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红星深度|困在人脸识别系统里的他们

作者:红星新闻

手机APP里的人脸识别系统,如何认证镜头前的是一个活人?常用的方法是:眨眼、张嘴、摇头。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很简单。但对于面瘫患者、面部烧伤患者、失能失智老人等特殊群体来说,这是问题,尤其是,他们无法自主或协调地眨眼,沦为“数字难民”。

这不是小众群体,仅面瘫,大陆每年的发病率就超过千万。

人脸识别技术迅猛发展、遍地开花,在手机上,它被普遍运用于远程身份验证,方便着人们的生活。如何让这些特殊群体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红星新闻记者发现,突破困境的探索已经开始。

红星深度|困在人脸识别系统里的他们

一名失能(失智)老人

面瘫

“全国每年发病超千万”

初冬,四川盆地的气温一度骤降。寒风侵袭下,李女士面瘫了。

12月6日早晨,李女士刷牙时,发现左边嘴角在不经意的漏水,喝水也需要用手捏住嘴才能不漏。她同时感觉到面部有一些麻木,于是对着镜子研究起来:“我试着微笑,试着用嘴鼓气,但只有右脸能动,嘴巴是歪的。我想我可能是面瘫了。“

又过了一天,李女士发现自己无法控制左侧眉头,左眼难以闭合。随后,李女士去了一家医院看病,被诊断为周围性面瘫:“医生说是感染引起的,或许和开车时开窗吹了冷风也有关系,而且那段时间我经常熬夜,免疫力可能不太好。”

左脸的面瘫,导致李女士使用手机里人脸识别功能遇到困难。“前些天我用一款APP查社保,登录时需要刷人脸,眨眼、摇头才能通过认证,我的左眼一直不受控制,系统提示操作超时。”李女士说,她反复尝试,用手拉左眼眼皮,系统就告诉她“遮挡面部”,在连续尝试了十多分钟后依然未通过认证,她只能去线下办理社保业务。

红星深度|困在人脸识别系统里的他们

无法协调地眨眼,导致人脸识别认证失败

也常有网友抱怨此问题。网络平台上常有网友说:“SOS!人脸识别什么时候考虑过面瘫患者的感受?”合肥交通广播也曾报道,一名外卖小哥因面瘫不能人脸识别,被封停了账号,而外卖平台获悉后安排专人为他提供协助。

红星深度|困在人脸识别系统里的他们

相关新闻报道截图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针灸疼痛科医生何流告诉记者,在西医的理论上,周围性面瘫通常由病毒感染,侵犯面神经,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神经性症状。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是因熬夜、吹冷风、正气虚弱等因素导致的身体病变,即人们常说的“中风了”。

何流告诉记者,周围性面瘫后无法正常眨眼的情况很常见:“病毒侵犯面神经,大脑就无法通畅地向眼周肌肉发出指令,其症状有轻有重。”

何流还介绍,面瘫的发病率并不是个小数目,全国每年有超千万人面瘫,常吹风的公交车司机、出租车司机是面瘫的高发群体,而其恢复周期达几个星期至半年以上。

烧伤

“数字系统已经不认识我了”

“在我很小的时候,邻居家的孩子顽皮,把我推进火坑里,我的人生轨迹从此发生改变。”

那场悲剧,让宋文蛟的面部重度烧伤,并且失去了十个手指头。但残酷的现实并未将他击倒,现年43岁的他,是徐州市汉唐公益发展中心的创始人,为残障人士免费提供电子商务、手工艺制作、西点面点等职业技能培训,为残障人士提供康复性锻炼。通过搭建店上助残服务平台,带动1000余名残障人士就业创业。他本人也因此屡获嘉奖,还被徐州市慈善总会评为五星级慈善义工。

红星深度|困在人脸识别系统里的他们

宋文蛟团队为残障人士提供技能培训

移动互联网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聋哑人也可以通过视频聊天用手语交流,盲人也可以用视觉辅助功能导航指路,但仍有一些残障人士陷入了人脸识别的困境中。宋文蛟介绍,除了他本人这样面部烧伤患者以外,唐氏综合征患者、面部痉挛患者、脑瘫和面部有其他缺陷的人士等,也常常遇到无法人脸识别认证的问题。在使用银行、人社、医保APP时,他们难以自主或协调地眨眼、张嘴,其团队就需要带他们去线下柜台办理。

“我曾经就因为无法人脸识别,导致错过了高铁,没有办法,只能去柜台办理。”宋文蛟说,对于无法进行人脸识别的残障人士,许多机场、高铁、车站提供了特殊人群通道,但并不是每一个车站都有这样的通道,因此他们的出行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烧伤,宋文蛟的双眼不对称,因此在进行人脸识别认证时,便会遇到困难。“我印象中2018、2019年之后,银行类APP开始普遍使用人脸识别认证,对于我们来说越来越困难,我们只能去线下办理转账等业务。”对此,他深感无奈。他希望银行、人社、医保等APP,能够给特殊人群开通特殊通道,进行特殊的识别。

与宋文蛟遭遇类似的,还有峨眉山女孩乔燕,她在2019年因为一场面包车自燃事故导致全脸毁容。她告诉记者,因为无法进行人脸识别,她现在已彻底无法使用银行类APP。在过一些门禁、安检闸机时,也常常无法通过人脸识别认证,有时候需要脱帽反复验证。当脱帽大面积露出疤痕时,她感到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数字系统已经不认识我了。希望社会能够加强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和优化,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

成都八大处医疗美容医院院长唐勇教授告诉记者,当我们的大脑发出需要眨眼的电信号时,眼轮匝肌收缩并带动皮肤,但面部烧伤患者的皮肤是疤痕,其弹性、活动性很差,有的还会伴随收缩痉挛,使得眨眼速度慢或眼皮闭合不全。

唐勇介绍,面部烧伤患者能否协调地眨眼,与烧伤位置、范围和程度也有关系。如果烧伤未伤及肌肉,那么通过医疗手段通常可以修复,重建眨眼功能。而如果伤及肌肉,可能一辈子眨眼都会受到影响。

失能、失智

“爷爷困在了人脸识别的时间限制里”

“看天花板,看地上,看天花板,看地上……”

12月10日,成都市民小聪与家人反复说着这样一段话,他们面对的,是83岁的爷爷董海。那天,家人需要董海通过医保APP,申请长期护理保险,几年前的一次意外摔倒,导致董海患上脑溢血,从此成为失能老人,需要护工陪护。因此,无论家人多么耐心地引导,董海依然无法流畅地眨眼,无法通过APP的人脸识别认证。

红星深度|困在人脸识别系统里的他们

小聪和家人帮助爷爷人脸识别

“我们举着手机让爷爷眨眼,但爷爷始终反应非常迟缓,要么长时间睁着,要么长时间闭着。”小聪说:“而人脸识别认证有时间限制,约十多二十秒,爷爷始终无法在短时间内眨眼,被困在了时间限制里。”那天,小聪和家人这样反复尝试了快一个小时,董海依然认证失败,“心态都炸了”。

在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阿尔茨海默病综合管理中心)的病房里,像董海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12月20日,在病房内的一间活动室,几名护工照料着13名老人,两名医生来回走动,悉心地为老人们查体。查体快结束时,医生在电视上播放起手指操视频,但13名老人中,仅3、4名老人可以跟着视频做手指操。他们要么失能、失智,普遍需要办理长期护理保险,这必须通过护士的辅助来完成。

红星深度|困在人脸识别系统里的他们

医生为老人们做检查

而在家的失能、失智老人如何办理长期护理保险?两名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老人无法通过人脸识别认证,则需要线下办理。

该病房护士长周女士告诉记者,失能、失智老人无法自理,无法管理自己的行为,难以进行正常的沟通。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记忆力差,常常会出现幻觉。因此在照护上,最重要的是要保护他们的安全、进行全面的日常护理,这都需要医护人员保持足够的耐心。

既然交流都成问题,行为也不受控制,那么如何为他们办理长期护理险?周女士告诉记者,他们在首次申请长期护理保险时,保险公司会派人到医院来办理,避免了人脸识别时眨眼等流程,“把人拍进去就行了。”接下来,老人们每个月还需要进行“生存认证”,也需要进行人脸识别,此时护士会拿着手机,为老人们录制7、8秒的视频上传认证,有时候老人不配合,则需要耐心、反复地录制。

焦点01人脸识别为什么要眨眼?

为什么在进行人脸识别认证时,需要用户眨眼?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雷震介绍:“是为了活体验证,通过眨眼来确认站在摄像头前的是一个活人,而不是一张照片。也有静默活体检测方法,这些方法直接根据图像的内容和质量来判断是否是真人,不需要用户做眨眼等配合动作,静默活体检测一般放在服务器端(而非手机端等前端设备)。”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郝宗波副教授介绍:“活体检测可以运用到传感器,例如一些门禁系统就有使用,无需用户配合做相关动作就能检测。而手机上通常不会使用传感器,就需要用户配合做眨眼、张嘴、摇头的动作,(在手机上)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活体检测方法。”

一家人脸识别研发公司的技术人员介绍,眨眼是一种自然地、难以伪造的动作,通过眨眼来进行活体检测,主要考虑是提高安全性,也能够提高准确性。

红星深度|困在人脸识别系统里的他们

人脸识别 图据 IC photo

02手机端有无不眨眼的技术路径?

雷震介绍,据他所知,目前研发机构对上述“数字难民”的困境的关注并不多。郝宗波表示,研发机构会考虑效益和市场的问题,因为少数群体去开发此类技术,就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

郝宗波介绍,目前也有人在研究纯粹用摄像头来做活体检测,但落地不多,其识别准确率还不太理想。这种方案会对人脸进行三维建模,“比方说用两个摄像头看人,能够看出来是三维的,如果看的是照片,则是二维的。”不过,这种方案依然有漏洞,如果戴一个薄的人皮面具,则可以欺骗这种方案。

郝宗波表示,基于现在的手机设备,他相信有技术手段可以解决上述困境。例如可以考虑从多角度采集,“比方说我们的摄像头从左前方、正前方、右前方,不同的角度获取特征信息进行互补。”

此外,虹膜识别似乎也是一种解决方案。对此郝宗波表示,虹膜识别是一种接触式的识别方式,需要眼睛距离识别设备很近,其识别准确性非常高,通常用在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地方。但是如果将其普遍应用的话,则会产生较高的成本。

雷震介绍,现在已经有一些解决方案,例如一些APP采用炫彩活体检测的办法,保持不动,屏幕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来验证(对象)是否是活体。

据光明网报道,中国移动旗下中移动金融科技有限公司高级技术专家高丽,就一种自主研发的“炫彩活体检测”技术进行过介绍。记者从中国移动相关工作人员处获悉,该业务正在完善之中。

资深互联网观察家丁道师表示,人工智能需要有伦理观,需要温度,需要照亮那些我们未曾关注的角度。人脸识别是人工智能应用的一个方面,其可利用更多维的验证方式帮助上述特殊群体进行验证,例如指纹、掌静脉、语言验证等,“总有一个是可以的。”当前,政务、金融等APP大量使用人脸识别认证,建议以政府部门为引导,科技企业有作为,双管齐下,让更多维的验证方式落地,照亮特殊群体。

政策

多项举措完善身份识别方式

据中国政府网12月15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医保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对网民关于“面瘫患者、失能老人等因无法‘刷脸’办事受阻”的留言认真研究办理,并作出答复。

答复中提到,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移动金融客户端应用软件无障碍服务建设方案》,引导金融机构聚焦特殊群体日常高频金融场景,打造关怀版、语音版、大字版等1100余款无障碍金融App,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和满意度。国家医保局答复称,目前,全国32个省级医保信息平台均已支持“医保码线下激活”功能,已有42.6万参保人通过线下方式激活医保码;最新版本医保电子凭证中心已上线“亲情账户线下绑定”功能,待省级平台更新升级后即可正式启用该功能。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答复称,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配合相关职能部门采取更有效措施鼓励相关企业提供音频验证码、手势验证码等更多的身份验证方式,方便残疾人办理金融等业务,参与社会生活。

注:文中董海、李女士、小聪为化名

红星新闻记者 王拓

编辑 成序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红星深度|困在人脸识别系统里的他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