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复杂多变的李光耀(上)

作者:当时就是这样头条号

黄皮肤的“英国子民”Harry-Lee-Kuan-Yew

1862年,李光耀的曾祖父李沐文和族人从广东梅州大埔县前往星洲(新加坡旧称)打工,后与当地华裔萧唤娘结婚,并生下儿子李云龙。李沐文在南洋发了财,回到故土,捐了官,建了大宅子,可谓“落叶归根”。

复杂多变的李光耀(上)

李光耀曾祖父画像

作为第二代海峡华人的萧唤娘则带着儿子,留在南洋继续“落地生根”。“落地生根”的李云龙,像其他海峡土生华人一样,从小接受英语教育,推崇英国人的文化。李云龙从莱佛士书院(相当于初中)毕业后,做了一段配药师的工作,几年后成为轮船公司董事长。因为深得船东华裔百万富翁、爪哇糖王黄仲涵的信任,李云龙很快财运亨通。后来因经济大萧条,李云龙的财力则逐渐衰落。

作为李光耀的祖父,李云龙对孙子管教严格,其对西方文化的推崇也深远影响李光耀,就连李光耀的名字前面也要加上英文名,成了“Harry Lee Kuan Yew”。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但李光耀只是个黄皮肤的“英国子民”,一直接受英语精英教育,熟练掌握马来语,20岁左右在日据时期才尝试自学华语。在1941年日本人进入马来半岛以前,李光耀等海峡本土华人,对英国的顶礼膜拜可谓登峰造极。在他们眼里,英帝国的殖民统治可以持续1000年。

日占时期的生存之道

1941年,马来半岛迎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兵。这些日本兵骑着自行车南下马来半岛,用小船和舢板完成了海上登陆。他们击沉了“威尔斯王子号”和“驱逐号”军舰,也击碎了英国人的白人优越感,彻底粉碎了人们对大英帝国的千年信仰。

复杂多变的李光耀(上)

日本兵骑着自行车南下

在日占时期,李光耀对英帝国的信仰逐渐陨灭。应势而变,他决定学习日语,并在日后成为日本情报部门的编辑人员,帮助日本报道部处理同盟国通讯社发出的电讯。

在战乱时局之下,李光耀展现了夹缝中顽强求生存的能力,做黑市生意、生产市场紧缺的胶水、与建筑商合作充当日本大公司、军部和本地供应商的中间人。

日本军管政府的统治,给李光耀带来巨大的冲击。在日本军人严酷统治之下,物资匮乏的社会竟然可以夜不闭户,犯罪率极低。这也促使李光耀认为严刑峻法可以带来良好稳定的秩序。

以社会主义起家的反共分子

二战结束后,李光耀远渡英国继续学业。李光耀在英国读书期间,深切感受到殖民地公民的差别待遇,加之伦敦经济学院导师哈罗德·拉斯基的社会主义理论影响,彻底唤醒了心中反殖民主义思想。

与选择暴力实现民族独立的方式不同,李光耀更认可费边主义的主张(后期骨子里的精英主义思想导致其并不认可费边主义),即把资本主义社会传统的自由政治与社会主义传统的民主政治相结合,从而推行和平宪政和市政社会主义的道路,通过渐进温和的改良主义方式来走向社会主义,而非透过列宁主义所主张的阶级革命,并强调通过教育的途径让权力回到知识精英的手中。此外,李光耀也认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等理论,但对列宁主义嗤之以鼻。

李光耀的政治资本原始积累与左翼思想关系深远。1952年,李光耀因代表“新加坡罢工的邮差”与政府谈判而声名大噪,在工会中建立了群众基础。1954年,李光耀与从英国归来的华人、接受华文教育的左派学生和工会领袖成立人民行动党,参加次年举行的首届选举,并顺利当选立法议会议员。

与马来亚共产党等左派人士通力合作后,李光耀于1959年成功当选新加坡自治邦政府首任总理。但是很快,李光耀便与人民行动党党内亲共分子决裂。 1963年,新加坡政府开展了一场大规模警方诱捕行动(史称“冷藏行动”),在这场行动中,有超过一百名反政府的左翼分子遭到逮捕或拘留。

李光耀与亲共分子的斗争持续多年。1970年,新加坡成立内部安全局。该部门具有未经审判而扣留个人的权力,主要用于监视和解决共产主义潜在威胁。1987年,22人在在未受审判的情况下,根据《内部安全法令》被予以逮捕,也称“光谱行动”。

新加坡的合并与分立

与争取民族独立的其他东南亚殖民地国家不同,新加坡的独立是经过合并与分立两个阶段,是一种迂回式、被动的独立。

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邦的地位。1963年,新加坡以独立城邦的形式加入马来西亚。新马两地主要由马来人、华人、印度人等族群组成,各自的语言、习俗、信仰、阶层都有所不同,难免产生族群纷争,族群问题也是困扰此地多年的问题。因此,华人人口占比70%以上的新加坡、野心勃勃的人民行动党及其领袖,对马来人主导的马来西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1965年8月8日,马来西亚国会将新加坡驱逐出联邦。8月9日,新加坡独立建国,新加坡共和国正式成立。在记者会上,李光耀无法控制失落的情绪,不禁潸然泪下。

复杂多变的李光耀(上)

为何反对殖民主义的政客在获得独立后竟会落泪?也许有几点原因:

1、李光耀的政治野心不限于新加坡

李光耀并不想只做新加坡一个自治邦的领袖,他希望人民行动党能在整个马来西亚产生影响力,并构建属于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打破马来人主导马来西亚的政治格局。

2、新加坡失去马来西亚腹地面临较大压力

新加坡与马来亚联系紧密,只隔着柔佛海峡,以新柔长堤和第二通道连接。两地人民来往密切,文化经贸交流频繁。如果新加坡独立建国,意味着失去腹地,独立承担经济、外交、军事的压力。

独立后的如履薄冰

被迫独立以后,新加坡需要直面马来西亚老大哥的威胁,也要面临大国印度尼西亚的对抗,原来的老板英国也要准备撤军,一切必须依靠自己。在汪洋的穆斯林世界,华人为主体的城市小国,只是广袤地图中一个不起眼的小红点,就像东南亚的以色列一般。

复杂多变的李光耀(上)

巧合的是,以色列也成为新加坡建立军队的授业恩师。为避免新马两地穆斯林的反感,以色列人只能以“墨西哥人”的名义进入,秘而不宣地协助新加坡建立武装力量。

1960年代至1990年代,台湾、韩国、新加坡及香港四个经济体作为“亚洲四小龙”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这四个经济体的政治制度及治理结构存在较多区别,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是利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并充分与本地廉价而良好的劳动力优势相结合,实现本地的比较优势。这样的对比参照,也可以突显新加坡真正的成功之道。

要实现与发达经济体的融合,冷战格局下正确的站队是必要条件。新加坡除了要坚定拥抱美国大哥,也要谨小慎微处理与周边强大邻国的关系。在印尼或马来西亚,每一次当地华族与穆斯林的冲突,都可能投射到新加坡。而华人主体意识与共产主义的结合也对追随美国的新加坡产生威胁。一路也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才能让大哥们带他玩,也才能实现经济上的融入与腾飞。(未完待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