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外滩街道党工委书记丁琦宁谈“一街一路”:碎片化的更新,终将串联成一张大蓝图

作者:周到客户端

黄浦区,这个拥有丰富历史底蕴的区域,在十四五规划的引领下,正经历着一场独特的城市更新之旅。外滩,这个历史的标志,正是这场更新的重要舞台。

“从外滩来说,整个‘一街一路’围绕着人民城市的理念。一方面要通过党建引领,推动街区治理、民改善和发展动能的提升;另一方面,外滩是一个非常具有历史沉淀的街区,所以我们既要考虑到整个建筑的发展和城市的形态,也要呼应好周边一些历史人文的变化。”

丁琦宁,作为外滩街道党工委书记,深入参与了2023年外滩街道“一街一路”示范区域建设。他把采访地点选在外滩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屋顶花园,那里也是经过“一街一路”改造的地方。

原来,这个顶楼鲜有人问津,利用率很低。现在,顶楼增加了改善生态基底的特色种植与居民休闲聊天的座椅空间,只要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不少居民就会在楼上晒太阳,还能望到东方明珠和南京路步行街。

“我们不光把‘一街一路’项目作为一个硬件建设,它更多还是一个打开基层治理的入口。”在丁琦宁看来,从景观提升到能级提升,这些看似碎片化的地方,最后都会串联起来,形成一张大蓝图,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和商家,都能实现街区可漫步,建筑可阅读。

外滩街道党工委书记丁琦宁谈“一街一路”:碎片化的更新,终将串联成一张大蓝图

图/外滩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屋顶花园

烟火气和年代感,是优势也是难度

与黄浦区其他街道略有不同,外滩街道范围内有众多历史建筑,据不完全统计,各类历史保护和文化保护点的总量超过250处。

“所以我们在推进‘一街一路’设计的时候,一方面要充分关注这些历史建筑的沿革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充分把老百姓围绕这个街区的记忆与憧憬融合起来,为接下来外滩第二立面的改造和社区提升做好呼应。”丁琦宁说。

外滩街道选定的首个“一街一路”项目点是山北街区,从南京路步行街到苏州河边距离最短的山东中路一带。“这里我们烟火气最浓的区域之一。”

去过那里的人应该都知道,周围沿街小马路有着一溜店铺,满满都是生活气息,仿佛还保留着老上海的痕迹。

这是山东北路的改造优势,也是难度所在。“有些老建筑碰不得,有些空间十分有限。山东北路其实很局促,既要有通行功能,又要能让机动车停放,同时它又是老百姓日常生活必经的一个区域,串联着南京路和苏州河。”

从效果图到实际呈现,丁琦宁打趣地用“打折”来形容。往往,设计师规划的蓝图很美好,可到实地勘察落地时,发现难以落地,打折;面对居民和商铺的实际诉求时,又要打折。

这是一个双方不断折中与平衡的过程,智慧的体现。丁琦宁认为,“问计于民”是核心,要和居民与商家形成良性互动,充分听取他们的切实想法。“再难的题目大家同题共答,共同解决,这比我们单方面来推进要好得多。”

外滩街道党工委书记丁琦宁谈“一街一路”:碎片化的更新,终将串联成一张大蓝图

图/山北街区

让居民“全程无死角”参与建设

与以往街区改造不同,山北街区的项目把老百姓充分调动了起来。

丁琦宁还记得,周围居民在刚开始知道街区要改造时,态度是有些抵触的。“居民上来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仅是涂脂抹粉的修缮,他们不需要,他们要的是解决管道、停车和长期破旧亭子这样一个个具体问题,如果能解决,再讨论下去。”

然而,随着改造项目的慢慢推进,居民逐步看到自己的意见被实实在在转化成了设计方案,他们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这次的改造好像和以往不太一样。

丁琦宁认为,居民单单有参与热情还不够,有效参与更重要,为此,整个团队动足了脑筋,想了各种办法。比如征求居民意见,惯例是公示一个方案,开一个座谈会,但由于很多人并没有相关专业背景,很难把自己的诉求准确表达出来。

所以这回,项目团队请设计师走进居民区,拿着设计图和效果图,通过在小区地面上划线,让他们更有实感地了解到,下一步改造大概会在什么位置,占用小区面积有多大,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与居民充分沟通,让他们的参与度“全程无死角”。

“我们有一位设计师还去居民家里,从下午待到晚上,望着窗外华灯初上,车来人往,感受住在这里的居民到底需要什么。”丁琦宁说。

丁琦宁又用正在改造的宁波小区为例。改造团队在三个月前来的时候,居民们还很是烦恼,抱怨加装电梯以后绿化该怎么弄。但随着沟通的逐步深入,丁琦宁发现居民的笑容多了起来。“他们会在小区里拉着我们说,有些东西能不能做,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改变。”

城市更新的背后是解决居民“急难愁盼”的问题。这也为实现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精细化治理和街区的后续建设打下优质基础。

外滩街道党工委书记丁琦宁谈“一街一路”:碎片化的更新,终将串联成一张大蓝图

图/黄浦居民区

打造“一街一路”的外滩特色

与其他街道略有不同,在中心城区的外滩街道,还有南京路步行街这样的旅游景点,每天有数十万游客前来打卡,在丁琦宁看来,他们也应该成为“一街一路”项目服务覆盖的对象。

“就黄浦周边环境来说,不只有居民,还有大商铺、沿街小店、写字楼和各类园区商圈中的人群,这都是我们服务的对象,他们对我们的城市建设发展很重要。”

因此,外滩街道提出了“全人群友好”概念,覆盖从老到小,包括快递小哥、新就业、游客等全领域人群,为他们提供服务。在不同场景之下,各类人群的需求也有所不同,这么做,一方面可以为外滩街区注入更多力量,另一方面也能为下一步整个区域的基层治理,提供更多资源。

例如宁波路山东北路交叉口的垃圾箱改造项目,二楼就变成了一个兼具街道垃圾分类公益宣传活动和户外工作人群临时休息的综合性功能区域,后续还将研究叠加其他社区公益功能。

丁琦宁认为,外滩街道有自己的“一街一路”建设特色。首先,外滩街道更关注民生的实际需求,“在中心城区应该是不缺设施的,但要关注如何有效地把这些设施和居民生活产生互动”;其次是市民参与,“‘一街一路’不单单是一次硬件建设,更多它还是一个打开基层治理的入口”;最后是“全人群友好”的概念,关注各类人群和各类空间的互动。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要求,街区的活力就能迸发出来。我们说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外滩形成生动实践,这就是我们在基层治理方面的一个小小探索和一个起步点。” 丁琦宁表示。

外滩街道党工委书记丁琦宁谈“一街一路”:碎片化的更新,终将串联成一张大蓝图

持续化的改造,绘成一张蓝图

岁末年初,在山东中路汉口路交汇处,还将启动上海首个文化新闻历史文化街区。过去,那里是代表中国新闻业起源的“望平街”,是上海报业的发展中心;今天,这里矗立着申报馆、解放日报大厦和申大厦,见证新闻传播的变迁。

丁琦宁对此很是期待,希望这里能发展成未来媒体中心。“这样一来,我们整个城区的活力会更足,街区发展的温度会更高,市民的收获感和幸福感会更强。”

不仅是首个文化新闻历史文化街区,2024年,外滩街道“一街一路”项目还会有不少新进展。

丁琦宁表示,首先会深度打造山北街区。一方面是向苏河水岸和银河公寓及之前绿化广场两端延伸,另一方面是进一步把它连通到南京路步行街。“打造成一个游客爱来,市民喜爱,可以打卡的一条街。”

其次,是在如意里和吉祥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宁波小区的改造工程。“把全项目加梯、综合修缮和美丽家园建设全面整合起来,进一步提升老旧小区的改造质效和治理等级。”

最后围绕街区打造,将基层治理这一篇大文章,越写越好,越写越深,也为我们未来整个街区的提升打好基础。

“我们期待是在外滩整个历史街区背后,打造一个熠熠生辉的美好社区。因为外滩是世界各国大家公认的一个非常美丽的景区,也是上海的窗口和名片。”

在丁琦宁看来,有些改造,看上去是碎片化的,但其实沿着一条街,每家每户都在联手互动,这些碎片最终都将绘成一张大蓝图,未来包括金陵路项目甚至是“大豫园”项目,都可以串联起来。

“今后,市民在这里可以真正实现街区可漫步,建筑可阅读。我们的产业会发展,生活会提升,这是很值得期许的。”丁琦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