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艺术研究」中国留学生和法国雕塑大师布德尔(一)

作者:荣宝斋在线

温/曹庆轩,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文学评论家协会副会长,第93届学院院士。致力于中国现代艺术史和艺术教育的教学、科研、写作和展览等学术活动策划,先后担任美国盖蒂基金会国际艺术研究项目中文联席教授,策划展览,由文化部国家美术馆年度收藏和年度展览优秀项目,著有《走进中国画院》, 编制《中国现代美术路线图》等学术展览和学术会议论文,在期刊和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奖项上发表。

该论文以中国学生和法国雕塑家布德罗为蓝本,梳理了布德1928年至2018年在中国的翻译和展览,审视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生与布德的互动,收集和总结了当时中国学生对布德的评论。

法国雕塑家布德雷

布德尔(1861-1929)1861年出生于法国蒙托邦的一个木匠家庭,十几岁时就读于图卢兹高等美术学院和巴黎国立美术学院"Paris Gaomei"),但他在1884年获得了巴黎的第二名,Gomifarguie教授(1831-1900)雕塑工作室很快离开了学院,据说他对学术教育不满意, 而不是对导师本人有意见。次年,布德在曼斯胡同(现为布德博物馆)租了一间工作室,开始独立创作,每天都会去住在隔壁的雕塑家大路(Dalu,1838-1902)。从1893年开始,布德罗的艺术生活开始与法国现代雕塑巨人罗丹(1840-1917)相交,罗丹作为罗丹的仆人和助手,负责将罗丹的石膏制品变成大理石。在接下来的十五年里,布德罗在罗丹的雕塑下面,直到罗丹于1917年去世。

罗丹去世后,布德罗很快赢得了法国艺术界的声望,如《罗丹之后的一个人》和《现代欧洲雕刻的支柱》,让中国学生耳熟能详。1929年10月1日,当布德罗去世,享年68岁时,巴黎报纸明确表示,他当时在法国和艺术界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标题为"法国艺术界之死"。布德罗去世了,但他的艺术和影响力并没有因为人走路而降温,而是因为时间、土地、人,在历史书中,成为艺术史写作的对象。首先,我们知道布德罗是罗丹雕塑生涯的弟子,也是罗丹雕塑艺术的叛徒,这已经充满了艺术史学家来做出艺术潮流的改变和艺术家的旅行故事。罗丹曾经称赞布德罗,却毫不吝啬,他说:"我看到你正在做一些我几乎想不起来的事情。一开始我觉得它很棒,这给了我一种预感 - 是的,它都是特定的形状。你照亮了通往未来的道路。"而这位点亮了通往未来的雕塑家,在二战爆发前十年就去世了,没有遇到纳粹的尴尬胁迫和政治选择,所以政治上的纯真,没有重大的历史问题,以至于当时和后世对他艺术的评价,并没有像其他一些雕塑家那样带入国家的正义和情感, 但从他一生的创作和教育成就中给出客观的评价和定位。他的画家朋友莫里斯·丹尼(Maurice Denny,1870-1943)在他去世一周后发表在《评论杂志》(The Review-Journal)上的《向安托万·布德致敬》(A Tribute to Antoine Buder)中做到了这一点。莫里斯丹尼 说:

所有艺术家 - 法国,北欧,拉丁裔,中欧,美国 - 都认为他是大师,并钦佩他的才华。

在罗丹和马约尔之间,他在法国与普伊格德吉特和鲁德大致有一席之地。正如他们所做的那样,布德对古代雕塑的例子进行了现代改造,尤其是古希腊的雕塑。

他很平静,过着勤奋和热情的工匠般的生活。他对年轻人非常友善,从不责骂他们的学习。他总是试图理解他们,这培养了年轻人的热情。他爱他的学生,并试图带领他们走向最好的艺术。只是因为我爱他的学生,我尊重他们的创造力。他的演讲,像一只嗡嗡作响的蜜蜂,以一种奇怪的口才传播了知识的悖论和智慧的真理。他唯一允许自己分心的事情就是讲述和写下他的艺术。

更具未来感的是,1949年,在布德永不失败的遗孀的不懈努力下,他的豪宅和工作室被建为博物馆,使原来的工作室展现了布德的创作和生活的目的和特点,不仅使博物馆成为巴黎博物馆的森林,也为布德和他的艺术做了坚实的物质和文化基础。布德罗的一生非常辛勤,其中1906-1909年完成的《弓箭手大力神》是他引以为傲的杰作之一,这幅作品于1986年在奥赛博物馆的现代法式艺术馆展出,公开展出后,作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崇拜和研究现代法国雕塑的模型。为了能够享受博物馆的荣耀,在当时的着名艺术家背后是无法获得的。画家吴冠中说,他在1980年代回到巴黎,在博物馆里寻找老师苏菲尔皮,发现找不到"1940年代和1950年代巴黎的重要画家,法国学院的成员"的作品。历史的消除和刷新是残酷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在法国艺术史和博物馆中看到布德罗和他的雕塑艺术,具有自己的时间,土地,人民和不可分割性的逻辑。

「艺术研究」中国留学生和法国雕塑大师布德尔(一)

巴黎布德雷博物馆

「艺术研究」中国留学生和法国雕塑大师布德尔(一)

阿彻·赫拉克勒斯在巴黎布德博物馆大厅展出

罗丹和布德在雕塑艺术上确实有很多不同之处,但从本文的主题来看,布德罗和罗丹最大的区别在于,他有教育的野心,他确实比他的主人更分心,更注重教育实践的实践,而不仅仅是专注于完成这本书和自由创作。早在1900年,布德就与罗丹和儒勒·德·布瓦一起开设了罗丹学院,招收了大约五十名学生来教授雕塑,但条件只关闭了三四个月。但布德似乎很不情愿,1909年,四十八岁的布德被Great Hut Studio聘请开始教学生涯,专注于每年10月至7月每周一次的教学,将他的雕塑传播给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爱好者二十年, 在此期间,他于1929年去世。二十年来,李涛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不乏中国学生为梦想和生活来来往往。罗丹于1917年去世时,5月4日之后,他还没有遇到中国青年在法国留学的浪潮,但12年后去世的布德正好及时,这是历史赋予布德和中国学生的一次机会和荣誉。

「艺术研究」中国留学生和法国雕塑大师布德尔(一)

巴黎大木屋街14号的大型小屋工作室

二、布德在中国

中国学生对布德的介绍始于李金发1928年在他的主编杂志《布德的雕刻》上发表的文章《布德的雕刻》。在这份90年的介绍中,李金发用了相当长篇幅介绍了布德雕塑教育的特点和方法,令人印象深刻。李金发 说:

Boudre d'Or绝对专注于教授法律,他认为这一切都是为了创造未来的伟大艺术家。他认为,一个雕塑家应该知道画画,不应该专门指着塑料泥,就是用工具画泥浆,而要了解翻墙的工作,就可以知道驾驶石膏和泥浆的区别,因为一个是产生光影,一个是减少光影, 也可以从此让大家知道,石膏喜欢无论多好,都不像原来的泥模,因为两个原件是不同的,比如一个学生想把自己的作品落实到石材上,也应该自己做一切工作,比如测量凿子,原有的精神可以搬到石材上。这种方法诞生于时代的大师,尝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万溪口味,作为韦罗基奥的弟子,米开朗基罗品尝了作为吉尔兰达霍和多纳泰罗的弟子以及无名银器制造商。

......

他经常教人们如何组织一部作品,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然后实施,没什么幸运的,雕刻就像科学一样正确,巴斯德毫不犹豫地来回回他的理论,并实现了正确的发明。艺术家也应该有这种态度。只有当你有了深刻的理解,你才能改变自己,否则,你随时都可能误入歧途。

他愿意让学生尽力发展个性,他希望学生成为博学而聪明的人,他和他们讨论了博物馆的作品,大教堂的韵律,他希望他们多读书,多思考,环顾生活,他建议他们涉足其他艺术,如文学, 音乐,图片等,以获得声音精神。

李金发的介绍迈出了《布德在中国》的第一步,此后民国期刊出现了多篇与布德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文章,少数与布德尔的翻译不统一,有《布德》《公园酒店》《布代尔》《布德尔》"布尔德尔"等译本,这些文章的基本情况将在本文第6节讨论。20世纪50年代,在国际冷战格局下,中国沦陷于苏联,艺术引进的方式主要落户于苏联、东欧等第三世界的朋友,所以这一时期并没有出现布德尔雕塑艺术的特别翻译,但如果认为当时的艺术家不能被告知法国和布德的相关信息是不现实的。其实,不难知道她的老师是布德,但是他们在苏联阿波利纳的书"V.I.穆西纳"中看到的巴黎绘画和布德教学的描述,不难知道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女雕塑家穆西纳(1889-1953)所设定的雕塑先驱和模特的生活和创作:

1912年初,穆希纳...出国到巴黎。此时,是西方艺术危机。雕塑,就像绘画和建筑一样,已经失去了人文主义的内容,不再代表当代的进步理想。许多伟大的雕塑家为了崇拜抽象的雕刻形式而牺牲了艺术的思想和形象,将他们的艺术限制在追求形式的狭隘范围内。

Musina去了巴黎的一家私人艺术工作室,由法国著名雕塑家Boudre教授。工作室装饰有"学院"标志,许多不同国籍和年龄的学生在这里学习。布德以长篇雕刻理论为例,在他的演讲中,他试图解释塑造人体的原理以及艺术中构成人体形式的规律。他忽略了人物形象的心理本质,而是强调了孤立的雕刻形式的意义。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穆西纳陷入了法国所谓大师们实验室般的实用形式主义氛围中,这种氛围受到布德作品的影响。

以上从苏联引进的,形式上的追求和思想内容严重反对甚至歪曲了极左的文艺观,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思想的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倡导逐渐退却,译本布德开始回归被打断的过去。1982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布德雕塑作品集《布德雕塑集》,其中主要提到日本雕塑家石水堂嘉轩(1897-1981)于1944年出版的《大布德》,在前言中编辑将罗丹、布德和市长称为世界艺术史上的"现代雕塑三大支柱", 而这个定义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生的文章中并不少见,1934年,罗宾逊还写了《法国现代雕塑》中的罗丹,布德,市长(1861-1944)和佩纳被认为是现代雕塑的四大来源。显然,这些陈述都不是由东亚研究创造的,而是从法国转移过来的,正如莫里斯·丹尼(Maurice Denny)在第一节中评论的那样。

1990年和2009年,中国两次被不同出版社和不同译者翻译出版,1981年由巴黎艺术出版社ARTED出版的《布德的艺术与生活》,布德遗孀的法文原著经过反复选读,包括笔记、书信、演讲、答题等,作品, 由一位名叫瓦莱娜的朋友编辑,是布德去世半个世纪后对他的艺术和生活的见解的第一本汇编。这也是布德艺术与生活的第一部中文译本,它的出版不仅体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生命力,也满足了中国雕塑发展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布德的雕塑和艺术见解经过汇编和出版后,"布德"的翻译开始以常规和统一的方式在艺术界使用,过去非常不一致的翻译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

2000年后,两部幅较广的布德作品集——包海宁的《布德1869-1929》(吉林美术出版社2010年)和《当代欧美意象》艺术系列《布德》(江西美术出版社,2013年)——相继出版,《布德对艺术和生活的影响》出版后专业读物也开始出现,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朱尚轩在《阅读布德笔记》中不仅分享了他 了解布德雷尔各个时期重要作品的建模概念和技术,以及他对布德作为专业雕塑家的文学修辞中隐含的雕塑思想和智慧的解释。但更重要的是,布德在被介绍90年后终于来到了中国,清华大学美术馆在巴黎博物馆联盟和布德博物馆的帮助下,于2017年春天推出了一个名为"回归,重塑——布德和他的雕塑艺术"的展览,并出版了同名展览。该展览是布德博物馆于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举办的"布德与古希腊和古罗马 - 现代激情"的延伸,展出了"帕拉斯的躯干","战争之神的阿波罗","弓箭手赫拉克勒斯","水果","Perneloper","罗丹"和"香榭丽舍大街的浮雕人"的照片和视频。正是本次展会的到来,以高水平的策划,不仅丰富了"布德在中国"的历史内容,也激发了我们面对"布德与中国"问题的思考。以上粗略的学术史大纲和下面也是对艺术史的粗略考察,都源于此启发。

(串行)

继续阅读