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星深度|困在人臉識别系統裡的他們

作者:紅星新聞

手機APP裡的人臉識别系統,如何認證鏡頭前的是一個活人?常用的方法是:眨眼、張嘴、搖頭。

對于普通人來說,這很簡單。但對于面癱患者、面部燒傷患者、失能失智老人等特殊群體來說,這是問題,尤其是,他們無法自主或協調地眨眼,淪為“數字難民”。

這不是小衆群體,僅面癱,大陸每年的發病率就超過千萬。

人臉識别技術迅猛發展、遍地開花,在手機上,它被普遍運用于遠端身份驗證,友善着人們的生活。如何讓這些特殊群體也跟得上時代的步伐,紅星新聞記者發現,突破困境的探索已經開始。

紅星深度|困在人臉識别系統裡的他們

一名失能(失智)老人

面癱

“全國每年發病超千萬”

初冬,四川盆地的氣溫一度驟降。寒風侵襲下,李女士面癱了。

12月6日早晨,李女士刷牙時,發現左邊嘴角在不經意的漏水,喝水也需要用手捏住嘴才能不漏。她同時感覺到面部有一些麻木,于是對着鏡子研究起來:“我試着微笑,試着用嘴鼓氣,但隻有右臉能動,嘴巴是歪的。我想我可能是面癱了。“

又過了一天,李女士發現自己無法控制左側眉頭,左眼難以閉合。随後,李女士去了一家醫院看病,被診斷為周圍性面癱:“醫生說是感染引起的,或許和開車時開窗吹了冷風也有關系,而且那段時間我經常熬夜,免疫力可能不太好。”

左臉的面癱,導緻李女士使用手機裡人臉識别功能遇到困難。“前些天我用一款APP查社保,登入時需要刷人臉,眨眼、搖頭才能通過認證,我的左眼一直不受控制,系統提示操作逾時。”李女士說,她反複嘗試,用手拉左眼眼皮,系統就告訴她“遮擋面部”,在連續嘗試了十多分鐘後依然未通過認證,她隻能去線下辦理社保業務。

紅星深度|困在人臉識别系統裡的他們

無法協調地眨眼,導緻人臉識别認證失敗

也常有網友抱怨此問題。網絡平台上常有網友說:“SOS!人臉識别什麼時候考慮過面癱患者的感受?”合肥交通廣播也曾報道,一名外賣小哥因面癱不能人臉識别,被封停了賬号,而外賣平台獲悉後安排專人為他提供協助。

紅星深度|困在人臉識别系統裡的他們

相關新聞報道截圖

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針灸疼痛科醫生何流告訴記者,在西醫的理論上,周圍性面癱通常由病毒感染,侵犯面神經,進而引起一系列的神經性症狀。中醫認為,周圍性面癱是因熬夜、吹冷風、正氣虛弱等因素導緻的身體病變,即人們常說的“中風了”。

何流告訴記者,周圍性面癱後無法正常眨眼的情況很常見:“病毒侵犯面神經,大腦就無法通暢地向眼周肌肉發出指令,其症狀有輕有重。”

何流還介紹,面癱的發病率并不是個小數目,全國每年有超千萬人面癱,常吹風的公共汽車司機、計程車司機是面癱的高發群體,而其恢複周期達幾個星期至半年以上。

燒傷

“數字系統已經不認識我了”

“在我很小的時候,鄰居家的孩子頑皮,把我推進火坑裡,我的人生軌迹從此發生改變。”

那場悲劇,讓宋文蛟的面部重度燒傷,并且失去了十個手指頭。但殘酷的現實并未将他擊倒,現年43歲的他,是徐州市漢唐公益發展中心的創始人,為殘障人士免費提供電子商務、手工藝制作、西點面點等職業技能教育訓練,為殘障人士提供康複性鍛煉。通過搭建店上助殘服務平台,帶動1000餘名殘障人士就業創業。他本人也是以屢獲嘉獎,還被徐州市慈善總會評為五星級慈善義工。

紅星深度|困在人臉識别系統裡的他們

宋文蛟團隊為殘障人士提供技能教育訓練

移動網際網路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聾啞人也可以通過視訊聊天用手語交流,盲人也可以用視覺輔助功能導航指路,但仍有一些殘障人士陷入了人臉識别的困境中。宋文蛟介紹,除了他本人這樣面部燒傷患者以外,唐氏綜合征患者、面部痙攣患者、腦癱和面部有其他缺陷的人士等,也常常遇到無法人臉識别認證的問題。在使用銀行、人社、醫保APP時,他們難以自主或協調地眨眼、張嘴,其團隊就需要帶他們去線下櫃台辦理。

“我曾經就因為無法人臉識别,導緻錯過了高鐵,沒有辦法,隻能去櫃台辦理。”宋文蛟說,對于無法進行人臉識别的殘障人士,許多機場、高鐵、車站提供了特殊人群通道,但并不是每一個車站都有這樣的通道,是以他們的出行會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為燒傷,宋文蛟的雙眼不對稱,是以在進行人臉識别認證時,便會遇到困難。“我印象中2018、2019年之後,銀行類APP開始普遍使用人臉識别認證,對于我們來說越來越困難,我們隻能去線下辦理轉賬等業務。”對此,他深感無奈。他希望銀行、人社、醫保等APP,能夠給特殊人群開通特殊通道,進行特殊的識别。

與宋文蛟遭遇類似的,還有峨眉山女孩喬燕,她在2019年因為一場面包車自燃事故導緻全臉毀容。她告訴記者,因為無法進行人臉識别,她現在已徹底無法使用銀行類APP。在過一些門禁、安檢閘機時,也常常無法通過人臉識别認證,有時候需要脫帽反複驗證。當脫帽大面積露出疤痕時,她感到巨大的心理壓力:“這些數字系統已經不認識我了。希望社會能夠加強人臉識别技術的研究和優化,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

成都八大處醫療美容醫院院長唐勇教授告訴記者,當我們的大腦發出需要眨眼的電信号時,眼輪匝肌收縮并帶動皮膚,但面部燒傷患者的皮膚是疤痕,其彈性、活動性很差,有的還會伴随收縮痙攣,使得眨眼速度慢或眼皮閉合不全。

唐勇介紹,面部燒傷患者能否協調地眨眼,與燒傷位置、範圍和程度也有關系。如果燒傷未傷及肌肉,那麼通過醫療手段通常可以修複,重建眨眼功能。而如果傷及肌肉,可能一輩子眨眼都會受到影響。

失能、失智

“爺爺困在了人臉識别的時間限制裡”

“看天花闆,看地上,看天花闆,看地上……”

12月10日,成都市民小聰與家人反複說着這樣一段話,他們面對的,是83歲的爺爺董海。那天,家人需要董海通過醫保APP,申請長期護理保險,幾年前的一次意外摔倒,導緻董海患上腦溢血,從此成為失能老人,需要護工陪護。是以,無論家人多麼耐心地引導,董海依然無法流暢地眨眼,無法通過APP的人臉識别認證。

紅星深度|困在人臉識别系統裡的他們

小聰和家人幫助爺爺人臉識别

“我們舉着手機讓爺爺眨眼,但爺爺始終反應非常遲緩,要麼長時間睜着,要麼長時間閉着。”小聰說:“而人臉識别認證有時間限制,約十多二十秒,爺爺始終無法在短時間内眨眼,被困在了時間限制裡。”那天,小聰和家人這樣反複嘗試了快一個小時,董海依然認證失敗,“心态都炸了”。

在成都市第八人民醫院神經内科(阿爾茨海默病綜合管理中心)的病房裡,像董海這樣的老人還有很多。12月20日,在病房内的一間活動室,幾名護工照料着13名老人,兩名醫生來回走動,悉心地為老人們查體。查體快結束時,醫生在電視上播放起手指操視訊,但13名老人中,僅3、4名老人可以跟着視訊做手指操。他們要麼失能、失智,普遍需要辦理長期護理保險,這必須通過護士的輔助來完成。

紅星深度|困在人臉識别系統裡的他們

醫生為老人們做檢查

而在家的失能、失智老人如何辦理長期護理保險?兩名保險公司從業人員告訴記者,如果老人無法通過人臉識别認證,則需要線下辦理。

該病房護士長周女士告訴記者,失能、失智老人無法自理,無法管理自己的行為,難以進行正常的溝通。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記憶力差,常常會出現幻覺。是以在照護上,最重要的是要保護他們的安全、進行全面的日常護理,這都需要醫護人員保持足夠的耐心。

既然交流都成問題,行為也不受控制,那麼如何為他們辦理長期護理險?周女士告訴記者,他們在首次申請長期護理保險時,保險公司會派人到醫院來辦理,避免了人臉識别時眨眼等流程,“把人拍進去就行了。”接下來,老人們每個月還需要進行“生存認證”,也需要進行人臉識别,此時護士會拿着手機,為老人們錄制7、8秒的視訊上傳認證,有時候老人不配合,則需要耐心、反複地錄制。

焦點01人臉識别為什麼要眨眼?

為什麼在進行人臉識别認證時,需要使用者眨眼?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雷震介紹:“是為了活體驗證,通過眨眼來确認站在攝像頭前的是一個活人,而不是一張照片。也有靜默活體檢測方法,這些方法直接根據圖像的内容和品質來判斷是否是真人,不需要使用者做眨眼等配合動作,靜默活體檢測一般放在伺服器端(而非手機端等前端裝置)。”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郝宗波副教授介紹:“活體檢測可以運用到傳感器,例如一些門禁系統就有使用,無需使用者配合做相關動作就能檢測。而手機上通常不會使用傳感器,就需要使用者配合做眨眼、張嘴、搖頭的動作,(在手機上)這是一個最簡單的活體檢測方法。”

一家人臉識别研發公司的技術人員介紹,眨眼是一種自然地、難以僞造的動作,通過眨眼來進行活體檢測,主要考慮是提高安全性,也能夠提高準确性。

紅星深度|困在人臉識别系統裡的他們

人臉識别 圖據 IC photo

02手機端有無不眨眼的技術路徑?

雷震介紹,據他所知,目前研發機構對上述“數字難民”的困境的關注并不多。郝宗波表示,研發機構會考慮效益和市場的問題,因為少數群體去開發此類技術,就需要投入較多的精力。

郝宗波介紹,目前也有人在研究純粹用攝像頭來做活體檢測,但落地不多,其識别準确率還不太理想。這種方案會對人臉進行三維模組化,“比方說用兩個攝像頭看人,能夠看出來是三維的,如果看的是照片,則是二維的。”不過,這種方案依然有漏洞,如果戴一個薄的人皮面具,則可以欺騙這種方案。

郝宗波表示,基于現在的手機裝置,他相信有技術手段可以解決上述困境。例如可以考慮從多角度采集,“比方說我們的攝像頭從左前方、正前方、右前方,不同的角度擷取特征資訊進行互補。”

此外,虹膜識别似乎也是一種解決方案。對此郝宗波表示,虹膜識别是一種接觸式的識别方式,需要眼睛距離識别裝置很近,其識别準确性非常高,通常用在安全性要求較高的地方。但是如果将其普遍應用的話,則會産生較高的成本。

雷震介紹,現在已經有一些解決方案,例如一些APP采用炫彩活體檢測的辦法,保持不動,螢幕會發出不同顔色的光來驗證(對象)是否是活體。

據光明網報道,中國移動旗下中移動金融科技有限公司進階技術專家高麗,就一種自主研發的“炫彩活體檢測”技術進行過介紹。記者從中國移動相關從業人員處獲悉,該業務正在完善之中。

資深網際網路觀察家丁道師表示,人工智能需要有倫理觀,需要溫度,需要照亮那些我們未曾關注的角度。人臉識别是人工智能應用的一個方面,其可利用更多元的驗證方式幫助上述特殊群體進行驗證,例如指紋、掌靜脈、語言驗證等,“總有一個是可以的。”目前,政務、金融等APP大量使用人臉識别認證,建議以政府部門為引導,科技企業有作為,雙管齊下,讓更多元的驗證方式落地,照亮特殊群體。

政策

多項舉措完善身份識别方式

據中國政府網12月15日消息,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醫保局、中國殘障人士聯合會對網民關于“面癱患者、失能老人等因無法‘刷臉’辦事受阻”的留言認真研究辦理,并作出答複。

答複中提到,中國人民銀行印發《移動金融用戶端應用軟體無障礙服務建設方案》,引導金融機構聚焦特殊群體日常高頻金融場景,打造關懷版、語音版、大字版等1100餘款無障礙金融App,持續提升金融服務可得性和滿意度。國家醫保局答複稱,目前,全國32個省級醫保資訊平台均已支援“醫保碼線下激活”功能,已有42.6萬參保人通過線下方式激活醫保碼;最新版本醫保電子憑證中心已上線“親情賬戶線下綁定”功能,待省級平台更新更新後即可正式啟用該功能。中國殘障人士聯合會答複稱,今後将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配合相關職能部門采取更有效措施鼓勵相關企業提供音頻驗證碼、手勢驗證碼等更多的身份驗證方式,友善殘障人士辦理金融等業務,參與社會生活。

注:文中董海、李女士、小聰為化名

紅星新聞記者 王拓

編輯 成序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紅星深度|困在人臉識别系統裡的他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