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哇!从城市“边角料”变身“金边银角”,家门口的“社区植物园”要来了

作者:周到客户端

河南中路575弄附近,在名为“云之丘”的口袋公园里,种着海棠、绣球、杜鹃、鼠尾草等多种植物,让周边原本开窗只能看到大马路的居民,能欣赏到养眼的绿植。

西藏南路旁的启园,通过自然式的造景手法,配置枫香、三角枫等珍贵树种以及20余种花灌木和宿根花卉,成为途径人们的休憩好去处。

像这样利用中心城市“边角料”,“见缝插绿”地厚植生态底色,在黄浦区还有很多。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黄浦区已累计新建各类绿化11.7086万平方米,包括公共绿地4.804万平方米、专用绿化3.2358万平方米、立体绿化3.6688万平方米;新增口袋公园9个、社区小微花园10余个、绿道2公里。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都好像住着一个原始人,有时候城市人感到的焦虑不安,其实是我们对自然的需求。”黄浦区绿化市容局副局长顾芳说,依托区内“一街一路”10分钟生活圈的示范引领,我们希望可以通过“美丽街区”建设,把碎片化和点状的公园串联起来,做到生态链接,让绿色生活成为摩登都市的“生活新画卷”。

令人“哇”出赞叹的河南中路改造

云之丘所在的河南中路,是黄浦区“美丽街区”项目的重头戏之一,它不仅跨越三个街道,还是外滩第二立面背后的街区。“河南中路其实是一条快速通道,大家总是匆匆路过,最多看看南京路步行街,很少有时间,也没有空间停下来走一走,感受城市氛围。”黄浦区绿化管理所副所长朱晓君说。

所以,河南中路的改造计划设有一个精神主题——“WA”,用中文读出来就是“哇”,寓意让经过这里的市民都能忍不住发出一声赞叹。

河南中路在改造过程当中,重点分成两段。道路以北,黄浦区绿化市容局与外滩街道强强联手,共同绘制外滩街道的10分钟生活圈创建,因地制宜地打造了多个口袋公园,主要以流光花园、绘本花园、无界花园和云之丘为主;在北段基本完工的基础上,河南中路以南将结合既有旧改地块,逐步向南推进。

比如种满海棠花的云之丘,附近的居民打趣说,想在上海看海棠花,不是去上海植物园就是来云之丘。据了解,这里改造完毕后不仅种上了人民广场的垂丝海棠、上海植物园的“小橘灯”、还有“上植品种海棠”等珍贵化海棠品种,将吸引更多人走进来看看。

黄浦区绿化市容局副局长顾芳说,“WA”中的“W”有三个含义。首先是“Walk”,希望大家能在这里开启流行的City Walk;其次是“Watch”,在漫步的过程当中多多留意周围可阅读的建筑,欣赏绿意盎然的植被;最后是“Wake”,通过在这里的片刻沉浸与放松,产生一次自觉醒。

接下来,河南中路街区还可以设置更多互动,让上海这一高密度城市拥有更厚重的自然基底。

哇!从城市“边角料”变身“金边银角”,家门口的“社区植物园”要来了

把点串联成线,助力打造“千园之城”

实际上,占地1160平方米的云之丘,原本是一块灰色空间,主要被周围居民用来停放非机动车辆,空间利用率很低,也就是俗称的城市“边角料”。在高密度的上海中心城区,这样的“边角料”经过一番设计与打磨,就变成“金边银角”,成为市中心的口袋花园。

所谓"口袋公园",指的是依城市道路、商业街区或居住区建设的,具有景观赏识、游憩健身、文化展示等功能,并能彰显上海城市风貌特色的小型开放绿地,一般在1000平方米到8000平方米不等。

2022年,上海市绿化市容局提出要加快构建城乡公园体系,目标到2025年建成“千园之城”,2035年基本建成“公园城市”,力争实现“城市处处有公园、公园处处有美景”。

如何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助力上海“千园之城”的打造,黄浦区一直在不断思考,并用实践行动落地。

“我们口袋公园的选址,大部分都在居民区和人流较密集的区域。”黄浦区绿化管理所副所长朱晓君说,市区很密集,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空间和绿地建造公园,而口袋花园,甚至是更小的微型花园,就是很好的解题思路。

“在公园城市建设当中,‘千园之城’是一个中心思想,让原本杂乱的空间变得有序,让原本空旷的场地变得有景可赏,甚至可以与人互动,这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为了能把这些点状的口袋公园串联起来,形成生态链接,同时也进一步挖掘城市绿量潜力,黄浦区开始推广建设“树穴连接带”,也就是行道树栽植的地方。朱晓君说,树穴连接带不仅能形成网片的垂直绿化,在美观上对街边非机动车进行遮挡,也为行道树在局促的城市中生存,提供了空间。

“当我们把点状串联成线,就能形成一个生态空间的叠合。”黄浦区绿化市容局副局长顾芳提到一个词——涌现,代表了一种量变到质变。“当很多碎片化东西的量,到了一个临界点,就能产生蜕变,化腐朽为神奇。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各种空间生态叠加,把绿色都聚合在一起,就可以在这个高密度的城市当中形成它的自然基底,让‘涌现’这个词出现在这座城市里。”

哇!从城市“边角料”变身“金边银角”,家门口的“社区植物园”要来了

打破物理边界,产生化学反应

在美丽街区的打造过程中,黄浦区首先提出了一个概念——无界。在顾芳看来,所谓无界,指的是在设计口袋公园等绿化项目中,没有具体物理红线,让公园与街区全方位融合,可以与社区相互融合,也可以与各种办公楼周边的绿化融合。

依托“美丽街区”和“一街一路”等建设项目,黄浦区绿化部门联合外滩街道将无界概念进行到底,比如选址于河南中路天津路路口,打造了一个“无界花园”。该无界花园突破固有功能边界,形成了一个“地铁站口+公共设施+休憩空间+口袋公园”的绿色综合体。

无界的空间,还能承载与表达无界的艺术。据了解,“无界花园”以像素方块为设计元素,模糊公园与城市边界的作用,引导公园向城市“无界”延展。公园中例如出入口、风井、电梯厅等地铁设施,都用网格化肌理来呈现,绿化则以斑块形式渗透到设施灰色空间中。

除了在建造时与周围环境设施相融合,无界的另一个特点便是要“打破围墙”,把一些企事业单位的公共空间,尤其是花园部分打开。“这需要我们的单位,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国企机关能够带头引领,把这个空间给到老百姓。这种形式对于高密度城市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本。”顾芳说道。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总院专业总工程师钟律则从设计的角度表示,也要考虑无界、开放之后,能否让园区和街道与路人形成一种互动,比如加个坐凳,就可以成为恰当的停留点。

去年发布的《关于机关、企事业等单位附属空间对社会开放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末,上海将推进100个以上的机关、企事业等单位附属空间对社会开放,开放空间约100万平方米,符合条件的改造成口袋公园,不少于35座。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12月25日宣布,上海今年拆除围墙1980米,开放59处单位附属绿地,开放绿地总面积达41.6万平方米,部分开放绿地改造成口袋公园13座,超额完成今年开放单位附属绿地的目标。截至目前,上海已实现开放共享的单位附属绿地项目超过80个。

“有人说在生态环境当中,会诞生一种血清素,它能对人们的创意产生积极正面的作用。我们也希望未来的街区,能够非常有活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顾芳说,虽然街区的设计是物理的,但希望通过可阅读、可休憩的内涵,产生内在的化学反应。

哇!从城市“边角料”变身“金边银角”,家门口的“社区植物园”要来了

打造家门口的“社区植物园”

在新加坡,樟宜机场算得上是地标景点之一,除了能够逛街购物,几栋航站楼把生态园搬了进去。人工瀑布、热带雨林、近千只蝴蝶......零零总总,让游客在候机的同时能够亲近大自然,堪称全球首个。

走在新加坡街头,不时还能看到高楼大厦与绿化的结合,譬如用爬藤植物来装饰建筑外立面,甚至,小鸟和松鼠也会在这里喝水栖息,真正做到了,让动植物自然而然融入城市当中。

“上海的城市公园建设应该不同于其他地方,我们在向别人学习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的特色。”顾芳说。

钟律参与过不少黄浦区的城市更新项目,在她看来,黄浦区的特点就是“见缝插针”,在微小中见精华,在精华中回答自然的问题。

秉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目标,黄浦区绿化市容局联合上海植物园率先提出“社区植物园”的概念,并计划于2024年主要推进。

所谓“社区植物园”,是指以维护和提升居民身边的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将优良品种、前沿知识、实用技术注入街区,切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区别于口袋公园和社区花园,社区植物园更注重“润物细无声”,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听到、闻到、摸到生机盎然的绿色,呈现生活的多样性。

顾芳认为,绿化行业是很重要的,因为有了绿色基底才会有其他。“所以我们在推进过程当中,要以自然为本,考虑植物、动物、昆虫的需求,考虑如何在城市中建立一个个小型自然栖息地,然后串联起来。”

钟律同样表示,黄浦区的“美丽街区”建设已经走向深耕化。“未来,我们的植物可以变成市民间交流的绿色纽带,也能变成家门口的自然课堂。可能只有几米,几步路,但如果能做得足够精彩,也是我们给予市民的一份答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