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45年,雪峰山上的80多位猎户隐藏在山林中,伏击日寇1个联队。在5天5夜的激战中,猎户们击杀了1300多名日寇,让每

作者:梓梓珠玑

1945年,雪峰山上的80多位猎户隐藏在山林中,伏击日寇1个联队。在5天5夜的激战中,猎户们击杀了1300多名日寇,让每个日寇尸体上都挂上铁球。猎户们挥舞菜刀上下纷飞,如砍瓜切菜般击杀日寇。

1945年4月9日,中日战争最终阶段的最后一场大型会战在湘西爆发。这就是载入史册的雪峰山会战,也被称为湘西会战。

双方在此役投入的兵力高达30万,前后拉锯约20天,是抗日战争期间少有的大规模正面对抗。

尽管名声不显,雪峰山会战的惨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其他著名会战。据记录,参战双方的伤亡人数高达5万之多。

当时,日军为夺取湘西的芷江机场,出动5个师团共10万大军展开进攻。我军联合地方武装展开防御,与日军在雪峰山区展开殊死较量。

在中方参战部队中,除了国民革命军与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还有一支特殊的地方武装——由80多名当地瑶族猎户自发组成的“嗅枪队”。

“嗅枪队”是一个鸟铳队,队员们手持的主要武器是鸟铳。

这是明朝时期就已经出现的一种古老枪械,使用火药与小铁球作为弹头,威力有限,对猎物致命主要依靠近距离射击。

由于射击时枪口必须紧贴面部,看起来就像在“嗅”枪一样,所以得名“嗅枪队”。

尽管装备落后,但这些猎户们都是本地山林的王者,身手矫健,狩猎技巧一流。

“嗅枪队”的队长是蓝春达,深山老林出身的猎户,因家乡遭遇土匪骚扰而自发组织起猎户自卫武装,保卫家园。

蓝春达个头高大,骁勇善战,被称作“蓝猛子”。在战乱年代,他将原本用来猎食野味的枪口对准了外来侵略者。

1945年4月,当地武装“嗅枪队”的哨兵首先发现了数千日军自雪峰山区东翼的龙潭方向撤退,正企图绕道前往桐山方向,靠近芷江机场。

消息迅速传达给“蓝猛子”,蓝春达当即明白日军的用意——想要破坏机场。

他立刻向驻守芷江机场的部队报告情况,却得知主力军队刚被抽调,现仅剩一个团的兵力。

形势危急,防守能力明显不足。正当机场指挥官犯难之时,蓝春达主动请缨,表示他们“嗅枪队”虽仅80余人,但愿意充当阻击部队,为援军争取时间。

双方经商讨后认为,“嗅枪队”可以充分利用雪峰山区的地形地势优势,在日军必经窄道上设伏。

于是决定在距日军前锋仅8公里的“马颈骨”一带设下埋伏。

由于时间紧迫,各路参战部队无法做详细布置,只能临场应变,以我军与“嗅枪队”为主要伏击力量,国军在外围包围阻截。

“嗅枪队”绝大多数队员都打猎为生,对当地山林了如指掌。他们利用草木枝叶和地势掩护,选择在道路两侧极低矮的草丛中埋伏,几乎就地一滚就能完全隐藏身形。

这是极端危险的伏击方式,日军前锋部队只要稍有警惕,向草丛中吐个口水都可能击中他们。

然而我军别无选择,鸟铳的有效射程极短,只有如此才有可能突然击溃日军先头部队。

果然,日军的侦察骑兵并未察觉脚下草丛中的异样,全速通过伏击区。先头步兵部队靠近时,80多杆鸟铳几乎同时开火,满天铁弹向日军泼洒。

虽然杀伤有限,但巨大杀伤力与出乎意料的偷袭还是造成日军前锋部队大乱。

蓝春达判断时机已到,迅速带领大家向山坡撤退,继续利用地势进行压制。我军与国军此时也迅速从外围夹击,将三千日军分割成数个孤立群体。

经过最初的混战后,面对残余的三四百日军,蓝春达见机不可失,带头高呼口号,纵身一跃杀入敌阵。

“嗅枪队”兄弟们配合默契,几乎同时加入白刃肉搏。他们的身手敏捷迅猛,出刀快狠准,很快将日军杀得片甲不留。

经过数日血战,我军和地方武装终于全歼三千多日军,完成围歼,取得马颈骨大捷。

这场在国难时刻突如其来的英雄事迹,极大鼓舞了抗战军民的士气,同时标志着中国正面战场的最终反攻阶段拉开序幕。

无数不为人知的英雄在生死关头绽放异彩。他们或许没有标准军人那般的制式装备,但有着同样坚定的信念和誓言——守护家园,保卫中华!

1945年,雪峰山上的80多位猎户隐藏在山林中,伏击日寇1个联队。在5天5夜的激战中,猎户们击杀了1300多名日寇,让每
1945年,雪峰山上的80多位猎户隐藏在山林中,伏击日寇1个联队。在5天5夜的激战中,猎户们击杀了1300多名日寇,让每
1945年,雪峰山上的80多位猎户隐藏在山林中,伏击日寇1个联队。在5天5夜的激战中,猎户们击杀了1300多名日寇,让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