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外灘街道黨工委書記丁琦甯談“一街一路”:碎片化的更新,終将串聯成一張大藍圖

作者:周到用戶端

黃浦區,這個擁有豐富曆史底蘊的區域,在十四五規劃的引領下,正經曆着一場獨特的城市更新之旅。外灘,這個曆史的标志,正是這場更新的重要舞台。

“從外灘來說,整個‘一街一路’圍繞着人民城市的理念。一方面要通過黨建引領,推動街區治理、民改善和發展動能的提升;另一方面,外灘是一個非常具有曆史沉澱的街區,是以我們既要考慮到整個建築的發展和城市的形态,也要呼應好周邊一些曆史人文的變化。”

丁琦甯,作為外灘街道黨工委書記,深入參與了2023年外灘街道“一街一路”示範區域建設。他把采訪地點選在外灘街道社群文化中心屋頂花園,那裡也是經過“一街一路”改造的地方。

原來,這個頂樓鮮有人問津,使用率很低。現在,頂樓增加了改善生态基底的特色種植與居民休閑聊天的座椅空間,隻要是陽光燦爛的日子,不少居民就會在樓上曬太陽,還能望到東方明珠和南京路步行街。

“我們不光把‘一街一路’項目作為一個硬體建設,它更多還是一個打開基層治理的入口。”在丁琦甯看來,從景觀提升到能級提升,這些看似碎片化的地方,最後都會串聯起來,形成一張大藍圖,讓生活在這裡的居民和商家,都能實作街區可漫步,建築可閱讀。

外灘街道黨工委書記丁琦甯談“一街一路”:碎片化的更新,終将串聯成一張大藍圖

圖/外灘街道社群文化中心屋頂花園

煙火氣和年代感,是優勢也是難度

與黃浦區其他街道略有不同,外灘街道範圍内有衆多曆史建築,據不完全統計,各類曆史保護和文化保護點的總量超過250處。

“是以我們在推進‘一街一路’設計的時候,一方面要充分關注這些曆史建築的沿革和發展,另一方面也要充分把老百姓圍繞這個街區的記憶與憧憬融合起來,為接下來外灘第二立面的改造和社群提升做好呼應。”丁琦甯說。

外灘街道標明的首個“一街一路”項目點是山北街區,從南京路步行街到蘇州河邊距離最短的山東中路一帶。“這裡我們煙火氣最濃的區域之一。”

去過那裡的人應該都知道,周圍沿街小馬路有着一溜店鋪,滿滿都是生活氣息,仿佛還保留着老上海的痕迹。

這是山東北路的改造優勢,也是難度所在。“有些老建築碰不得,有些空間十分有限。山東北路其實很局促,既要有通行功能,又要能讓機動車停放,同時它又是老百姓日常生活必經的一個區域,串聯着南京路和蘇州河。”

從效果圖到實際呈現,丁琦甯打趣地用“打折”來形容。往往,設計師規劃的藍圖很美好,可到實地勘察落地時,發現難以落地,打折;面對居民和商鋪的實際訴求時,又要打折。

這是一個雙方不斷折中與平衡的過程,智慧的展現。丁琦甯認為,“問計于民”是核心,要和居民與商家形成良性互動,充分聽取他們的切實想法。“再難的題目大家同題共答,共同解決,這比我們單方面來推進要好得多。”

外灘街道黨工委書記丁琦甯談“一街一路”:碎片化的更新,終将串聯成一張大藍圖

圖/山北街區

讓居民“全程無死角”參與建設

與以往街區改造不同,山北街區的項目把老百姓充分調動了起來。

丁琦甯還記得,周圍居民在剛開始知道街區要改造時,态度是有些抵觸的。“居民上來第一句話就是,如果僅是塗脂抹粉的修繕,他們不需要,他們要的是解決管道、停車和長期破舊亭子這樣一個個具體問題,如果能解決,再讨論下去。”

然而,随着改造項目的慢慢推進,居民逐漸看到自己的意見被實實在在轉化成了設計方案,他們的态度發生了轉變:這次的改造好像和以往不太一樣。

丁琦甯認為,居民單單有參與熱情還不夠,有效參與更重要,為此,整個團隊動足了腦筋,想了各種辦法。比如征求居民意見,慣例是公示一個方案,開一個座談會,但由于很多人并沒有相關專業背景,很難把自己的訴求準确表達出來。

是以這回,項目團隊請設計師走進居民區,拿着設計圖和效果圖,通過在小區地面上劃線,讓他們更有實感地了解到,下一步改造大概會在什麼位置,占用小區面積有多大,同時在這個過程當中與居民充分溝通,讓他們的參與度“全程無死角”。

“我們有一位設計師還去居民家裡,從下午待到晚上,望着窗外華燈初上,車來人往,感受住在這裡的居民到底需要什麼。”丁琦甯說。

丁琦甯又用正在改造的甯波小區為例。改造團隊在三個月前來的時候,居民們還很是煩惱,抱怨加裝電梯以後綠化該怎麼弄。但随着溝通的逐漸深入,丁琦甯發現居民的笑容多了起來。“他們會在小區裡拉着我們說,有些東西能不能做,這就是一個很大的改變。”

城市更新的背後是解決居民“急難愁盼”的問題。這也為實作特大城市中心城區精細化治理和街區的後續建設打下優質基礎。

外灘街道黨工委書記丁琦甯談“一街一路”:碎片化的更新,終将串聯成一張大藍圖

圖/黃浦居民區

打造“一街一路”的外灘特色

與其他街道略有不同,在中心城區的外灘街道,還有南京路步行街這樣的旅遊景點,每天有數十萬遊客前來打卡,在丁琦甯看來,他們也應該成為“一街一路”項目服務覆寫的對象。

“就黃浦周邊環境來說,不隻有居民,還有大商鋪、沿街小店、寫字樓和各類園區商圈中的人群,這都是我們服務的對象,他們對我們的城市建設發展很重要。”

是以,外灘街道提出了“全人群友好”概念,覆寫從老到小,包括快遞小哥、新就業、遊客等全領域人群,為他們提供服務。在不同場景之下,各類人群的需求也有所不同,這麼做,一方面可以為外灘街區注入更多力量,另一方面也能為下一步整個區域的基層治理,提供更多資源。

例如甯波路山東北路交叉口的垃圾箱改造項目,二樓就變成了一個兼具街道垃圾分類公益宣傳活動和戶外工作人群臨時休息的綜合性功能區域,後續還将研究疊加其他社群公益功能。

丁琦甯認為,外灘街道有自己的“一街一路”建設特色。首先,外灘街道更關注民生的實際需求,“在中心城區應該是不缺設施的,但要關注如何有效地把這些設施和居民生活産生互動”;其次是市民參與,“‘一街一路’不單單是一次硬體建設,更多它還是一個打開基層治理的入口”;最後是“全人群友好”的概念,關注各類人群和各類空間的互動。

“按照‘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要求,街區的活力就能迸發出來。我們說要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在外灘形成生動實踐,這就是我們在基層治理方面的一個小小探索和一個起步點。” 丁琦甯表示。

外灘街道黨工委書記丁琦甯談“一街一路”:碎片化的更新,終将串聯成一張大藍圖

持續化的改造,繪成一張藍圖

歲末年初,在山東中路漢口路交彙處,還将啟動上海首個文化新聞曆史文化街區。過去,那裡是代表中國新聞業起源的“望平街”,是上海報業的發展中心;今天,這裡矗立着申報館、解放日報大廈和申大廈,見證新聞傳播的變遷。

丁琦甯對此很是期待,希望這裡能發展成未來媒體中心。“這樣一來,我們整個城區的活力會更足,街區發展的溫度會更高,市民的收獲感和幸福感會更強。”

不僅是首個文化新聞曆史文化街區,2024年,外灘街道“一街一路”項目還會有不少新進展。

丁琦甯表示,首先會深度打造山北街區。一方面是向蘇河水岸和銀河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及之前綠化廣場兩端延伸,另一方面是進一步把它連通到南京路步行街。“打造成一個遊客愛來,市民喜愛,可以打卡的一條街。”

其次,是在如意裡和吉祥裡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甯波小區的改造工程。“把全項目加梯、綜合修繕和美麗家園建設全面整合起來,進一步提升老舊小區的改造質效和治理等級。”

最後圍繞街區打造,将基層治理這一篇大文章,越寫越好,越寫越深,也為我們未來整個街區的提升打好基礎。

“我們期待是在外灘整個曆史街區背後,打造一個熠熠生輝的美好社群。因為外灘是世界各國大家公認的一個非常美麗的景區,也是上海的視窗和名片。”

在丁琦甯看來,有些改造,看上去是碎片化的,但其實沿着一條街,每家每戶都在聯手互動,這些碎片最終都将繪成一張大藍圖,未來包括金陵路項目甚至是“大豫園”項目,都可以串聯起來。

“今後,市民在這裡可以真正實作街區可漫步,建築可閱讀。我們的産業會發展,生活會提升,這是很值得期許的。”丁琦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