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贺写出“天若有情天亦老”盛唐之时无人可接,直到宋朝才有下句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璀璨辉煌的时期,自唐高祖李渊开国以来,国家的经济繁荣和国力强盛为文化的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个时代,文人墨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诸如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等大诗人更是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

李贺写出“天若有情天亦老”盛唐之时无人可接,直到宋朝才有下句

然而,在这众多的文学巨匠中,有一位被后人尊称为“诗鬼”的人,他就是李贺。李贺的诗歌独具一格,充满豪放奔放的气息,为盛唐时期的文学增色不少。他的代表作之一,便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

有趣的是,这句千古绝句在盛唐时期之后竟然无人能够成功接上下文,一度成为文坛上的悬而未决之谜。

诗鬼之子:李贺的人生轨迹

李贺天生就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孩子。出生于贵族世家的他,性格冷峻,言辞犀利,与门阀贵胄们修饰华丽的语言大相径庭。也正因如此,他在那个只讲究形式与繁文缛节的上流社会中格格不入。

唯有与几位知音朋友相聚时,李贺才会卸下冷艳的外表,变得热情奔放。这也使得他的才华无法在当时的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里得到充分的施展。

在政局动荡的年代,李贺的嬉笑怒骂常常得罪权贵。也正因如此,他的仕途充满了坎坷。几次朝堂放逐后,李贺终于在官场上郁积的愤懑爆发,他大胆直言狠辣的批评引起了皇上的不满。不得已,他只能离开京城回到家乡,在乡野之间寻找最后的宁静。

李贺写出“天若有情天亦老”盛唐之时无人可接,直到宋朝才有下句

当李贺终于从繁华的长安回到茫茫乡野,迎接他的,是一片他几乎已相忘的天地。这片土地上承载了他全部的童年记忆。远处,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田野里忙碌的身影,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先祖。

村门口的老槐树下,不知承载了多少孩童时光的嬉戏。这一切既熟悉又陌生的景色,成为李贺在人生最后岁月里唯一的慰藉。

在简陋的草屋中,李贺终日以诗文自娱。偶尔,几位故友远道而来拜访,把都市里的新鲜事物带到他的世外桃源。村中小孩也时常结伴而来,听他讲述那些都市里的故事传奇。李贺终于在诗意里找寻到了久违的平静,开始真正地审视这个世界。

天若有情,岁月可负吗?

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李贺独自坐在烛光下。他凝视着窗外倾盆的大雨,雨点持续不断地敲打在窗棂上,发出蜂鸣般的回响。

李贺写出“天若有情天亦老”盛唐之时无人可接,直到宋朝才有下句

不知从何时开始,李贺就无比痴迷于雨声。也许,这是上天赐给他的音乐;又或许,这充满了哀怨的天籁,正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他喜欢枕着窗台,一动不动地听着雨声,任思绪飘向远方。

在他面前,一张稿纸洁白如新。夜已深,可李贺的心中却始终萦绕着一种莫名的悸动,久久不能平息。

他犹豫了一会,终于轻轻提笔,在稿纸上落下第一个字。

这是一首题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词,李贺试图在其中抒发自己对当今盛世的无限怀念和惋惜之情。可他写到最后一句时,却久久无法接续。

他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烟雨暮春万里凄凉......”

笔尖在纸上盘桓,却再也吐不出一个字。李贺怔怔地望着窗外,雨声中透出一种凄清的哀怨。这句话中的意境,似乎超越了他笔下所能描绘的一切。它开启了通向他内心深处的一道门,门的那一端,充满了难以言说的苦楚。

李贺写出“天若有情天亦老”盛唐之时无人可接,直到宋朝才有下句

也许,这就是李贺一生无法驱散的阴影。他渴望得到的认可和理解,终究在现实中无处寻觅。

李贺放下笔,望向窗外。雨还在下,它们砸在泥土中,激起一朵朵水花。

他轻声道:“我用文字,想要制造一个理想中的世界。可这世界,终究还是那么冷漠,那么残忍。”

诗鬼之死:李贺的终点

李贺在乡野之中度过了短暂却安详的最后几年。然而好景不长,终有一死,方得解脱。

在一个初夏,李贺病倒在他简陋的小屋里。这次病来得毫无征兆,却异常迅猛。村中华佗都束手无策。李贺清楚地意识到,死神已然来到了他的身边。

与病魔的搏斗在消耗他的生命之火。李贺知道,他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李贺写出“天若有情天亦老”盛唐之时无人可接,直到宋朝才有下句

那一日,几位故友前来探望。他们看着病榻上的李贺,眼中满是惋惜。

“贺兄啊,你堪称是一个神来之笔,若能再活几年,定能著书立说,功成名就。”

李贺虚弱地笑了,这似乎耗尽了他身上最后的力量。

“我活过的漫长岁月已足够。如今我只希望,我的文字能流传下去,被后人铭记。”

语毕,他的眼睛慢慢阖上,神情中似乎出现了一丝释然。

那日夜里,李贺在睡梦中悄然离世。第二天,人们在他的床头找到了一句遗言:

“天若有情天亦老,只愿山河常绿,日月长明。”

李贺写出“天若有情天亦老”盛唐之时无人可接,直到宋朝才有下句

酒意醉人 诗意醉人

几百年后,宋朝。

在这繁华的时代,文人学士们时常聚会品茗作诗。今日酒局上云集了宋朝数一数二的词人,场面十分盛大热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当世词坛领袖石延年。

石延年今年三十八岁,正是他词艺最有成就的时候。他的文章甚是藏巧,也最得文人雅士的欢心。何况他平素待人亲切,说起笑话来也最能引人发笑。这让他在文坛中人脉绵远,是宋词四大家之首。

酒过数巡,石延年神情渐渐恍惚。他凝望着外面皓月当空,眼神犹如穿越了千年时空,仿佛看到了唐代的盛世。

李贺写出“天若有情天亦老”盛唐之时无人可接,直到宋朝才有下句

一位故友看出了他的思绪已不在席间,微笑着问道:“石兄,你心中在想什么?”

石延年回过神,轻轻一笑:“我在思念一位早已过世的老朋友。他名叫李贺,字太白,一位词魅绝伦的大诗人。他的词句中承载了太多苦楚与期许,我时常为他的遭遇而唏嘘。”

说到这里,他浅酌了一口杯中的美酒,看向皓月,轻声吟道:

“天空中,那轮满月圆润无怨;人间中,这一室诗意醇香。李太白,我以此杯酒,祝你在天之灵安好!”

在座的人无不为石延年这突如其来的一吟打动。有人感叹,有人附和,一片肃然。众人举杯,以酒诉说对那个遥远名字的敬意。

李贺与石延年,似乎在这一刻,心灵上达成了唯美的共鸣。

石延年笑言:“今日我受了这满月的照耀,灵感大发。还望诸位品评我的新作。”

李贺写出“天若有情天亦老”盛唐之时无人可接,直到宋朝才有下句

说罢便吟唱起来:

“天常青,日永明。笑看人间蓬莱,是李贺子明月朗星稀......”

诗篇一气呵成,醇厚清和。众人无不为这绝妙佳作倾倒。原来,这首新词继承了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情怀,同时延续出新的文采,完美地将两代人的诗魂交融突显。

看到大家惊艳的神色,石延年心中顿生满足。手中玉杯轻轻一抬,他微笑着说:“这诗,我献给李贺老人家!”

岁月如歌,情真不灭

在一个深夜,石延年倚窗独坐,对着窗外皓月出神。手中轻转着“李贺”两字,神情深邃无比。

“不知李贺先生现在身在何方,可有看到我为你写的诗篇?你对我的词句是否满意?”

石延年自语着,仿佛直接与那个早已物是人非的唐朝诗人对话。轻烟袅袅,他幻想着李贺的灵魂就在他身边,在聆听他的吟诵。

李贺写出“天若有情天亦老”盛唐之时无人可接,直到宋朝才有下句

他吟唱了自己的新词,情真意切。声音在夜色中回响,似乎穿透了时空的界限,想要传达给一个千年以前的灵魂。

吟毕,他静静等待着,希冀能得到先人的回应。

这时,耳畔似乎真的传来了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声音。

“好词!好词!石延年兄,我李贺受宠若惊......”

石延年激动地站起身来,四处张望。他清楚,这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李贺的灵魂不可能真的在这里。

然而,幻觉是那么美好。石延年甘愿沉浸在这跨越时光的对话中,哪怕只是一场空中楼阁。

“李先生,我一直仰慕你的才华,你的词如此质朴中正,直抵人心,叙事工细神妙。先生若在,我定要向你请教词艺。”

虚无中,又传来那似真似幻的声音:“哈哈哈,石兄谬赞!我在唐朝已是落魄词人,哪里敢当大家师表?今见石兄词赋婉约绝伦,李某自愧不如,甘拜下风......”

李贺写出“天若有情天亦老”盛唐之时无人可接,直到宋朝才有下句

二人在月色下继续这场超越时光的对话。虽然不过是石延年一厢情愿的臆想,但通过这空中楼阁,两位跨越千年的词人心灵达成了共鸣。也正因此,石延年的新词在李贺笔下找到了最美的续章。

结语

李贺与石延年,两个跨越时空的灵魂,最终通过他们千古流传的文字,完成了一场精神上的惊世对话。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这段超脱尘世的诗句,成就了中国古典文学那张波澜壮阔的画卷上,一段跨越千年的传奇人物佳话。

李贺写出“天若有情天亦老”盛唐之时无人可接,直到宋朝才有下句

它承载的不仅是两个才子的文采,更是他们跨越岁月盘桓变迁,依然可以心灵相通的精神追求。这也正是千古绝唱可以永葆生命力,经久弥新 的重要原因。

每当我们审视古人的文字,恍惚中仿佛都可以听到他们灵魂深处的呐喊;每当我们聆听古人的心声,也终将在自身的人生旅途中,找到共鸣。这就是文学的无穷魅力,也是我们对那个飞逝的岁月永恒的眷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