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沂蒙山民歌與沂蒙精神

作者:資深媒體人journalist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青山那個綠水哎多好看,風吹那個草低哎見牛羊。高粱那個紅來哎豆花香,萬擔那個谷子哎堆滿場。咱們的共産黨哎上司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走進沂蒙山區,這首沂蒙山小調,在山裡,在田間,四處回蕩,這首歌沂蒙山的百姓已經傳唱了七十年,七十年裡沂蒙山小調已經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詞,人們認識沂蒙山,就是從聽了這首沂蒙山小調開始的。沂蒙山小調與茉莉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中國優秀民歌,蜚聲海内外;“沂蒙好風光”也逐漸滲入到人們的心靈中,成為沂蒙大地的主題形象。

我的老家在山東,我驕傲我是革命老區的孩子。其實,在中國的地理版圖上并沒有“沂蒙山”這座山。沂蒙山在地理上指的是以蒙山、沂山為地質坐标的地理區域。抗日戰争時期和解放戰争時期,這裡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之一,被譽為“兩戰聖地”、“紅色沂蒙”。在人們心中她是革命老區、革命勝地、革命傳統,還是“沂蒙母親”、“沂蒙紅嫂”和“沂蒙六姐妹”,更是“吃苦耐勞、勇往直前、永不服輸、敢于勝利、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

作為山東人,有首經典歌曲在我的心中占據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就是沂蒙山小調。沂蒙山區位于山東省東南部,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和光榮的紅色根據地。抗日戰争爆發後,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審時度勢,派黨政軍進駐沂蒙山區,開辟沂蒙抗日根據地。自1938年5月起,八路軍山東抗日遊擊隊第四支隊、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八路軍山東縱隊、八路軍一一五師、八路軍第一縱隊、新四軍、華東野戰軍先後進駐沂蒙,開創了以沂蒙山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在黨的帶領下,沂蒙人民同仇敵忾,抛頭顱、灑熱血,為争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用生命和鮮血染紅了八百裡沂蒙大地。

人人那個都說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好風光,青山那個綠水多好看,風吹那個草地見牛羊。每句話都如同一段詩篇,每段句子都唱出動人旋律,這首優美的小調斑駁了那段血染的歲月,卻依舊散發着日久彌新的光彩,它推動着曆史的車輪見證了沂蒙人民過去的艱苦歲月,見證了沂蒙兒女今天的幸福生活。蒙山巍巍沂水長,這首悠揚的旋律不禁讓人想起那段抗日戰争最困難的歲月。就是這樣一首歌,鼓舞了我軍的鬥志,瓦解了敵方的士氣。是這樣一首歌,凝聚了軍民的鬥争信念,彙聚了沂蒙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望海樓下,白石屋村,沂蒙山小調誕生地。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 這首優美動聽的《沂蒙山小調》,唱紅了齊魯大地,風靡了大江南北。人們雖然對《沂蒙山小調》的優美旋律耳熟能詳,但很多人并不清楚這首歌曲的真實來曆,更不知道《沂蒙山小調》的前身竟然是《反對黃沙會》而作。這背後到隐藏着怎樣的故事:

一、在反對“黃沙會”的革命鬥争中,孕育和誕生了《反對黃沙會》這首歌,也就是今天的《沂蒙山小調》之前身。

(一)抗戰時期,“黃沙會”是被國民黨頑固派操縱和利用的反動會道門組織,人多勢衆,反對我黨上司的抗日政權,當時對八路軍在沂蒙山區建立抗日根據地的危害極大。

1.“黃沙會”最初是一個兼具國術與巫術為一體的民間武裝自衛、防匪防盜組織。“黃沙會”後來被張裡元等國民黨頑固派操縱和利用,成為抗戰初期反對共産黨和八路軍的反動會道門組織。“黃沙會”成立後,因發展迅速,人數衆多,管理混亂,其内部産生了沖突和利益糾葛,互相争鬥,且各方拉攏,逐漸改變和背叛了其“保家衛民”的成立宗旨,慢慢地蛻變成為反動地主武裝,并被當時的國民黨頑固派、臨沂地區專員張裡元所操縱和利用,專門用來對付共産黨和八路軍,“黃沙會”也從最初的民間防匪防盜的自衛組織嬗變成為反動的地主武裝,成為共産黨和八路軍不得不打擊的專政對象之一。

2.“黃沙會暴亂”。1940年,正值抗日戰争的艱苦歲月,日寇、漢奸和國民黨頑固派勾結在一起,聯合對共産黨剛剛建立的沂蒙山抗日根據地進行蠶食、圍剿和掃蕩,已投靠了國民黨頑固派張裡元的“黃沙會”也不斷散布謠言,欺騙人民群衆,他們說八路軍殺人放火,參加“黃沙會”可以使全家保平安,喝了“黃沙會”的符水可以刀槍不入,專門與共産黨上司的抗日軍民相對抗。1940年5月,在國民黨頑固派張裡元的操縱下,“黃沙會”在今蒙陰、沂南和費縣一帶的沂蒙山地區發動了武裝暴亂,他們搶劫群衆财産,殺害抗日幹部,以封建迷信和武裝暴力阻撓當地群衆參軍參戰,反對共産黨和八路軍,史稱“第一次黃沙會暴亂”。為了掃除抗日障礙,打擊國民黨頑固派和“黃沙會”的嚣張氣焰,在政治教育和争取工作未能湊效的情況下,1940年6月,八路軍山東縱隊魯中部隊和抗大一分校第二、第五大隊以及沂南縣地方抗日武裝在沂蒙山地區發起了打擊國民黨反動派及反動會道門“黃沙會”的戰役,經過兩晝夜激戰,迫使張裡元的反動地主武裝和“黃沙會”暴徒退至蒙陰縣的石屋山一帶。1940年8月,115師一個團從蒙山南面向北攻擊,抗大一分校從北面的垛莊向南攻擊,一鼓作氣攻下了石屋山,徹底打垮了國民黨頑固派的部隊及“黃沙會”暴徒勢力,張裡元率殘部狼狽逃離了蒙山地區,“黃沙會”被迅速鎮壓和瓦解。至此, 蒙山南北成為新開辟的抗日根據地,“黃沙會”因發生暴亂而被抗日民主政府宣布為反動組織,明令予以取締,會徒被要求登記自首,但香主聶鳳奎逃脫。

1946年,“黃沙會”又死灰複燃,再次進行武裝暴亂,史稱“第二次黃沙會暴亂”,但随即被共産黨上司的武裝力量徹底鎮壓和斬草除根。1946年3月,在國民黨潛伏特務的暗中操縱和支援下,“黃沙會”原香主聶鳳奎糾集原僞軍頭目黃萬義、國民黨兵痞戚友修又在沙溝峪村秘設香堂,恢複“黃沙會”,密謀在沂南縣、蒙陰縣和蒙山縣三地再次進行武裝暴亂。蒙山縣( 注:蒙山縣于1946年2月成立,現改名為“費縣”)警察局治保股長黃波接到密報後帶人前去馬頭崖鄉公所進行調查和了解有關情況,“黃沙會”被打草驚蛇,聶鳳奎等人在慌亂中提前進行了武裝暴亂。1946年4月30日夜,聶鳳奎、戚友修和黃萬義糾集30多名暴徒包圍沙溝峪村民兵隊部,砍傷民兵隊長楊士成、民兵聶懷印等人,搶走4支槍,之後又竄至馬頭崖鄉公所和彭家岚子村,殺害了縣警察局治保股長黃波、青年幹部劉佃志和炊事員黃萬起,還砍傷和綁架多人,并将鄉公所的财物搶劫一空,随後竄往蒙山玉皇頂,史稱“第二次黃沙會暴亂”。1946後5月1日,蒙山縣縣大隊、警察局200餘人和青石區武裝部民兵一同前去圍剿,暴徒負隅頑抗。縣大隊200多人分4路沖上玉皇頂,将匪首聶鳳奎、黃萬義等13人當場擊斃,并生擒16人,但遺憾的是暴徒戚友修逃匿而不知去向。1946年5月9日,蒙山縣委、縣政府在馬頭崖村為犧牲的同志舉行追悼大會,并在會後将抓獲的“黃沙會”骨幹分子戚成俊、戚四虎和戚保文槍斃。廣大人民群衆對此無不拍手稱快,“第二次黃沙會暴亂”被徹底平息,“黃沙會”從此灰飛煙滅!

(二)為徹底鏟除“黃沙會”這潭污泥濁水和揭露“黃沙會”的反動面目,解救被蒙蔽的廣大會衆,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員李林和阮若珊奉命創作了《反對黃沙會》這一革命歌曲,對取締和瓦解“黃沙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40年6月上旬,抗大一分校在參與武裝打擊“黃沙會”的同時,也給分校文工團下達了政治宣傳任務——以文藝宣傳為武器,寫一首反對黃沙會的歌,揭穿“黃沙會”裝神弄鬼的醜惡嘴臉和騙錢騙财的陰謀詭計,控訴“黃沙會”的罪行,教育被蒙蔽的廣大群衆,瓦解“黃沙會”的力量。在我戰鬥部隊的掩護下,為便于搜集素材和加大宣傳力度,文工團進駐至沙溝峪村附近的白石屋村。文工團團長袁成隆(注:建國後曾任農業機械部副部長)把創作歌曲的具體任務下達給了編審股長李林(注:建國後曾任海軍文化部長和上海歌劇院顧問)和文工團員阮若珊(注:建國後曾任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

1.沙溝峪大青山(又稱沙溝峪東山)山半腰的“石棚”(注:當地人對天然石頭屋的俗稱),是《反對黃沙會》歌詞的初創地和靈感誕生地。接受了創作反對黃沙會歌曲的任務之後,李林和阮若珊深入到“黃沙會”盛行的沙溝峪、螺石溝、馬頭崖一帶的村莊進行實地調查和采訪,搜集創作素材。6月份的一天傍晚,在完成對大青山山半腰的螺石溝村采風調查之後,李林和阮若珊放松心情,坐在半山腰涼爽的石棚裡,聽着石棚邊上小溪裡的淙淙流水聲和周圍悅耳的鳥鳴聲,望着遠處連綿起伏的群山、宛若銀色飄帶的青龍河(又稱薛莊河)、燦爛美麗的夕陽及山坡上成群的牛羊......李林和阮若珊心曠神怡和心潮澎湃,阮若珊揮筆寫下了《反對黃沙會》(《沂蒙山小調》的前身)歌詞: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好風光。青山(那個)綠水(哎)多好看,風吹(那個)草地見牛羊。自從(那個)起了(哎)黃沙會,家家(那個)戶戶遭了殃。牛角(那個)一吹(哎)嘟嘟響,強逼(那個)青年上山崗。硬說俺那肉身子能檔槍炮,誰知(那個)子彈穿過見閻王。裝神(那個)弄鬼(哎)把人害,燒香(那個)磕頭騙錢财。八路(那個)神兵(哎)從天降,要把(那個)害人蟲消滅光。沂蒙山的人民(哎)得解放,男女(那個)老少喜洋洋。2.費縣薛莊鎮的白石屋村,系《反對黃沙會》歌曲的譜曲地、定稿地和最初表演地。阮若珊和李林在大青山山半腰的石棚完成《反對黃沙會》歌詞的創作之後,馬上傳回駐地白石屋村,他們連夜在一間亂石砌牆、茅草蓋頂的簡陋民房裡開始了歌曲的創作和修改。美妙的旋律響起,沂蒙的綠水青山在音符中流淌和激蕩。歌曲初創完成之後,李林左手拿着底稿,右手打着呱哒闆,在白石屋村邊的小河邊唱給同志們聽,讓大家提意見。那通俗、易懂的歌詞,美妙動聽的曲調和他那富有風趣的表演,一下子就扣住了每個人的心弦,赢得了文工團員們的一陣陣熱烈掌聲。

3.《反對黃沙會》歌曲對打擊和瓦解“黃沙會”這一反動會道門組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反對黃沙會》歌曲創作完成之後,文工團員們紛紛進行學唱,然後到各部隊和駐地群衆中盡情歌唱和教唱《反對黃沙會》歌曲,此歌在反頑戰役和反對黃沙會的政治攻勢階段,出色地發揮了瓦解敵人、教育群衆、鼓舞我軍鬥志的重大作用,受到上司和廣大人民群衆的交口稱贊。當地一些參加“黃沙會”的老百姓聽了這首歌,認清了“黃沙會”的醜惡嘴臉和欺騙本質,紛紛倒戈;黃沙會成員的家屬聽了這首歌,紛紛勸家人脫離“黃沙會”,這首歌在當時起到了分化、瓦解黃沙會的重大作用,發揮了不戰而曲人之兵的效果,斬斷了黃沙會迷惑和欺壓人民群衆的魔爪,“黃沙會”随即土崩瓦解。從此,當地的人民群衆在共産黨的上司下,紛紛走上了抗日救國的道路,人民群衆與八路軍結下了深厚的軍民魚水情,愛黨愛軍成為沂蒙人民永不磨滅的靈魂烙印。

二、1940年8月,阮若珊和李林将已經完成打擊和瓦解“黃沙會”曆史使命的《反對黃沙會》歌詞進行了重大修改,并更名為《沂蒙小調》,這首歌成為鼓舞廣大軍民抗日救國的革命歌曲,随即在山東各抗日根據地争相傳唱。1940年8月,随着黃沙會的土崩瓦解和抗日形勢的發展變化,阮若珊和李林又對《反對黃沙會》的歌詞進行了重大修改,在保留了前兩段歌詞的基礎上,将反對黃沙會的内容修改為抗日的内容,删除了反對“黃沙會”的詞句,并易名為沂蒙小調,彙編入《垛莊戰鬥組歌》之中。在1940年8月的垛莊戰鬥慶捷大會上,阮若珊獨唱了沂蒙小調這支歌,受到廣大軍民的熱烈歡迎,引起轟動,争相傳唱。沂蒙小調随後便不翼而飛地傳遍了魯中、魯南、濱海、膠東、晉察冀等各抗日根據地,成為鼓舞人民、瓦解敵軍的著名戰歌。因當時條件有限,在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期間,沂蒙小調沒有正式出版,隻是依靠口頭傳播。

三、抗戰中鼓舞人民瓦解敵軍的戰歌

沂蒙山小調在抗日戰争期間就廣為傳唱,并成為鼓舞人民、瓦解敵軍的著名戰歌。曲作家李林的生前好友、著名作曲家商易回憶道:“我第一次接觸這首民歌是1944年。當時我正在日寇盤踞的濟南市讀中學。一位高班的同學悄悄地唱給我聽,說是從魯南抗日根據地傳過來的。在那長夜漫漫的敵僞統治區,聽到這樣的民歌,真像數九寒天撲面吹來一陣溫暖的春風,又像渴飲一杯清冽的泉水沁人心脾,頓時感到無比振奮——人民在戰鬥,中國不會亡!”

肖民和傅泉是抗大文工團的團員,肖民回憶當年打臨沂城時滿懷深情地描述說:“1945年,八路軍準備解放魯南重鎮臨沂城,盤踞臨沂城的僞軍司令王洪久部打出國民黨旗号固守。攻城前夕,上司派肖民和傅泉去做瓦解敵軍的工作。他倆來到城牆邊,趴在護城河外的屋脊上,高聲喊道:“日本鬼子馬上就要完蛋了,你們不要再替他們賣命了!沂河兩岸的人民受盡欺淩,八路軍即将攻城解救臨沂的百姓,你們朝天開槍就算還有中國人的良心。現在,我用小提琴拉一曲沂蒙山小調給大家聽。”于是,肖民爬上屋頂,平躺着拉了起來,臨走,聽到喊話的僞軍朝天放了數槍,算是對他倆的回應。

四、今天沂蒙山小調旅遊區因沂蒙山小調誕生在該地得名,是沂蒙山著名的革命紀念地、全國青少年傳統教育基地,每年來自全國各地的旅遊者不僅享受白石屋村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而且了解、學習到革命戰争時期沂蒙山人民對黨、對解放軍的熱愛,對革命戰争勝利的貢獻。陳毅元帥曾含淚說:“我就是躺在棺材裡也忘不了沂蒙山人民。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當我們在沂蒙山小調誕生地聽着小調,聽着革命戰争年代沂蒙人民對解放軍子弟兵一幕幕感人的故事,我們内心會受到強烈震撼,深深了解陳毅元帥的話,中國革命的勝利的法寶之一,就是黨和人民血肉相連的魚水關系。

在山東省費縣第三高峰蒙山望海樓山下白石屋村,聳立着兩塊巨形花崗石,一塊镌刻着“沂蒙山小調誕生地”8個大字,另一塊正面镌刻着廣為傳唱的沂蒙山小調歌詞和樂譜,背面镌刻着沂蒙山小調誕生記。我們從誕生記中了解到這是一首革命曆史歌曲,它的詞作者和曲作者是當時共産黨上司的抗大一分校文工團的團員阮若珊和李林。這樣一首戰争時期的革命曆史歌曲,如今成為今天廣為傳唱的具有濃郁抒情色彩的山東民歌。

當時文工團就駐紮在白石屋村,他們在一間亂石砌牆、茅草蓋頂的簡陋民房裡開始了創作。這裡很貧瘠,但山清水秀、安然恬靜,阮若珊陶醉于沂蒙山的自然風光,她很自然地寫下了: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青山(那個)綠水(哎)多好看,風吹(那個)草低(哎)見牛羊。這兩段歌詞是對沂蒙山自然風光的描述,滿腔熱忱道地出了沂蒙父老鄉親對家鄉山水的深情和愛戀。團員胡蔭波剛好進屋去拿東西,看到他們倆正在認真地研究、切磋,就趕快出來了。在給歌詞譜曲時,李林想起小時候在家鄉東北,經常聽到從口外闖關東的逃荒藝人唱的一個調子,根據自己的記憶給《打黃沙會》譜了曲。後來有關這個曲調到底是來源于河北還是山東,一直争論到今天。有人就這個問題專門緻信李林問究竟,李林在信中是這樣說的:“關于小調的來源究竟系屬山東還是河北民歌?我已記不清楚也弄不清楚了。因當時‘闖關東’流落街頭讨飯賣唱的人,大多系山東、河北人。……加上當時年紀太小,很難分出是哪兒的民歌,隻是聽得好聽,多了,熟了,就留下點印象,音影。……當時隻憑記憶,邊哼邊用簡譜記下來,後來又邊唱邊改,越改山東味兒越濃了,慢慢唱的人也越來越多,越改越順口了。”

由于革命形勢發展變化很快,阮若珊和李林根據革命鬥争的需要,對《打黃沙會》進行了較大的修改,在保留前兩段歌詞的基礎上,将反對“黃沙會”内容的段落改為抗日的内容,并重新拟用了一個新題目。

1953年秋,山東軍區文工團副團長李廣宗、樂隊指揮李銳雲、研究組組長王印泉,将原來歌詞中的抗日主題改為歌頌家鄉的主題,并續寫了後兩段歌詞,重新記錄了曲譜,定名為沂蒙山小調。1957年6月,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東民間歌曲集》中,收錄了李廣宗、李銳雲、王印泉三人創作改編的歌曲沂蒙山小調。至此,沂蒙山小調最終定型。

1953年,在原渤海軍政文工團時以擅唱民歌出名的女高音演員王音璇,首次演唱了正式定名後的沂蒙山小調。1964年,在“上海之春”音樂會上,韋友芹演唱了沂蒙山小調,受到陳毅等中央首長的稱贊,後被錄制唱片。20世紀80年代,山東歌手王世慧三次進中南海懷仁堂彙報演唱沂蒙山小調,赢得了國家上司人的贊譽。沂蒙山小調融入時代音樂元素,煥發出新的藝術魅力。如今,這首小調不僅唱紅沂蒙山區、風靡齊魯大地、傳遍大江南北,在世界上也産生了深遠影響,被聯合國亞太地區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優秀民歌。南有《茉莉花》,北有沂蒙山小調,優美的旋律代表着中國的文化和文明被世代傳承。後來,沂蒙山小調曆經修改、充實和完善,展現了沂蒙老區深厚的曆史和文化積澱,是沂蒙老區黨政軍民保家衛國、魚水情深質樸情感的集中表現。這支曾經唱響沂蒙兒女獻身疆場的經典小調,在新的曆史時期注入了更強的時代精神,飽含着沂蒙人民對黨的無比忠誠、對家鄉的無限熱愛、對社會主義共産主義無比堅定的信仰,激勵着沂蒙人民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五、沂蒙山人的奉獻犧牲精神永放光芒。“蒙山高,沂水長,我為親人熬雞湯。續一把蒙山柴爐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長……”行走在巍巍蒙山、滔滔沂水間,仿佛一草一木都在深情吟唱着動人的旋律,訴說着這片紅色土地上軍民同心、魚水情深的故事。要大力弘揚“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沂蒙紅嫂,是沂蒙山區的光榮和自豪。在戰鬥形勢極為嚴酷、物質條件極端艱苦的年代裡,為了抗擊敵人、消滅敵人,奪取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的勝利,千千萬萬沂蒙婦女,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她們用青春和熱血,譜寫了英勇悲壯的動人樂章,以非凡的實際行動,塑造了新時代中國婦女的光輝形象。沂蒙紅嫂聖潔的乳汁,哺育了革命志士,沂蒙紅嫂崇高的形象,凝聚在新中國不朽的豐碑!革命戰争年代,英雄的沂蒙人民,前赴後繼,無私奉獻,為新中國的創立,建立了卓越功勳。1955年授銜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将帥中,三分之一曾在沂蒙山馳騁沙場。

沂蒙老區作為老區從1937年抗日戰争開始至解放戰争1948年戰略反攻,共有留下名的6萬多名烈士,加上沒留下名字的共約近10萬烈士,共計有20多萬人次參軍參戰,中國的大規模戰争可以一直持續到1953年抗美援朝戰争結束,沂蒙人參加戰争的時間從1937年至1953年計有16年。

抗戰勝利時,後從沂蒙老區抽調了濱海第一師、第二師和濱海支隊約3萬餘人挺進東北,組成東野第一縱隊,這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中國頭号王牌軍、為解放軍赢得"最可愛的人"的稱号、有"萬歲軍'之譽的38軍。解放戰争時期,沂蒙山區是國民黨重點進攻的兩個地方,而且是國民黨投入兵力最多、最精銳的嫡系部隊的戰場。解放戰争時期兵力最雄厚的三野、四野部隊裡有大量的沂蒙人。在抗日戰争時期,地處沂蒙腹地的臨沂是山東抗日根據地和山東解放區的首府所在地,是中共中央華東分局、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八路軍山東縱隊、一一五師司令部、抗大一分校、大衆日報社等黨政軍機關駐地。抗戰勝利後,中共華東局、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山東省政府也都在臨沂成立,臨沂成為華東的戰略指揮中心。老一輩革命家劉少奇、陳毅、羅榮桓、徐向前、粟裕等都曾在沂蒙山區工作過、生活過、戰鬥過。在1955年至1965年授銜的1614名共和國開國将帥中,有3位元帥、2位大将、13位上将、64位中将和349位少将曾在蒙山沂水轉戰。

正是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誕生了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是中國共産黨人的革命精神在沂蒙山區這片紅色沃土的具體承載、展現和升華,是黨和人民群衆共同鑄就的偉大精神,它生動展現了黨、軍隊同人民群衆之間的魚水情誼和血肉聯系。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性質和宗旨。在沂蒙革命根據地,中國共産黨及其上司的人民武裝始終不渝、舍生忘死地踐行黨的宗旨。這成為了黨與人民群衆同甘苦、共命運的前提與基礎。沂蒙精神的特質概括為“水乳交融、生死與共”,深刻揭示了黨同人民、軍隊與老百姓同心同向、血肉相連的關系,深刻回答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一根本問題。沂蒙精神之是以不因歲月流逝而褪色、不因時代變遷而黯淡,就在于它以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特殊辨別,展現着黨的性質和宗旨,貫穿着馬克思主義群衆觀和黨的群衆路線;就在于它以無數共産黨員和革命戰士的鮮血與生命,诠釋了中國共産黨人的奮鬥精神和對人民的赤膽忠心,彰顯了黨的上司的偉力,彰顯了人民群衆推進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力。

我們要從黨的精神源頭與民族文化根脈兩個次元把握沂蒙精神、了解沂蒙精神、弘揚沂蒙精神,對于弘揚光榮傳統、赓續紅色血脈,以更高标準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為實作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義。從偉大建黨精神中追溯沂蒙精神的精神源頭,從黨的精神譜系的“總坐标”上辨識領會沂蒙精神的獨特價值,是我們在新時代把握弘揚沂蒙精神實質的邏輯起點。沂蒙精神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精神特質,是中國共産黨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沂蒙精神傳承發展了忠誠理念,彰顯了忠于黨忠于人民的高度一緻、和諧統一。對黨絕對忠誠,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上司,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沂蒙精神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面。據不完全統計,響應黨中央“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号召,十多萬山東幹部和百萬子弟兵揮師南下;從抗日戰争到解放戰争,全省2000萬青壯年中近百萬人參軍參戰,在冊烈士22萬多名,還有許多無名烈士長眠于齊魯大地、大江南北。

巍巍沂蒙山,聳立起無私奉獻的豐碑,滔滔沂河水,訴不盡沂蒙兒女對黨的無限忠誠。沂蒙,永遠都是一塊古老神奇的文化沃土,是一塊神聖的紅色土地。

你看那漫山遍野桃花豔,你聽那紅色的贊歌唱不完,你看那沂蒙正在天下傳,你聽那淳樸的鄉音沁心間,這就是我的家鄉沂蒙山,紅嫂故裡華夏都響遍,這就是我的家鄉沂蒙山,美麗的臨沂好似那新畫卷。

你看那遍地春風笑開顔,你聽那美麗的姑娘歌聲甜,你看那沂蒙正在續新篇,你聽那動人的故事暖心間,這就是我的家鄉沂蒙山,紅色聖地華夏都響遍,這就是我的家鄉沂蒙山,千年那個萬年我要愛你到永遠。

繼往開來新征程,重整行裝再出發。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我的思緒随着《沂蒙我的家鄉》的歌聲,飄過崇山峻嶺,飄得很遠很遠……

沂蒙山民歌與沂蒙精神
沂蒙山民歌與沂蒙精神
沂蒙山民歌與沂蒙精神
沂蒙山民歌與沂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