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俄国历史:8张地图,揭秘1648年—1919年,国际动荡下的俄国形势

作者:兰子记
俄国历史:8张地图,揭秘1648年—1919年,国际动荡下的俄国形势

文 | 兰子记

编 | 兰子记

话说,今日的俄罗斯强如毛熊,无论军事实力、科技发展,亦或是工业技术和医疗水平,都属于世界之巅。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数百年前的俄国内部,并非阳光明媚下的湖水般平静……

俄国历史:8张地图,揭秘1648年—1919年,国际动荡下的俄国形势

1648-1917年流放西伯利亚的情况

自古以来,惩罚罪犯的手段多种多样,而流放制度则是其中之一。

俄罗斯的流放制度最早起源于1648年,主要针对那些欺骗性乞丐、占卜者、拳击手及故意纵火犯等进行处罚。这些人将被发配至西伯利亚度过余生。

自1729年起,政府有权将政治异议分子送往该地区,这一举措标志着流放对象逐渐扩展到政治领域。

据史料记载,自1762年起,农奴的反抗行为成为被流放的重要原因。

随着法律的演变,越来越多因为造谣、拒付赋税等违法行为而遭受流放的案例出现,如1800年宣布对未交税额超过三年的犹太人实施强制流放。

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事件,流放政策在俄罗斯历史中达到高潮阶段,这批反对沙皇专制的精英人士被政府紧急流放到遥远的西伯利亚。

而在1831年和1863年的波兰起义事件中,政府也采取了相似的措施,而到了19世纪末期,无政府主义者、民粹主义者等各种政治观点不同的政治人物也在流放名单之中。

作者认为,流放政策作为俄罗斯历史上的重要刑法手段,历经几个世纪的变迁和发展,从最初只针对少数罪犯的惩罚逐渐演变为具有政治色彩的改造手段。

不难看出,俄罗斯社会历史的独特性,以及政府对社会秩序和法制建设的不懈追求。

俄国历史:8张地图,揭秘1648年—1919年,国际动荡下的俄国形势

1840-1906年的无政府主义者

十九世纪,法国哲学家路易·勃鲁东和俄国无政府主义者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巴枯宁等人提出了反官僚主义和要求平等自由的思想。

然而,两者采取的手段却截然不同,勃鲁东主张非暴力,而巴枯宁则推崇暴力革命。

蒲鲁东早在1840年撰写的著作中就明确指出,所谓的财富就是盗窃。

他主张推翻官方机构及金钱和国家体系,以期实现全人类的平等与自由。然而,他对暴力革命持谨慎态度,担忧可能导致新形式的奴隶统治。

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则推崇更激进的手法。在1842年发表的言论中,他将破坏与创造视为同等地位的因素。

他将俄罗斯农夫视为暴力革命的工具,鼓励开展恐怖主义活动。此外,他还赞同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圣彼得堡被暗杀所引起的更广泛的暗杀浪潮,以此引发革命。

俄罗斯的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亲王曾说过,一场巧妙的暗杀不仅给独裁政权带来了极端的打击,而且打乱了其恢复的步伐。这种观点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81年被刺后得到广泛认同。

在某种程度上,无论是蒲鲁东的和平演变还是巴枯宁的暴力革命,都是为了追寻平等、自由和正义的理想社会。他们虽然持有不同的方法论,但目标始终如一,即为人民谋求福祉。

俄国历史:8张地图,揭秘1648年—1919年,国际动荡下的俄国形势

1850-1870年的俄中贸易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漫长的运输路线,给俄罗斯与中国的贸易发展带来巨大阻碍。

然而,俄国商人凭借坚定不移的决心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成功推动了这一贸易交流。

自18世纪以来,俄罗斯与中国之间就有着广泛深入的贸易关系。

东方和西方之间跨越了浩瀚的大海和广袤的陆地,双向的贸易线路长达约6000公里,并且山路曲折,运输条件极为艰难,但这正是俄国商人“勇于探索”的见证石。

从莫斯科到中国恰克图的距离超过4000英里,其中90%以上需要依靠常年积雪的河流,全程需要穿越七条不同的河流,整个贸易行程需要耗时大约三年才能够到达目的地。

此外,从蒙古的买卖城进京的路程更是长达千余英里,需要通过贯穿大片沙漠区域的长途跋涉,这无疑为贸易交流增加了更多障碍。

不过,俄罗斯的商人们并未被这些困难吓退,相反,在持续不断的努力下,他们成功地开拓了贸易市场,与中国建立了稳固而长期的贸易合作关系。

俄国历史:8张地图,揭秘1648年—1919年,国际动荡下的俄国形势

1850-1890年的远东

自1847年起至1860年间,时任西伯利亚州总督之职的尼古拉·穆拉维约夫,对华政策采取霸权主义行径,积极推行侵略性领土扩张计划,使中国丧失近40万平方公里国土。

1847年,穆拉维约夫受命治理西伯利亚,其在位14年期间,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帝国主义侵略。出于对英国势力在华扩张的担忧,穆拉维约夫试图寻求与新兴的美国建立同盟关系,以围堵英国的野心。

最终,在1858年和1860年,俄罗斯成功侵占了大片中国领土,包括东北、西北以及新疆南部地区等地,总面积超过40万平方公里,这几乎相当于当时法国和德国总面积的总和。

然而,这个庞大的领土覆盖下,人口数量却仅有微不足道的1.5万人。

为了促进该地区的开发,莫斯科政府强迫国内的“哥萨克军人”移民至此,同时低价出售土地。这使得这片广袤的领土在1880年时的人口仅达到10万人次,而到了1897年则已经增长到31万人。

作为最新的历史铁证,这件事提醒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坚决抵制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侵略行径,捍卫国家的主权和民族尊严。

俄国历史:8张地图,揭秘1648年—1919年,国际动荡下的俄国形势

1891-1917年的西伯利亚大铁路

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之际,俄罗斯向西伯利亚大规模移民,这一地区的人口也由原来的50万增长至近千万之众。

据史料记载,18世纪末期,俄罗斯的人口总数约为1400万左右,其中仅有50万人居住在西伯利亚。

然而,自19世纪初的1800年代起,超过500万来自欧洲的俄罗斯人选择迁入西伯利亚。到了20世纪初的1914年,西伯利亚的总人口已经增长到了近乎900万人。

一方面,为了开发这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从19世纪初开始,数百万俄国人动员起来,跨越位于亚洲北部的乌拉尔山脉,来到了西伯利亚。

另一方面,政府认为把罪犯和政治犯送往这片无人管理的土地上有助于解决“犯罪问题”,因此从19世纪早期开始,搭载着这些流离失所的人们的船只就不断驶往西伯利亚的港口。

在这个大规模人口迁移的时代背景下,大多数的涌入者并没有被视为外来者,而是将自己视作本地居民,积极地融入当地生态环境。

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在城市规划里,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机遇;许多人甚至开始通过就业为新的西伯利亚家园建设殖民地文化。

从社会发展来看,这种空前的人口增长幅度,确实对西伯利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推动力。

俄国历史:8张地图,揭秘1648年—1919年,国际动荡下的俄国形势

1872-1887年的俄国与欧洲列强

透过这张地图,不难发现,紧张的国际局势再度加剧,奥匈帝国、俄罗斯以及德国之间的联盟关系正在面临着严峻考验。

各方争斗不断升级,为何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希望牢牢掌握巴尔干半岛?德国又如何守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呢?

彼时,奥匈帝国和俄罗斯皆对巴尔干半岛抱有浓厚兴趣。然而,两国的敌对行为却被俾斯麦所遏制。这位铁血宰相成功地区划了两国在该地的势力范围,避免战争的爆发。

而在另一方面,德国对俄罗斯迅速接近奥匈帝国十分警惕,深知此举可能会破坏其外交平衡。因此,俾斯麦通过多次斡旋,阻止了两个国家形成针对俄罗斯的联盟(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1887年德俄签署的《再保险条约》)。

然而,俄罗斯不愿轻易放弃对中欧的霸权,特别是对1815年由亚历山大一世主导瓜分的波兰土地,这无疑加剧了俄罗斯对奥匈帝国和德国崛起的威胁感。

此次,俄罗斯选择站到德国和奥匈帝国这边,以此来维护他们在巴尔干区域的现有权益。

有时,国际间的纷争往往牵涉到复杂的利益交换和政治操作。

俄国历史:8张地图,揭秘1648年—1919年,国际动荡下的俄国形势

1890-1907年俄国和欧洲各国的力量均势

随着时代变迁,德国和其他欧陆强国在政治、军事等领域的角力从未停止过变化。特别是在1890年俾斯麦离职之后,这种角力愈发激烈。

如今,我们看到德国与奥匈帝国之间的合作日益加深;而曾经作为其影响力平衡工具的俄国,现在已经转向与法国结成盟友关系。

这种转变给原本由英国主导的欧洲联盟增添了新的变量。尽管他们尚未正式结盟,但这一合作预示着1914年三国协约的形成,改变了欧洲原有的战略格局。

专家们认为,此次德国与奥匈帝国的相互支持,将会促使两国在新兴的巴尔干地区扩张各自的势力范围。这或许意味着俄罗斯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地缘政治形势。

然而,一些人指出,尽管这样的局势变动会带给欧洲更多不确定性,但同时也为未来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

例如,德国和英国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在新的战略形势下得到改善?各国之间能否建立更紧密的贸易联系,以实现互利共赢?

作者认为,从俾斯麦离开舞台的那刻开始,欧洲的权力平衡就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自那以后的几十年间,这片大陆上的政治版图、军事布局以及经济联系都在不断演变。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欧陆各国间的对垒,而且为全球经济、文化乃至思想领域都产生了极强的推动力。

俄国历史:8张地图,揭秘1648年—1919年,国际动荡下的俄国形势

1860-1895年俄国和日本在远东

自1860年以来,俄罗斯与日本在远东地区展开长期且激烈的较量。

此间,日本曾试图对华、朝扩张势力,然而在1895年战胜清政府后,俄国等列强却联合剥夺了其战果,导致日本国内激起大规模的对俄罗斯的不满。

同时,这些年来,欧洲势力对华南地区的渗透日益加剧。

20世纪初,在世界舞台上,俄国和日本展开了长期的竞争,包括在远东地区的争夺。

1860年,日本在通过武力手段获得了日本海的一处港口,从而使自己更接近亚洲大陆。以此为起点,日本开始向中国以及朝鲜推行更为积极的政策,试图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范围。

然而,1895年日本击败清朝后,其意图企图获得更大的领土以巩固其在亚洲的存在。但是,俄罗斯、法国、英国和德国等大国联手抗议,结果日本的利益被严重侵蚀。

此次事件激发了日本社会对于俄罗斯的强烈抵触情绪,成为两国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欧洲国家在中国南方的影响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欧洲对于远东地区的扩展一方面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地区矛盾。

日俄战争正是在此背景下爆发的。

这场战争持续近六个月,最终以俄国失败告终。结束战争后,俄罗斯被迫割让某些土地给日本, 但正如之前所述,这样的行动只引发了更加复杂和激烈的国际争端的开端,而非和平。

俄国历史:8张地图,揭秘1648年—1919年,国际动荡下的俄国形势

结语

时光荏苒,俄国与日本揭示了世界舞台的壮丽篇章。

透过地理版图上的漫不经心,我们可以领略到其杰出的人文风光,欣赏其灿烂的历史画卷,感悟其深邃的文化内涵。

在此处,地图既是详尽无遗的史书,又是庄重实至名归的文化遗产,为我们呈现出人类文明演进的雄浑精神节拍。

审视地图上的标志,时光的印记无法遮掩。

它们展示了历史发展的脉络,使我们能够深入探究这个美丽国度丰富的文化传承,并体验其生命力和历史进程的澎湃动力。

回顾过去,你可能注意到每场重大的历史变革都推动着一层浓厚的历史烟云,这便是石板上冷漠的印记,也是文明进步的骄傲证明。

研究地图,便如同研读历史。

只需我们认真触碰这些历史的痕迹,就会深入了解俄罗斯文明的心跳,感知其文化的内核,并体验其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俄罗斯,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

参考资料:

(v) ARTICLESAnon, ‘How the Bear Learned to Swim’, The Economist (London, 24-30Octo-ber 1970)

Bealby, John Thomas,Kropotkin, Prince Peter Alexcivitch,Philips,Walter Ali-son and Wallace, Sir Donald Mackenzie,‘Russia’, The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Eleventh edition,London and New York,1910)

Carsten, F. L.,‘The Reichswehr and the Red Army 1920- 1933’,Survey(London,1962)

Dziewanowski,M. K.,‘Pilsudski’s Federal Policy 1919-21’, Journal o f Central European Affairs (London,1950)

Footman, David,‘Nestor Makno’, St Antony’s Papers No.6: Soviet AffairsNo.2 (Oxford,1959)

Lobanov-Rostovsky, A..‘Anglo - Russian Relations through the Centuries’,Russian Review, vol 7 (New York,1948)

Parkes, Harry,‘Report on the Russian Caravan Trade with China', Journal ofthe Royal Geographic Society, vol 25(London,1854)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