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哇!從城市“邊角料”變身“金邊銀角”,家門口的“社群植物園”要來了

作者:周到用戶端

河南中路575弄附近,在名為“雲之丘”的口袋公園裡,種着海棠、繡球、杜鵑、鼠尾草等多種植物,讓周邊原本開窗隻能看到大馬路的居民,能欣賞到養眼的綠植。

西藏南路旁的啟園,通過自然式的造景手法,配置楓香、三角楓等珍貴樹種以及20餘種花灌木和宿根花卉,成為途徑人們的休憩好去處。

像這樣利用中心城市“邊角料”,“見縫插綠”地厚植生态底色,在黃浦區還有很多。資料顯示,“十四五”以來,黃浦區已累計建立各類綠化11.7086萬平方米,包括公共綠地4.804萬平方米、專用綠化3.2358萬平方米、立體綠化3.6688萬平方米;新增口袋公園9個、社群小微花園10餘個、綠道2公裡。

“我們每個人的身體裡都好像住着一個原始人,有時候城市人感到的焦慮不安,其實是我們對自然的需求。”黃浦區綠化市容局副局長顧芳說,依托區内“一街一路”10分鐘生活圈的示範引領,我們希望可以通過“美麗街區”建設,把碎片化和點狀的公園串聯起來,做到生态連結,讓綠色生活成為摩登都市的“生活新畫卷”。

令人“哇”出贊歎的河南中路改造

雲之丘所在的河南中路,是黃浦區“美麗街區”項目的重頭戲之一,它不僅跨越三個街道,還是外灘第二立面背後的街區。“河南中路其實是一條快速通道,大家總是匆匆路過,最多看看南京路步行街,很少有時間,也沒有空間停下來走一走,感受城市氛圍。”黃浦區綠化管理所副所長朱曉君說。

是以,河南中路的改造計劃設有一個精神主題——“WA”,用中文讀出來就是“哇”,寓意讓經過這裡的市民都能忍不住發出一聲贊歎。

河南中路在改造過程當中,重點分成兩段。道路以北,黃浦區綠化市容局與外灘街道強強聯手,共同繪制外灘街道的10分鐘生活圈建立,因地制宜地打造了多個口袋公園,主要以流光花園、繪本花園、無界花園和雲之丘為主;在北段基本完工的基礎上,河南中路以南将結合既有舊改地塊,逐漸向南推進。

比如種滿海棠花的雲之丘,附近的居民打趣說,想在上海看海棠花,不是去上海植物園就是來雲之丘。據了解,這裡改造完畢後不僅種上了人民廣場的垂絲海棠、上海植物園的“小橘燈”、還有“上植品種海棠”等珍貴化海棠品種,将吸引更多人走進來看看。

黃浦區綠化市容局副局長顧芳說,“WA”中的“W”有三個含義。首先是“Walk”,希望大家能在這裡開啟流行的City Walk;其次是“Watch”,在漫步的過程當中多多留意周圍可閱讀的建築,欣賞綠意盎然的植被;最後是“Wake”,通過在這裡的片刻沉浸與放松,産生一次自覺醒。

接下來,河南中路街區還可以設定更多互動,讓上海這一高密度城市擁有更厚重的自然基底。

哇!從城市“邊角料”變身“金邊銀角”,家門口的“社群植物園”要來了

把點串聯成線,助力打造“千園之城”

實際上,占地1160平方米的雲之丘,原本是一塊灰色空間,主要被周圍居民用來停放非機動車輛,空間使用率很低,也就是俗稱的城市“邊角料”。在高密度的上海中心城區,這樣的“邊角料”經過一番設計與打磨,就變成“金邊銀角”,成為市中心的口袋花園。

所謂"口袋公園",指的是依城市道路、商業街區或居住區建設的,具有景觀賞識、遊憩健身、文化展示等功能,并能彰顯上海城市風貌特色的小型開放綠地,一般在1000平方米到8000平方米不等。

2022年,上海市綠化市容局提出要加快建構城鄉公園體系,目标到2025年建成“千園之城”,2035年基本建成“公園城市”,力争實作“城市處處有公園、公園處處有美景”。

如何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助力上海“千園之城”的打造,黃浦區一直在不斷思考,并用實踐行動落地。

“我們口袋公園的選址,大部分都在居民區和人流較密集的區域。”黃浦區綠化管理所副所長朱曉君說,市區很密集,其實并沒有那麼大的空間和綠地建造公園,而口袋花園,甚至是更小的微型花園,就是很好的解題思路。

“在公園城市建設當中,‘千園之城’是一個中心思想,讓原本雜亂的空間變得有序,讓原本空曠的場地變得有景可賞,甚至可以與人互動,這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

為了能把這些點狀的口袋公園串聯起來,形成生态連結,同時也進一步挖掘城市綠量潛力,黃浦區開始推廣建設“樹穴連接配接帶”,也就是行道樹栽植的地方。朱曉君說,樹穴連接配接帶不僅能形成網片的垂直綠化,在美觀上對街邊非機動車進行遮擋,也為行道樹在局促的城市中生存,提供了空間。

“當我們把點狀串聯成線,就能形成一個生态空間的疊合。”黃浦區綠化市容局副局長顧芳提到一個詞——湧現,代表了一種量變到質變。“當很多碎片化東西的量,到了一個臨界點,就能産生蛻變,化腐朽為神奇。如果我們能夠通過各種空間生态疊加,把綠色都聚合在一起,就可以在這個高密度的城市當中形成它的自然基底,讓‘湧現’這個詞出現在這座城市裡。”

哇!從城市“邊角料”變身“金邊銀角”,家門口的“社群植物園”要來了

打破實體邊界,産生化學反應

在美麗街區的打造過程中,黃浦區首先提出了一個概念——無界。在顧芳看來,所謂無界,指的是在設計口袋公園等綠化項目中,沒有具體實體紅線,讓公園與街區全方位融合,可以與社群互相融合,也可以與各種辦公樓周邊的綠化融合。

依托“美麗街區”和“一街一路”等建設項目,黃浦區綠化部門聯合外灘街道将無界概念進行到底,比如選址于河南中路天津路路口,打造了一個“無界花園”。該無界花園突破固有功能邊界,形成了一個“地鐵站口+公共設施+休憩空間+口袋公園”的綠色綜合體。

無界的空間,還能承載與表達無界的藝術。據了解,“無界花園”以像素方塊為設計元素,模糊公園與城市邊界的作用,引導公園向城市“無界”延展。公園中例如出入口、風井、電梯廳等地鐵設施,都用網格化肌理來呈現,綠化則以斑塊形式滲透到設施灰色空間中。

除了在建造時與周圍環境設施相融合,無界的另一個特點便是要“打破圍牆”,把一些企事業機關的公共空間,尤其是花園部分打開。“這需要我們的機關,特别是企事業機關、國企機關能夠帶頭引領,把這個空間給到老百姓。這種形式對于高密度城市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範本。”顧芳說道。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總院專業總工程師鐘律則從設計的角度表示,也要考慮無界、開放之後,能否讓園區和街道與路人形成一種互動,比如加個坐凳,就可以成為恰當的停留點。

去年釋出的《關于機關、企事業等機關附屬空間對社會開放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确,到“十四五”末,上海将推進100個以上的機關、企事業等機關附屬空間對社會開放,開放空間約100萬平方米,符合條件的改造成口袋公園,不少于35座。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12月25日宣布,上海今年拆除圍牆1980米,開放59處機關附屬綠地,開放綠地總面積達41.6萬平方米,部分開放綠地改造成口袋公園13座,超額完成今年開放機關附屬綠地的目标。截至目前,上海已實作開放共享的機關附屬綠地項目超過80個。

“有人說在生态環境當中,會誕生一種血清素,它能對人們的創意産生積極正面的作用。我們也希望未來的街區,能夠非常有活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顧芳說,雖然街區的設計是實體的,但希望通過可閱讀、可休憩的内涵,産生内在的化學反應。

哇!從城市“邊角料”變身“金邊銀角”,家門口的“社群植物園”要來了

打造家門口的“社群植物園”

在新加坡,樟宜機場算得上是地标景點之一,除了能夠逛街購物,幾棟航站樓把生态園搬了進去。人工瀑布、熱帶雨林、近千隻蝴蝶......零零總總,讓遊客在候機的同時能夠親近大自然,堪稱全球首個。

走在新加坡街頭,不時還能看到高樓大廈與綠化的結合,譬如用爬藤植物來裝飾建築外立面,甚至,小鳥和松鼠也會在這裡喝水栖息,真正做到了,讓動植物自然而然融入城市當中。

“上海的城市公園建設應該不同于其他地方,我們在向别人學習的同時,也要有自己的特色。”顧芳說。

鐘律參與過不少黃浦區的城市更新項目,在她看來,黃浦區的特點就是“見縫插針”,在微小中見精華,在精華中回答自然的問題。

秉持深入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落實國家“雙碳”戰略目标,黃浦區綠化市容局聯合上海植物園率先提出“社群植物園”的概念,并計劃于2024年主要推進。

所謂“社群植物園”,是指以維護和提升居民身邊的生物多樣性為目标,将優良品種、前沿知識、實用技術注入街區,切實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差別于口袋公園和社群花園,社群植物園更注重“潤物細無聲”,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看到、聽到、聞到、摸到生機盎然的綠色,呈現生活的多樣性。

顧芳認為,綠化行業是很重要的,因為有了綠色基底才會有其他。“是以我們在推進過程當中,要以自然為本,考慮植物、動物、昆蟲的需求,考慮如何在城市中建立一個個小型自然栖息地,然後串聯起來。”

鐘律同樣表示,黃浦區的“美麗街區”建設已經走向深耕化。“未來,我們的植物可以變成市民間交流的綠色紐帶,也能變成家門口的自然課堂。可能隻有幾米,幾步路,但如果能做得足夠精彩,也是我們給予市民的一份答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