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0年8月,全国两会准时落下帷幕。这场看似普通的两会,在政治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经过这次两会,已经在中国政治舞台上辛劳多年的一大批政治家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国务院副总理职位上躬耕了数年的陈永贵,也在此次大会后不久退下了工作岗位。
可他毕竟在副总理职位上工作多年,退休之后每天也会查看报纸,了解国家重大事件。
但在某一天看完报纸之后,他突然向身旁的秘书发起了脾气。
在得知此事之后,李先念不由得下达命令:“不许任何人再向陈永贵送报纸!”
为何陈永贵会在看完报纸后向秘书发脾气?李先念为何又会做出不给陈报纸看的决定呢?
点个关注,一起了解陈永贵看报纸事件的相关故事。
大发脾气
1980年8月,全国人大会议如期召开。在此次会议之上,确立了新的领导人班子。而与此同时,一大批已经在政坛活跃多年的老同志也到了退休的年纪。经过全国人大会议和政协会议的一致任免通过,大批的老同志得以顺利退休养老。在这些人中,便有曾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的陈永贵。
虽然进入中央,在副总理的职务上只干了五年时间,但这位出生于1914年的老人,也已过花甲之年。加之他的身体原因等因素,最终在党中央领导层的一致建议下他就此退休。
陈永贵出身山西,但在退休之后,却没有立马离开北京,回到老家。他在退休后依旧留在北京,整日翻阅报纸来了解国家大事。
这样的习惯无论是谁见到,恐怕都要交口称赞,赞许他对国家事务的关心。但恰恰是因为爱看报纸,陈永贵却也因此与秘书之间发生了不愉快。
在某一天,陈永贵又一次拿起了秘书送来的报纸。仔细阅读完后,陈永贵总是绽放笑容的脸上却愈发铁青。眼见领导的情绪不对,秘书忙问他发生了何事。没成想这反而激怒了陈永贵,对送来报纸的秘书一顿臭骂。
而在这次事件之后,本来身体十分健康的他,竟然突然患上了重病。不知是因为生病的原因,还是情绪十分低落,他不仅茶饭不思,甚至还总是一个人望着窗外发呆。眼见陈的身体一天天消瘦下去,其精神也愈发萎靡。秘书终于感觉到了事情的不对,连忙将此事上报给了中央领导。
作为党中央重要成员,李先念在收到消息后立马便明白过来了其中奥妙。他立即下令:“要求所有工作人员,不准再向陈永贵转送报纸,一定要先保住他的身体。”
李先念的做法,虽然不为外人所理解,但却也起到了一定的成效。远离了报纸后,陈永贵的精神头明显要比之前好了不少,身体方面也逐渐好转起来。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转变,其秘密主要在与报纸之上的报道。
作为农民出身的副总理,陈能够走到党中央的重要职位之上,与毛主席的赏识脱不开关系。而他能够从万千农民脱颖而出,成为大陆著名的农民总理,离不开他曾经在农业方面建立的巨大成就,从而造就出的“大寨精神”。
大寨的农业成就和“大寨精神”是陈永贵一生中最为骄傲的成绩,是他能够一步步走到国务院副总理的基础。但因为国家发展方针的变化,国家农业实力的改变,其引以为傲的两样成果,却遭到了群众的质疑。
群众的质疑无可厚非,但这却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烦恼。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变化,农业发展方式也需要不断改进。自从提出家庭联产承包之后,本来迟滞的农业迅速迎来了一波增长的高潮。在小岗村等农业示范村的带动之下,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村落开始实行承包责任制度。通过多劳多得,自负盈亏等形式来激发农民们的劳动积极性。
在一番试验之下,全国各地的农业开始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农民们开始从艰难生存到吃饱穿暖。
在这样的刺激之下,群众们不免产生对过去集体农庄的反感和批判。而作为过去集体农业经济的代表,大寨和“大寨精神”成为了群众批判的首要目标。
陈虽然贵为国务院副总理,但因为文化程度等因素的限制,在看待许多问题上有着一定程度的局限。因此在发现报纸上大肆刊登着群众对其两项成果的批判之后,他感觉到了沉重的耻辱。在情绪激动之下,陈永贵对秘书发了脾气。在此之后,他更是被此事困扰,精神饱受折磨。
农民总理
陈永贵的大寨成就与精神饱受群众指摘,这位正宗的“农民总理”会如何看待这一切?
陈永贵出生于1914年的山西,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虽然在此后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成为国家的领导干部。但实际上在其人生前几十年中,他都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农民本色,并不半点出奇。
如果非要说出陈永贵早年间的经历有何特点的话,也只能用悲苦二字来描述。出生在山西境内的他,并非昔阳大寨村的本土居民。在其未满10岁之时,山西境内发生了数十年未见的大旱,陈父无奈带着他四处逃荒。最终陈家人搬迁至大寨村,希望能够在此地安身落户。但因为生活的重压,无法维持家庭正常运转的陈父选择上吊自杀,来结束自己的悲惨生命。无依无靠的陈永贵被人收养,成为长工养活自己。
虽说陈永贵躲过了饿死的命运,但这段悲苦的经历却让他失去了接受要教育的大好机会。在其人生的前几十年里,他始终是以一个文盲的状态生活,即便是日后成为党的干部和国务院副总理,他依旧文化水平较低,只能完成简单的识字认字。
虽然是一位平平无奇的农民,但他却也有着一颗爱国之心。在日寇侵略中华的过程中,这位生活困苦的农民也逐渐觉醒了保家卫国的意志。可作为一位农民的他,并没有选择用踏入军旅的方式来保卫祖国。他选择用成为我党组织的地下工作者,为我党提供消息的方式来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提供帮助。
因为其农民的身份掩护,在抗战过程中,他为我军提供了许多有用情报,成为了当地著名的地下工作人员。但在为我党传递情报之外,他依旧是位合格的农民,其生活的重心依旧在务农之上。
在抗战胜利之后,陈所在的大寨村开始了土改工作。作为长工,他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能够拥有自己的土地,能够成为土地的主人。当他真正收获党组织分给他的土地时,他心中对共产党的感情更加深厚。为了报答党组织的“分地之恩”,他总是会拿出十二分的热情参与到农业工作之中。在此之外,他还会号召群众们一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争取让全中国人民都分到属于自己的田地。
因为他的过人表现和坚定意志,陈永贵被我党吸纳为党员同志。数年之后,大寨村的支部书记因年老而选择退休。而在退休之前,他一眼便相中了积极进取的陈永贵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就这样,农民出身的陈永贵成为大寨的党支部书记,成为了我党干部。
在上任之后,这位农民干将便开始了自己的革命征程。他积极发动当地群众,在荒废土地上进行开垦,通过扩大开垦面积和改良土壤水质等手段,他带领这大寨村民将粮食产量提高了数倍之多。
时间来到自然灾害多发的60年代,大寨群众在陈的带领之下,克服了自然条件上的重重困难,在灾荒年间,一个大队上交了175万斤的粮食。虽然这些粮食放到全国来看杯水车薪,但这样不畏自然艰险、勇敢拼搏的精神,却成为了众人眼中的榜样。甚至就连毛主席都注意到了大寨的成果和其中蕴含的大寨精神。
1964年,毛主席主动与山西省委沟通,对陈永贵大加称赞。就此陈永贵走入了毛主席的视线之中,也开始走进中央。
大寨与小岗
陈永贵革命精神饱满,在天灾年代通过艰苦奋斗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可农业生产发生巨变之时,大寨是否依旧正确?
在毛主席的赏识之下,山西乃至全国各地都开始主动学习大寨的革命精神。甚至毛主席都曾公开发言,称全国人民都应该向大寨学习。陈永贵作为大寨的代表人物,也受到了组织的重视。他开始逐步走出大寨,在山西境内担任要职,将自己的革命经验传递给其境内的老百姓们。
在1975年之前,陈最高坐到了山西省委书记的职位上,负责山西一省的发展规划。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通过文化班的教授,他能够完成日常的读书看报需求。对于其最为在行的农业,他更是能够用简明的语言阐述其中道理。
1975年,周总理病重住院,国务院工作繁重需要有人分担。毛主席一下子就想到了陈永贵这位踏实肯干的革命干将。于是在毛主席的提拔下,陈正式进入中央,成为了国家级干部。因为主管农业发展方面相关事务,他这位农民顺利地完成了相关工作,并且一干就是五年。
在这五年时间里,他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农民打扮,也没有领取国家工资,农民出身的他一心扑到农业发展之上,希望将大寨的建设意见传达到全国,为中国造出更多的大寨村,从而改善中国的农业状况。
但在将大寨推向全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全国上下因为政策的宣传,开始盲目地学习大寨,将其作为了各地农业发展的“万能钥匙”,不考虑各地之间的农业发展差异。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形式主义的现象,最终导致不仅没能成功建设出另一个大寨,反而导致当地劳民伤财、农业发展停滞的现象。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寨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尤其是在小岗村这个承包责任制下的农业发展典型出现之后,大寨的成就便开始被大家所遗忘。
小岗村的农民们通过发挥自身的劳动积极性,消除了集体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最终取得了十分不错的成果。
小岗村的胜利,不仅是一个村子开始吃饱穿暖,而是带动着全国上下开始在农业生产关系上进行变革。
在家庭联产承包的冲击之下,之前的集体经济似乎成为了旧时代的产物。全国上下,从承包责任制中获得成效的农民们,对集体经济的质疑也由此产生。在群众的质疑之下,大寨这个曾经的全国模范成为了大家指摘的对象。
陈永贵虽然已经退休,但在看到相关的新闻报道之后,心中也十分悲凉。大寨与大寨精神作为其毕生重要成果,被他视为珍宝。面对全国人民的指摘,他心如刀绞。这也最终导致他出现不寻常的表现。
但实际上无论是大寨还是小岗,都在特定的时间里顺应了彼时国家的农业发展规律。在特定的时间阶段中,两种农业生产方式都是符合国情,对国家发展有着推动作用的。大寨之所以遭到群众的指摘,只是因为时代在发生变化,农业生产力同样也在发生变化。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大寨模式已经无法在适应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了。
“大寨模式”虽然被甩在时代的浪潮中,但其中所代表的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大寨精神却流传了下来,不少人将这种精神用于各行各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闪闪发光。
但大寨的没落,对陈永贵而言无疑是一种沉痛的打击。在重压之下,他选择主动退出政坛,消失在人们的眼前。
1983年,他来到北京东郊的农场之中,再次踏入农业发展一线。
1986年,陈永贵病逝北京,享年72岁。这位农民总理为国家奉献一生,将自己的所有心血都凝聚在了土地之上。虽然他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但他也曾为万千中国人民的生存而努力,为新中国的发展而奋斗。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