仿佛一草一木都在深情吟唱着动人的旋律,诉说着这片红色土地上军民同心、鱼水情深的故事。要大力弘扬“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沂蒙红嫂,是沂蒙山区的光荣和自豪。在战斗形势极为严酷、物质条件极端艰苦的年代里,为了抗击敌人、消灭敌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千千万万沂蒙妇女,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她们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英勇悲壮的动人乐章,以非凡的实际行动,塑造了新时代中国妇女的光辉形象。沂蒙红嫂圣洁的乳汁,哺育了革命志士,沂蒙红嫂崇高的形象,凝聚在新中国不朽的丰碑!革命战争年代,英雄的沂蒙人民,前赴后继,无私奉献,为新中国的创立,建立了卓越功勋。1955年授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中,三分之一曾在沂蒙山驰骋沙场。

沂蒙老区作为老区从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至解放战争1948年战略反攻,共有留下名的6万多名烈士,加上没留下名字的共约近10万烈士,共计有20多万人次参军参战,中国的大规模战争可以一直持续到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沂蒙人参加战争的时间从1937年至1953年计有16年。

抗战胜利时,后从沂蒙老区抽调了滨海第一师、第二师和滨海支队约3万余人挺进东北,组成东野第一纵队,这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中国头号王牌军、为解放军赢得"最可爱的人"的称号、有"万岁军'之誉的38军。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区是国民党重点进攻的两个地方,而且是国民党投入兵力最多、最精锐的嫡系部队的战场。解放战争时期兵力最雄厚的三野、四野部队里有大量的沂蒙人。在抗日战争时期,地处沂蒙腹地的临沂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和山东解放区的首府所在地,是中共中央华东分局、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八路军山东纵队、一一五师司令部、抗大一分校、大众日报社等党政军机关驻地。抗战胜利后,中共华东局、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山东省政府也都在临沂成立,临沂成为华东的战略指挥中心。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都曾在沂蒙山区工作过、生活过、战斗过。在1955年至1965年授衔的1614名共和国开国将帅中,有3位元帅、2位大将、13位上将、64位中将和349位少将曾在蒙山沂水转战。

正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诞生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在沂蒙山区这片红色沃土的具体承载、展现和升华,是党和人民群众共同铸就的伟大精神,它生动展现了党、军队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情谊和血肉联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在沂蒙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始终不渝、舍生忘死地践行党的宗旨。这成为了党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的前提与基础。沂蒙精神的特质概括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深刻揭示了党同人民、军队与老百姓同心同向、血肉相连的关系,深刻回答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问题。沂蒙精神之所以不因岁月流逝而褪色、不因时代变迁而黯淡,就在于它以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特殊标识,体现着党的性质和宗旨,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就在于它以无数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的鲜血与生命,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和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彰显了党的领导的伟力,彰显了人民群众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力。

我们要从党的精神源头与民族文化根脉两个维度把握沂蒙精神、理解沂蒙精神、弘扬沂蒙精神,对于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以更高标准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从伟大建党精神中追溯沂蒙精神的精神源头,从党的精神谱系的“总坐标”上辨识领会沂蒙精神的独特价值,是我们在新时代把握弘扬沂蒙精神实质的逻辑起点。沂蒙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特质,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精神传承发展了忠诚理念,彰显了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度一致、和谐统一。对党绝对忠诚,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沂蒙精神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响应党中央“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十多万山东干部和百万子弟兵挥师南下;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全省2000万青壮年中近百万人参军参战,在册烈士22万多名,还有许多无名烈士长眠于齐鲁大地、大江南北。

巍巍沂蒙山,耸立起无私奉献的丰碑,滔滔沂河水,诉不尽沂蒙儿女对党的无限忠诚。沂蒙,永远都是一块古老神奇的文化沃土,是一块神圣的红色土地。

你看那漫山遍野桃花艳,你听那红色的赞歌唱不完,你看那沂蒙正在天下传,你听那淳朴的乡音沁心间,这就是我的家乡沂蒙山,红嫂故里华夏都响遍,这就是我的家乡沂蒙山,美丽的临沂好似那新画卷。

你看那遍地春风笑开颜,你听那美丽的姑娘歌声甜,你看那沂蒙正在续新篇,你听那动人的故事暖心间,这就是我的家乡沂蒙山,红色圣地华夏都响遍,这就是我的家乡沂蒙山,千年那个万年我要爱你到永远。

继往开来新征程,重整行装再出发。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我的思绪随着《沂蒙我的家乡》的歌声,飘过崇山峻岭,飘得很远很远……

沂蒙山民歌与沂蒙精神
沂蒙山民歌与沂蒙精神
沂蒙山民歌与沂蒙精神
沂蒙山民歌与沂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