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雍正王朝》大结局诡异桥段,为何又要拍“杀康熙改遗诏”?

作者:勇哥聊世界

1999年,一个炎热的夏天。当时我还是一个17岁的高中生,正是血气方刚、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和期待的年纪。

那一年,一部叫做《雍正王朝》的电视剧热播,引发了我极大的兴趣。

《雍正王朝》大结局诡异桥段,为何又要拍“杀康熙改遗诏”?

我记得很清楚,在大结局播出的那个夜晚,我因要完成家庭作业而错过了开场,直到后来匆匆赶到电视机前。映入眼帘的,是一派恍如隔世的景象:银白色的宫殿,金黄色的龙袍,还有手持权杖、神态威严的雍正帝。

只见他脸色难看,正对面前一个衣衫褴褛的书生大声斥责。

这突如其来的剧情打击,令我整个人都惊呆了。之前几十集里,雍正一直是一个正面角色,对百姓仁慈,勤政爱民,深得人心。

《雍正王朝》大结局诡异桥段,为何又要拍“杀康熙改遗诏”?

怎么突然之间就成了弑父篡位的大恶人?我完全跟不上剧情的节奏和走向,只觉得这转变太过唐突和违和。

后来我从头到尾把这集电视剧重新看了一遍,才恍然大悟原来真相并非如此。

画面中那个衣衫褴褛的书生名叫曾静,他是一个言行举止都非常迂腐和愚昧的人。曾经有一些被贬谪的八爷党路过他的家乡,将一些宫廷秘闻传到他的耳朵里。

其中就包括所谓雍正毒杀康熙、篡改遗诏强行登上大清王朝的龙椅。

《雍正王朝》大结局诡异桥段,为何又要拍“杀康熙改遗诏”?

曾静立刻就深信不疑,并在本地散布这些没有任何根据的谣言。他这么做的原因,也许是出于自己的狭隘和偏见,亦或是对权力的幻想,亦或仅仅是单纯的愚蠢。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毫无根据的谣言确实在民间传播开来,对人心造成一定影响。

为了彻底消除这些谣言的负面影响,雍正决定亲自对曾静进行审问。于是这一切谣言就都通过曾静之口,以画面呈现的方式展示出来了。

曾静虽然荒诞无稽,但他毕竟曾经存在过,他编造和传播谣言的行为也确已发生。作为一部强调历史细节和考证的电视剧,《雍正王朝》自然不可能对这些历史事实视而不见。

《雍正王朝》大结局诡异桥段,为何又要拍“杀康熙改遗诏”?

从这个意义上说,剧组选择用这样的手法来呈现曾静的谣言,也是出于对历史的尊重和还原。曾静这个人物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影响,都已经在正史和野史中留下了痕迹,不容忽视。

即便这些谣言是如此离奇和荒诞,但它们毕竟出现过,流传过,对当时的社会舆论产生过一定影响。作为一部强调细节真实性的历史剧,《雍正王朝》必须反映真实的历史,哪怕这些真相是如此令人难以置信。

所以,可以说剧组选择用这样直接且冲击性的手法来呈现这些谣言,也是基于对历史考据的重视,想要呈现一个不加掩饰的历史真实。

这种细致的考证精神,也彰显了《雍正王朝》对历史细节的尊重。

《雍正王朝》大结局诡异桥段,为何又要拍“杀康熙改遗诏”?

仅仅通过曾静本人口头重复这些荒诞的谣言,显然很难达到艺术表现的效果,也无法引起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

所以,剧组决定将这些谣言内容通过画面的方式直接呈现出来。将雍正毒杀父皇、篡改遗诏等画面直接拍摄出来,无疑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手法的确极具争议,但同时也带来了无可比拟的艺术表现力。它制造了强烈的戏剧反差,将雍正正面形象与负面形象对比,通过这种强烈对比来否定谣言本身。

可以想见,如果仅仅通过曾静本人的叙述,其艺术感染力和观众体验都将大打折扣。正是这种视觉表现手法的采用,让观众对这些谣言深恶痛绝,也让曾静的荒诞可笑一目了然。

《雍正王朝》大结局诡异桥段,为何又要拍“杀康熙改遗诏”?

所以,这种手法的使用也基于艺术表现上的考量——追求更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情感冲击,以此带给观众更深刻的观影体验。

然而仅仅作为一种艺术手法还不够,因为历史本身就是错综复杂的。它不可能只有唯一的解释和看法,需要我们从多角度深入思考。

《雍正王朝》作为一部强调历史真实的电视剧,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坚持正面视角的同时,它也暗示和留有了其他可能的疑点。

《雍正王朝》大结局诡异桥段,为何又要拍“杀康熙改遗诏”?

比如德妃的种种反常举动,以及康熙遗诏的真实性问题,都透露出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仅从雍正正面形象出发是不够全面的,仍需要保留其他视角。

可以看出,《雍正王朝》的叙事手法相当精妙、开放。它既立足于一个正面的历史视角,又提示了其他可能的看法,让观众自己思考、判断,不给出唯一定论。

这种留有疑点的空间,使得作品的历史解释更加丰富开放,而不会流于僵化的教科书式单一叙事,也更能启发观众自主思考历史的复杂性。

当曾静把这一系列谣言说完之后,有一个细微但意味深长的镜头令我印象深刻。

只见雍正并未直接回应,而是默默流下了一滴眼泪。这滴眼泪所象征的意义,令人深思。

《雍正王朝》大结局诡异桥段,为何又要拍“杀康熙改遗诏”?

它可能代表着雍正对这些无端谣言的痛心和愤怒,对造谣者的痛恨;它也可能暗示雍正对争夺帝位一事的犹豫和懊悔。

这滴眼泪成为一个符号,需要观众自己解读和思考。

剧组也许有意为之,不给出定论,而是让观众自主判断。它既可能只是一种表演手法,也可能暗示雍正对历史罪责的愧疚。

不同解释背后都透露出对这个历史人物的思考。

《雍正王朝》大结局诡异桥段,为何又要拍“杀康熙改遗诏”?

这滴眼泪为人物增添了更丰富的内涵,也成为这个剧最令人玩味的一个细节。它启发观众不要被表面所迷惑,要深入思索,洞穿真相的本质。

通过这部电视剧,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在看待历史或者现实的时候,一定要具有多角度的思考,而不应仅仅局限在一种视角。

历史的本质就是复杂和多面性。任何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都不可能只有单一的评价,同一事件也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雍正王朝》大结局诡异桥段,为何又要拍“杀康熙改遗诏”?

《雍正王朝》就展现了这种多视角的思考。它既呈现了一个正面仁慈的雍正形象,也意味深长地保留了其他角度的疑点。

正面与负面并存,既有主流叙事,也给予另类解读想象的空间。

这种处理手法很巧妙,既立足正面叙事,又给予开放性。它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对历史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人物做出更立体的理解。

这启发了我,在审视任何问题时都要具备开阔的胸襟,努力理解不同观点,而不被任何一种绝对化的论述禁锢思维。

《雍正王朝》大结局诡异桥段,为何又要拍“杀康熙改遗诏”?

多视角思考的重要性,在这个剧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时过境迁,多年来每每回想,《雍正王朝》都给我留下独特的观影印象。它不仅呈现出一个立体的历史人物,也启发了我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考。

雍正这个人物本身就历来众说纷纭,评价极为分化。作为一部电视剧,《雍正王朝》并没有回避争议,而是正面立足又暗示疑点,在维护主流叙事与展示其他角度之间求得平衡。

《雍正王朝》大结局诡异桥段,为何又要拍“杀康熙改遗诏”?

它既呈现人物的光明面,又保留阴暗面的可能;既有正剧情节,又暗示疑点;结尾开放式而不下定论。这种处理手法极具智慧,对这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做出了更丰富立体的解读。

可以说,《雍正王朝》以其独特的叙事策略,成功地呈现出一个矛盾并存的立体人物,也向观众展示了历史和人性的复杂面。

至今回味,仍令我感悟良多。它已成为我心中最经典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