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块大洋能买什么?揭秘民国时期大额货币的购买力

作者:曦言说

货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度量商品价格的工具,当货币自身比较值钱的时候,也可以被视作一种保存财富的手段。

比如大陆古代时期的“金银”等贵金属,它们自身的价值并不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有太大的起伏,但一些由国家或政权发行的货币就有所不同。

这时候的货币就只是一种“价值符号”,它的购买力和当时的社会情况以及政权变动会有很大的关系。

一块大洋能买什么?揭秘民国时期大额货币的购买力

比如在民国时期,大总统袁世凯就曾发行过一种叫“大洋”的货币,一块大洋在当时究竟能够买到什么东西呢?这背后的货币购买力其实是和时代发展挂钩的。

一、民国时期的货币演变

在民国建立之前,大陆尚处于封建社会时期,但货币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因为在当时遵从天圆地方的基本原则,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是以圆形方孔钱为主。

到了清朝时期也曾有银两的使用,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白银铸币。

因为当时的货币并没有形成统一规定,银两本身也有大,中,小等区分,重量不同,其所能用于支付的购买场景也就不同。

一块大洋能买什么?揭秘民国时期大额货币的购买力

但从民国开始,尤其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民国政府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货币制度的改革也从这时候开始。

国民政府在1914年2月8日正式颁布了《国币条例》,这也是对货币的具体化规定。

其中通过十三条规定对货币的样式、质地、种类、面值、兑换方式等有十分详细的规定,因此“银元”正式诞生,也就是当时人们所说的“大洋”或“袁大头”。

一块大洋能买什么?揭秘民国时期大额货币的购买力

或许是因为这项条令的实际效用,上面印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在民国时期广泛流通,甚至在其本人亡故之后依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它在当时的购买力如何呢?

二、购买力的变化

人们生活中所称呼的“银元”,并不是百分百的纯银,国民政府在发布的时候,曾根据其面额的大小在其中掺杂了不等量的金属铜。

一元银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块大洋”其中有九分银,一分铜,其余更小面值的大洋含银量依次递减。

一块大洋能买什么?揭秘民国时期大额货币的购买力

也就是说,含银量的多少决定了这块大洋的购买力,从当时社会的物价看,社会差距相对较大。

比如在民国十四年的时候,普通市民家庭的每月收入是15元,和黄包车夫旺季时的收入相同。

另外,北京大学食堂每个月的伙食费是6元,独栋餐厅的包月伙食费大约在10元左右,从这里就不难看出,当时的“一块大洋”购买力还是很大的,

如果根据实际物品换算下来,一块大洋可以买八斤猪肉,或者半袋上等面粉,甚至可以请朋友饱饱地吃一顿涮羊肉。

一块大洋能买什么?揭秘民国时期大额货币的购买力

这对当时来说,已经是十分奢华的配置,因为11块大洋就可以满足一个五口之家一个月的正常伙食需求。

除此之外,在鲁迅先生和朋友的一次聚餐之中也可以见识到大洋的购买力,仅仅2元,就可以在食堂吃到4冷4热4大碗外加一个大件和一碗汤,如此丰盛的一顿饭足可提供十个人食用,就算是一元也可以满足五个人的胃口。

三、货币与购买力的变动

从民国当时的情况看,因为前期动荡的社会局面,所以初年物价总是上下起伏不定的。

一块大洋能买什么?揭秘民国时期大额货币的购买力

一直到民国十七年的时候,南北政府统一,社会步入相对稳定时期,经济也出现了一定向上发展的趋势,物价升高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其所对应的,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

根据资料中记载,从此时开始,大洋对猪肉,牛肉,面粉等的购买力下降了一半,以当时的日用品为例,一块大洋在民国二十年就只能买到四双袜子,相比于此前一桌丰盛的饭菜而言,其购买力真可谓大打折扣。

数年之间大洋购买力的降低从娱乐设施的门票上也是一种十分直观的体现,此前以分和角为单位的娱乐场所门票在后来都换成了元,到了后来,大米也能够涨到三四块大洋那么贵。

一块大洋能买什么?揭秘民国时期大额货币的购买力

时间到了1933年,政府货币政策再度变化,将原本银元上袁世凯的头像改为孙中山,但这个政策落实还没到一年的时间,社会环境就再次发生变化。

南京国民政府因为美国的原因直接放弃了银元的使用,改用纸币,这便是“法币”。这是在当时世界趋势影响下的一种被迫举动。

由于此时中国国内的黄金和白银等贵金属数量较少,所以并没有对法币的发行量和汇率作出一个比较准确的预估,这就导致后面出现了大额货币购买力极低的现象。

一块大洋能买什么?揭秘民国时期大额货币的购买力

尤其是在战争期间发生通货膨胀的现象之后,这种超大额的货币几失去了公信力,发行量从1937年的14亿,到1945年变成了五千亿,两年后变成了16万亿,又一年直接变为660万亿,这背后所反映的是货币购买力的急剧下降。

100元法币在1937年尚且可以买两头牛,但到了1945年的时候就只能购买两个鸡蛋,到1946年甚至买不起一块肥皂,到1948年,一百元就只能买五百分之一两大米,商店里时常会出现背着一大袋子钞票却只能买一盒火柴的滑稽状况。

国民政府曾就此状况进行了新一轮的货币改革,那就是所谓的“金圆券”主要是将民间所持有的金银等通过兑换的方式进行回收;

一块大洋能买什么?揭秘民国时期大额货币的购买力

另外将超额的法币也折合成了金圆券,主要有1,5,10,50,100 等面额,但这次兑换是国民政府的估计失误。

实际需要进行的法币兑换量达到了计划的九倍之多,场面瞬间失去控制,金圆券夭折之外,还引发了恐慌和货物抢购,让这新产生的货币再次失去了公信力。

总结

所以说,影响货币购买力的因素很多,无论是货币发行还是回收兑换,都必须结合实际的市场情况来确定,否则就会出现大额货币购买力的上下波动,从而造成市场的震动,影响社会秩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