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几岁的李阿姨平时工作压力不大,工作量也能承受,偶尔会有胸口疼痛和发慌的症状,症状不明显,所以也就并未重视,朋友突然离开让阿姨立马紧张起来了。
胸口不适很容易联想到心脏疾病,医生果然告知可能是心梗发作的前兆,心血管疾病一旦发作便容易有生命危险,应加以重视。
一、心梗的概述和发病机制
心梗又叫急性心肌梗死,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发生一系列心脏问题,心梗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近年来有向下发展的迹象,一旦有胸痛和胸闷的情况发生一定要及时就诊,以免耽误病情。心梗的发病主要由血灌注减少、供氧不足和耗氧增加导致的:
1.血灌注减少:心脏直接泵血的动脉是冠状动脉,冠状动脉有斑块形成,会造成动脉管腔狭窄或堵塞,血液循环会减少,冠状动脉血灌注量降低,血液减少会造成血流缓慢,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加速心肌梗死。
2.供氧不足:血液灌注减少,携带的氧气就减少,动脉携带的氧气供给不足。除此之外,低血压、呼吸困难都会导致供氧不足。
3.耗氧增加:各种过劳行为都会增加心肌耗氧量。
二、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心肌梗死发生通常是急性的,比较危险,而且大多数发作已经过了早期阶段了,治疗起来相对来说也比较麻烦,但心梗的发病都是有预兆的,提前了解情况,以便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1.胸部或心前区疼痛。心梗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发生胸部或心前区疼痛,一般呈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臂、左肩部位,如果疼痛时间超过15分钟不缓解,一定要警惕心梗发作。
2.阵发性胸闷憋气。心肌缺血可会造成胸闷的现象,5分钟内发作一次,休息可缓解,便要警惕心肌缺血引起的胸闷;若持续十几分钟不缓解,并伴有呼吸困难的情况,那要警惕心梗的前兆。特别注意,胸闷憋气不要觉得是肺部问题,要及时就诊辨别。
3.脖子发紧。心肌缺血情况严重时可出现被掐脖子的感觉,除了心梗前发作,还会出现在剧烈运动或劳动时。
4.特殊部位的疼痛。心梗不一定只发生胸部疼痛,由于心肌缺血,刺激神经还会引发反射性疼痛,可发生肩膀痛、头痛、牙痛、后背痛、上臂痛、肚子痛等。这些部位按压不会痛,若持续15分钟不缓解,伴有胸闷憋气症状,那就预示有心梗的危险。
5.疲劳感明显,还有呼吸困难的表现。
以上症状表现多在早期出现,一旦出现类似情况,就要及时就诊详细检查。心肌梗死如果出现复发,死亡率会直线上升,治疗起来也会更棘手。身边家人朋友如果突发心梗一定要及时平躺下来,保持平静的心态,若发生呼吸困难应及时使用氧气设备,另外随时做好心肺复苏的准备。
心肺复苏特别提示:双手叠放,按压与两乳头连线中点,以100-120次/分钟的频率,5-6cm的深度按压。(心肺复苏虽然是医务人员的事,但也可作为家庭紧急自救的措施,可以通过正规医疗培训去学习,万一将来发生紧急情况,可以第一时间帮助身边的家人朋友。)
三、心肌梗死的预防
预防保健是防治心梗的必要手段,不要等到发现后才想办法治疗,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是对心梗最好的保健手段:
1.查-心电图
心梗最基础的检查之一就是心电图,ST段抬高、且严重压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等,便要考虑心梗风险,要及时接受治疗。心绞痛也会出现上述现象,还需要结合冠脉CTA或冠脉造影诊断。
2.防-血斑形成
阻止血斑块形成是预防心梗最重要的方式,具体方式就是要控制三高、戒烟戒酒、早睡早起、适当运动、饮食方面低油低盐低糖低脂。
3.护-保护心脏
(1)每天吃一份鱼:鱼类富含多不饱和脂肪,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每周吃三次鱼达150g,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8%;每天吃50g鱼,可降低9%;每天吃150g鱼,能降低28%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2)每天爬楼梯:据研究显示,爬楼梯比不爬楼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每天爬5层楼梯,可降低20%心血管风险,爬的次数越多,降低风险也越多,但也要量力而行。
(3)每天晚上十点至十一点睡觉:熬夜会扰乱身体健康,长期熬夜容易加重心脏负荷,心肌的负担也会加重,容易诱发心梗发作,严重会导致猝死。(长期熬夜是当代青年的日常,所以心梗的发生也越来越年轻化,以健康的代价换取一时自由,这并不可取)
总结
综上所述,心梗发生的危害挺严重的,但预防心梗发生比治疗更重要。心梗发作不仅突然,而且非常危险,哪怕抢救过来,一旦再次发作,救治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低,所以救治突发心梗的患者全凭借运气。
虽然发作之迹可能有点束手无策,但可以常备吸氧设备,学习正确的心肺复苏方法,为患者救治换取更多宝贵时间。
除了医疗救治,学习保健知识预防心梗也是非常重要的,心梗发作之前,通常都伴有一些身体状况,比如胸部或心前区疼痛,疲劳感增加和呼吸困难的情况。
除此之外,还有左臂左肩、头痛、牙痛、上腹痛、后背痛等放射性疼痛,一旦有此类表现,一定要及时就医,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是对心肌梗死最有效的预防措施。除此之外,生活中还要注意饮食,不好的饮食习惯是导致心梗和加重心梗病情的杀手。
少油少盐少糖,少食多餐,适当增加鱼类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不要久坐久站,每天运动半小时,能有效降低心梗风险。医疗只是治疗疑难杂症的辅助,最好的医生还得个人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