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塊大洋能買什麼?揭秘民國時期大額貨币的購買力

作者:曦言說

貨币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度量商品價格的工具,當貨币自身比較值錢的時候,也可以被視作一種儲存财富的手段。

比如大陸古代時期的“金銀”等貴金屬,它們自身的價值并不會因為環境的變化而有太大的起伏,但一些由國家或政權發行的貨币就有所不同。

這時候的貨币就隻是一種“價值符号”,它的購買力和當時的社會情況以及政權變動會有很大的關系。

一塊大洋能買什麼?揭秘民國時期大額貨币的購買力

比如在民國時期,大總統袁世凱就曾發行過一種叫“大洋”的貨币,一塊大洋在當時究竟能夠買到什麼東西呢?這背後的貨币購買力其實是和時代發展挂鈎的。

一、民國時期的貨币演變

在民國建立之前,大陸尚處于封建社會時期,但貨币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因為在當時遵從天圓地方的基本原則,是以很長一段時間是以圓形方孔錢為主。

到了清朝時期也曾有銀兩的使用,但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白銀鑄币。

因為當時的貨币并沒有形成統一規定,銀兩本身也有大,中,小等區分,重量不同,其所能用于支付的購買場景也就不同。

一塊大洋能買什麼?揭秘民國時期大額貨币的購買力

但從民國開始,尤其是在盧溝橋事變之後,民國政府得到了國際上的承認,貨币制度的改革也從這時候開始。

國民政府在1914年2月8日正式頒布了《國币條例》,這也是對貨币的具體化規定。

其中通過十三條規定對貨币的樣式、質地、種類、面值、兌換方式等有十分詳細的規定,是以“銀元”正式誕生,也就是當時人們所說的“大洋”或“袁大頭”。

一塊大洋能買什麼?揭秘民國時期大額貨币的購買力

或許是因為這項條令的實際效用,上面印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在民國時期廣泛流通,甚至在其本人亡故之後依然發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那麼它在當時的購買力如何呢?

二、購買力的變化

人們生活中所稱呼的“銀元”,并不是百分百的純銀,國民政府在釋出的時候,曾根據其面額的大小在其中摻雜了不等量的金屬銅。

一進制銀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一塊大洋”其中有九分銀,一分銅,其餘更小面值的大洋含銀量依次遞減。

一塊大洋能買什麼?揭秘民國時期大額貨币的購買力

也就是說,含銀量的多少決定了這塊大洋的購買力,從當時社會的物價看,社會差距相對較大。

比如在民國十四年的時候,普通市民家庭的每月收入是15元,和黃包車夫旺季時的收入相同。

另外,北京大學食堂每個月的夥食費是6元,獨棟餐廳的包月夥食費大約在10元左右,從這裡就不難看出,當時的“一塊大洋”購買力還是很大的,

如果根據實際物品換算下來,一塊大洋可以買八斤豬肉,或者半袋上等面粉,甚至可以請朋友飽飽地吃一頓涮羊肉。

一塊大洋能買什麼?揭秘民國時期大額貨币的購買力

這對當時來說,已經是十分奢華的配置,因為11塊大洋就可以滿足一個五口之家一個月的正常夥食需求。

除此之外,在魯迅先生和朋友的一次聚餐之中也可以見識到大洋的購買力,僅僅2元,就可以在食堂吃到4冷4熱4大碗外加一個大件和一碗湯,如此豐盛的一頓飯足可提供十個人食用,就算是一進制也可以滿足五個人的胃口。

三、貨币與購買力的變動

從民國當時的情況看,因為前期動蕩的社會局面,是以初年物價總是上下起伏不定的。

一塊大洋能買什麼?揭秘民國時期大額貨币的購買力

一直到民國十七年的時候,南北政府統一,社會步入相對穩定時期,經濟也出現了一定向上發展的趨勢,物價升高是這一時期的典型特征,其所對應的,就是貨币購買力的下降。

根據資料中記載,從此時開始,大洋對豬肉,牛肉,面粉等的購買力下降了一半,以當時的日用品為例,一塊大洋在民國二十年就隻能買到四雙襪子,相比于此前一桌豐盛的飯菜而言,其購買力真可謂大打折扣。

數年之間大洋購買力的降低從娛樂設施的門票上也是一種十分直覺的展現,此前以分和角為機關的娛樂場所門票在後來都換成了元,到了後來,大米也能夠漲到三四塊大洋那麼貴。

一塊大洋能買什麼?揭秘民國時期大額貨币的購買力

時間到了1933年,政府貨币政策再度變化,将原本銀元上袁世凱的頭像改為孫中山,但這個政策落實還沒到一年的時間,社會環境就再次發生變化。

南京國民政府因為美國的原因直接放棄了銀元的使用,改用紙币,這便是“法币”。這是在當時世界趨勢影響下的一種被迫舉動。

由于此時中國國内的黃金和白銀等貴金屬數量較少,是以并沒有對法币的發行量和匯率作出一個比較準确的預估,這就導緻後面出現了大額貨币購買力極低的現象。

一塊大洋能買什麼?揭秘民國時期大額貨币的購買力

尤其是在戰争期間發生通貨膨脹的現象之後,這種超大額的貨币幾失去了公信力,發行量從1937年的14億,到1945年變成了五千億,兩年後變成了16萬億,又一年直接變為660萬億,這背後所反映的是貨币購買力的急劇下降。

100元法币在1937年尚且可以買兩頭牛,但到了1945年的時候就隻能購買兩個雞蛋,到1946年甚至買不起一塊肥皂,到1948年,一百元就隻能買五百分之一兩大米,商店裡時常會出現背着一大袋子鈔票卻隻能買一盒火柴的滑稽狀況。

國民政府曾就此狀況進行了新一輪的貨币改革,那就是所謂的“金圓券”主要是将民間所持有的金銀等通過兌換的方式進行回收;

一塊大洋能買什麼?揭秘民國時期大額貨币的購買力

另外将超額的法币也折合成了金圓券,主要有1,5,10,50,100 等面額,但這次兌換是國民政府的估計失誤。

實際需要進行的法币兌換量達到了計劃的九倍之多,場面瞬間失去控制,金圓券夭折之外,還引發了恐慌和貨物搶購,讓這新産生的貨币再次失去了公信力。

總結

是以說,影響貨币購買力的因素很多,無論是貨币發行還是回收兌換,都必須結合實際的市場情況來确定,否則就會出現大額貨币購買力的上下波動,進而造成市場的震動,影響社會秩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