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俄国历史:9张地图,揭秘俄国与波兰的斗争风云

作者:兰子记
俄国历史:9张地图,揭秘俄国与波兰的斗争风云

文 | 兰子记

编 | 兰子记

话说,自二战爆发,苏联与波兰在世界论坛中的概述,便形影不离。

其实早在数百年前,俄国与波兰的历史纷争渊源,就已经道出未来……

俄国历史:9张地图,揭秘俄国与波兰的斗争风云

1768—1795年波兰独立被摧毁的情况

在近日阅读历史文献之时,我有幸发现了一段关于波兰成为俄罗斯、奥地利和普鲁士之间不断轮换征服目标的历史。

它对于我们理解欧洲历史发展背后的动机和力量具有极高的价值。

从1700年开始,直到1768年,这个曾在波兰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国家,在无休止的战争和政治动荡中勉强维持住了其领土完整。

1768年,俄罗斯沙皇的权威日益增强,如同铁幕般笼罩下的波兰在求生无望的痛苦中苦撑。

此时的波兰人并没有就此屈服于俄国霸权,反而在突破重围之后,与土耳其达成联盟,共同抵抗强大的侵略者。

然而,战争的胜利者往往不是弱小的一方,在1774年俄国打败土耳其大军后,他们马上对躺在砧板上的波兰再次展开可怕的餐刀行动:首次三国瓜分之战。

珍贵的领土和资源被无情地吞噬,波兰人的尊严也被践踏在脚下。

1795年,尽管波兰军队进行了顽强抵抗,但其独立性最终还是彻底被粉碎,波兰就这样被灭绝性的瓜分了。

这次分割的受害者不仅仅是波兰人民,还有约六百万新的臣民从此沦为俄罗斯沙皇的奴隶,其中更有超过一百万的犹太人成为这个庞大数字中的一部分。

这一切都令人痛惜不已,也为整个欧洲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霾。

俄国历史:9张地图,揭秘俄国与波兰的斗争风云
俄国历史:9张地图,揭秘俄国与波兰的斗争风云

1772年——1795年,俄国对波兰的吞并示意图

1784年—1867年俄国在美洲

在广阔而神奇的地球上,有一片壮丽的地域“北美西北部”,也就是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阿拉斯加州。

这片地区自古以来是各大帝国的角力场,从古老的印加帝国到后来的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经在这里拥有自己的殖民地或者贸易线路。

然而,真正将北部阿拉斯加以纳入囊中的,其实还是它的北方邻居: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人在17世纪开始涉足北美的土地,他们首先设立了位于旧科迪亚克的首块殖民地。多年之后,在1799年,俄人在该地区又设立了新的城镇。

这个城镇很快就因为当地原住民的反抗而遭到破坏。但这并没有阻挡俄罗斯人建设的步伐,他们紧接着于1804年在新地方设立了阿尔汉格尔斯克要塞,并在此基础之上逐渐建立起了繁荣的商业城市锡特卡。

此后,俄罗斯人又在1811年设立了罗斯堡,它存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抵制当时西班牙对圣弗朗西斯科地区的影响。令人惋惜的是,1841年,罗斯堡最终落入了美国的贸易公司手中。

除此之外,俄罗斯人还于1820年在夏威夷岛建立过一个贸易据点。

虽然此次行动最终无果而终,但是它们向世人展示的,却是俄罗斯人旺盛的开拓欲望和野心勃勃的战略构想。

这种探索精神在1821年得到了充分体现,当时他们要求掌控北纬51度以北区域的专有权限。然而,这种诉求受到了美国在1823年推出的门罗主义的强烈阻挠。

不久以后的1827年,他们又在北纬54°40以北区域提出了类似的要求,希望能够在那里进行诸如捕鱼和贸易等活动。

这时候,美国人已经开始反对其在北美洲日益扩大的影响力。

1834年,俄国人着手建造弗兰格尔堡,旨在遏制英国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影响力的扩张,不过这一举动也使得美国在阿拉斯加地区的战略地位更为重要。

当然,阿拉斯加历史上最著名的转折点莫过于在1867年这项交易。

当时,俄罗斯帝国终于决定将整个阿拉斯加,连同阿留申群岛、圣劳伦斯群岛以及普里比洛夫群岛在内,以80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给了美国。

这一决定也导致了原本在俄国统治下生存下来的30000名阿留申土著中的大部分人都被驱逐出家园,最后仅仅只有3000余人生还。

这个事件不仅改变了北美的地缘政治局势,也让世界看到了俄罗斯人在领土争夺方面所展现出来的强大实力。

虽然这些殖民地的故事早已结束,但它们留给我们的思考从未停止。阿拉斯加的发展历程或许告诉我们,无论如何扩张,唯有尊重他人的权益,才能获得持久的成功。

俄国历史:9张地图,揭秘俄国与波兰的斗争风云

1721—1829年的俄国和土耳其

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国与国之间的纷争与和解往往交织着各自利益的博弈。由这些曲折而生动的故事,我们得以窥见其中蕴含的民族智慧和外交策略。

一:1739年《贝尔格莱德和约》

在这个时期,由于土耳其帝国的衰落和俄国的强盛,两者之间的实力对比逐渐失衡。为了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双方决定签署这份协议。

在和约中,特别条款明确规定俄国的船只不得进入亚速海或者黑海,这对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因此,俄国不得不开始寻求新的出路。

二:1774年《库切克-凯纳基和约》

在此期间,欧洲列强纷纷崛起,形成了一股新的外交力量,名为“神圣同盟”。

在此基础上,签订了《库切克-凯纳基和约》。这项和约为俄国的商业船只提供了通行权,允许它们自由出入黑海,并通过连接黑海和地中海的海峡。

至于通过海峡的货物,对方国家有权利免费将其征用,这也使得贸易往来的风险性颇高。

三:1829年《阿德里安堡条约》

在该合约中,俄国得到了各国承诺使它的非武器船只能够安全、自由地在地中海区域航行。

至此,俄国的海军得以进入地中海,对整个欧洲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三个事件仅仅是丰富多彩的国际外交史中的几个剪影。再次回顾这段历史时,不论是土耳其帝国、神圣同盟还是《贝尔格莱德和约》亦或是《阿德里安堡条约》,每个条约的背后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政治智慧,每份文件的签定都是一次对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俄国历史:9张地图,揭秘俄国与波兰的斗争风云

1700—1809年的俄国和瑞典

在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从未停歇过。

自1621年起,瑞典就已经掌控了波罗的海、芬兰湾和波的尼亚湾等重要战略要地。然而,自那时以来,这片广袤的海洋并不平静。

17世纪中叶,沙皇彼得大帝领导下的俄罗斯帝国开始崭露头角,逐渐崛起为欧洲大陆上的新势力。他通过与波兰和丹麦这两大藩属国结盟,成功地稳住了西方列强的动向。

1714年,随着与普鲁士和汉诺威联手建交,俄罗斯帝国在欧洲力量的版图上骤然拔高起来,并将因格烈亚纳入自己的领土范围。

诚然,因格烈亚只是俄罗斯占领的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却是通往波罗的海的一条极为艰难且具有战略意义的通道。

借鉴历史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国际关系并不仅仅是零和游戏,良好的合作也能带来互利共赢的局面。

正是基于这个理念,1721年,历经痛苦挣扎之后,俄罗斯帝国打败了瑞典,终于打破了其长久以来的主导地位。

可以说,这一事件不仅确立了俄罗斯帝国在欧陆政治舞台上的话语权,也标志着欧陆政治格局的深刻变革。

此后,风云突变,列国之间的政治裂痕日益加深,最终引发了旷日持久的拿破仑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俄罗斯帝国虽然两次遭遇失败,但是它在1808年通过吞并芬兰,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对波罗的海地区的控制。

俄国历史:9张地图,揭秘俄国与波兰的斗争风云

1800—1900年俄国在高加索

在浩瀚的世界版图上,没有哪个地区如“高加索地域”般,经历如此多的风云变幻与政权更迭。

无论是西徐亚人、波斯帝国、古罗马帝国,还是阿拉伯帝国、可萨汗国以及后来的草原民族蒙古人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都曾纷纷踏足这片土地,建立政权,行使统治权。

然而,令人唏嘘的是,这些强权国家未能持续长久,其霸主地位面临着更强势的力量挑战。

直至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期,这段时间内这片区域才真正掌控在俄罗斯的手中,并持续至今。在此期间,高加索这片广袤的土地也孕育出众多部族,因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语言体系。

自古以来,高加索地区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多元的种族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这片土地更是革命活动的策源地,曾多次反抗外来统治者的压迫和压制,尤其对俄罗斯的强烈抵抗。

1879年的时候,铁腕人物斯大林便降生于这个位于格鲁吉亚地区的哥里市。

时过境迁,如今的高加索地域仍旧充满了复杂性和多样性。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以及不同的风俗习惯交织在这块狭小的土地之上,构成了一幅极其美丽却又异常离奇的画卷。

无论如何,正是这种独特性和复杂性塑造了今天的高加索,使其更加具有魅力。

俄国历史:9张地图,揭秘俄国与波兰的斗争风云

1825—1855年尼古拉一世统治下的俄国

恕我直言,宪兵在现代社会中是一种常人所误解或不理解的角色,然而在那个充满激情和变革的时代,他们无疑是国家政权的重要基石之一。

这就像是欧洲宪兵制度下的尼古拉一世,独特而又神秘。他们以铁腕手段整顿国内秩序,以对外作战捍卫领土安全,无愧于所谓“欧洲宪兵”之美誉。

1827年,颇具创新精神的尼古拉一世创立了隶属于内务部的特殊宪兵队伍,其职责涵盖了警察侦查、骚乱镇压以及边境防御等领域。

为了确保全国上下能够团结一心,战斗到最后一刻,他将整个国土划分为四十余个宪兵区,每个区域都由一位资深将领负责指挥,以此推动帝国初期基建与军队重组工作。

到了1846年,他更是特意创建了一支精英骑兵,专门用于维护莫斯科至圣彼得堡之间的铁路运输线安全。

时光荏苒,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到了1837年,尼古拉一世果断实施改革,要求将宪兵区进行全面调整,调整后,总计原有约四千名宪兵士兵人数上升至一万八千名,实力大增,威势盛隆。

而到了1855年,这个数字甚至攀升至惊人的两万五千名,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以树立国家权威,支持政府各项政策的执行。

然而,你可能会问,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宪兵是如何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呢?

且举一例,著名的希腊独立战争期间,出身宪兵预备役部队的士兵们全力以赴地保护着俄罗斯的荣耀尊严,直接冲突敌军炮火,迎头勇敢冲锋,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决心。

由此可见,在关键时刻,宪兵往往能挺身而出,成为捍卫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的坚实盾牌。

宪兵作为正义与法制的象征,不惧挑战,勇往直前,便是他们存在的意义。

俄国历史:9张地图,揭秘俄国与波兰的斗争风云

1831年的波兰起义

公元1815年,历史上叱咤风云的拿破仑遭遇滑铁卢之役的惨败,标志着欧洲封建制度的崩盘,也吹响了自由民主的号角。

同年6月,俄罗斯帝国将其占领的新波兰地区,作为独立的王国——波兰会议王国,交由沙皇亲自治理。

然而,这种政治妥协并未持续多久,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过世后,新任君主尼古拉一世立即对波兰施行了限制公民自由的政策。

终于,为了争取自由和独立而奋起反抗的波兰人民于公元1830年发起了大规模的起义运动,公开与之对抗。

然而他们最强有力的盟友——法国,却没有如他们所愿地给予实质性的援助,希望由此破灭。最终,这场斗争以强大的俄军武力镇压告终。

回首昔日,那是一个充满风暴与变革的时代。

作者认为,拿破仑的失败,拉开了欧洲现代史的序幕;而波兰的革命和抗争,则象征着国家、民族解放的希望。

俄国历史:9张地图,揭秘俄国与波兰的斗争风云

1861年的波兰起义

在历史的长河中,波兰恰如一面镜子,映照着国际格局的变迁和各国政治角力的曲折轨迹。

让我们回溯到公元1831年,彼时的波兰大地上正燃起一场反抗俄国压迫的熊熊战火。

然而,这场由波兰贵族与土地所有者主导的起义,经过长久激荡,最终在公元1860年,演变为一股浩瀚的反抗之潮,蔓延至国内的中产阶级及知识分子群体之间。

公元1861年,波兰会议王国全境烽烟四起。他们奋勇抗争,投入了长达三载,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尽管如此,英勇的起义军终究未能改变命运的轨迹,其反俄斗争最终以失败告终。

在此过程中,沙皇政府亦不得不寻求奥地利与普鲁士两大列强军队的援助,以应对这场悬于生死边缘的政治危机。

回首望去,这场战争背后的背景颇为复杂。

一:从国际氛围来看

自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各大国逐渐形成稳定的格局,维系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便是对内部的封建势力进行镇压。

二:从国内环境看

构成波兰起义主力的新崛起贵族阶层,他们对于旧体制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为革命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三:从历史影响上看

此次事件不仅加剧了沙皇俄国与周边国家的紧张关系,还深远地触动了东欧地区政局的走向,成为其未来发展的显著标志性事件。

俄国历史:9张地图,揭秘俄国与波兰的斗争风云

结语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在古今世界的舞台上,俄罗斯成就了纵横驰骋的壮丽篇章。

从无数标记在地理版图上的铿锵足迹中,我们得以洞悉她辉煌的人文胜景,揭开她璀璨的历史画卷,体悟她深挚的文化内涵。

在这里,地图成为了一份言简意赅的历史文献,也是一座宏伟坚实的文化丰碑,它为我们展示出人类文明演进的雄浑精神脉动。

纵览地理版图上的标记,时间留下的痕迹无可隐藏。

它们承载了历史脉络,使得我们能够深度观察这片美丽土地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传续,而且能感受到那份源自于生机勃勃的生活韧性和滚滚向前的历史狂潮。

抚今追昔,不知你是否留意到了,每一场重大的历史变革,都会催生出一股深厚浓烈的历史迷雾,这就是页岩上矗立的冷峻痕迹,也是文明进步的荣耀见证。

读懂地图,就是品读历史。

只要我们用心去触摸这些历史的符号,我们就能深刻理解俄罗斯文明的脉搏,就能感知俄罗斯文化的内在底蕴,同时也能体验到俄罗斯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

如此,我们才算真正走进了俄罗斯,走进了他的灵魂深处。

参考资料:

(V) ARTICLESAnon,“How the Bear Learned to Swim’, The Economist (London, 24-30 0ctober 1970)

Bealby, John Thomas, Kropotkin, Prince Peter Alexeivitch, Philips, Walter Ali-son and Wallace, Sir Donald Mackenzie,"Russia’,The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Eleventh edition,London and New York,1910)

Carsten,F. L.,The Reichswehr and the Red Army 1920 - 1933,Suruey(London,1962)

Dziewanowski,M.K.,Pilsudski's Federal Policy 1919-21’, Journal of Cen-tral European Affairs (London,1950)Footman, David,Nestor Makno’, St Antony s Papers No. 6: Soviet AffairsNo.2(Oxford,1959)

Lobanov - Rostovsky,A.,Anglo - Russian Relations through the Centuries’Russian Review,vol 7 (New York,1948)

Parkes, Harry,“Report on the Russian Caravan Trade with China, Journalofthe Royal Geographic Society,vol 25 (London,1854)

Stanhope, Henry,Soviet Strength at Sea’ The Times (London,, 25 January1971)Sullivan, Joseph L.,“Decembrists in Exile’, Haruard Slavic Studies, vol 4(The Hague,1954)

Russia's Attempts to Open Japan’,Russian Review ,Wildes,Harry Emerson,vol 5(New York,1945)Yakunskiy,V.K.La Revolution Industrielle en Russie’, Cahiers du MondeRusse et Sovietique (the Hague,1961)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